导图社区 构建写作框架和优化表达内容技巧
优质写作框架分享!文字是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文字进行沟通是我们要掌握的一项通用能力。本图不仅适用与写作表达,还能提高你对结构化思维的掌握。进步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仔细消化。
编辑于2020-11-11 10:06:21导图大赛开始啦!用MindMaster制作思维导图,只要你颜值够高!创意够足!干货够多!就有机会赢取千元奖金,还有更多神秘精美礼品相送,奖品丰厚,惊喜多多,只要参与就能领取福利呦,快带上话题发布作品吧~
春节七天假,似乎什么矛盾和纷争都能用“大过年的”四个字平息。然而总有那么些人和事是例外,既然躲也躲不掉,还是想想当遇到这些提问时,该怎么机智的应对吧!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具有特殊的意义,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已经为春节形成了固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相距数千公里,因此对于春节的习俗也是大相径庭,下面跟着思维导图一起来看看南北方春节习俗到底有何区别。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导图大赛开始啦!用MindMaster制作思维导图,只要你颜值够高!创意够足!干货够多!就有机会赢取千元奖金,还有更多神秘精美礼品相送,奖品丰厚,惊喜多多,只要参与就能领取福利呦,快带上话题发布作品吧~
春节七天假,似乎什么矛盾和纷争都能用“大过年的”四个字平息。然而总有那么些人和事是例外,既然躲也躲不掉,还是想想当遇到这些提问时,该怎么机智的应对吧!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具有特殊的意义,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已经为春节形成了固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相距数千公里,因此对于春节的习俗也是大相径庭,下面跟着思维导图一起来看看南北方春节习俗到底有何区别。
如何构建写作框架&优化表达内容
为什么学?
原始诉求:
文字阅读是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文字进行沟通(写作),是我们要掌握的一项通用能力。
适用场景:
工作中:各种文案,写邮件、方案,做汇报、述职和同事分享信息
生活中:知乎上回答问题、在豆瓣发布影评、在内容社区分享经验
写作目的:
传递信息,使阅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写作者的原意
要求表达的逻辑性、简洁度、准确性、能让读者尽可能“看得懂”
怎么做?
金字塔原理
结论先行:论述
以上统下:证明
归纳分组:归类分组
逻辑递进:逻辑递进
“金字塔原理”是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项层次性、结构化的思考、沟通技术,可以用于结构化的写作过程。明托的金字塔原理假设,你已经知道如何写出漂亮的句子和段落, 它所关注的是,你落笔之前的思考过程。 
写作结构
自上而下找结构:用于论证观点
适用场景:一般用于证明一个已知且明确清晰观点,需要找到分论点以及相关的论据去证明该观点。
初始结构:
案例分析:证明“结构化思维比你想象得重要一万倍”这个观点,根据【观点-分论点-论据】顺序来构建初步框架。
问题1:归类分组不恰当:
分论点3包含分论点2的内容,不满足MECE原则,可以合并
分论点4中“工作、学习、写作、日常生活”不能完全区分开的,不满足MECE原则
分论点4与分论点3可合并,不满足MECE原则
问题2:层次递进不恰当
结构层次缺失:开头未明确阐释中心主题的定义,没有突出“结论先行”,结尾缺乏总结升华。
部分论据未遵循层次递进关系,如分论点3的两个论据
优化结构:

当然这不是最优的结构,该观点还可以找到更好的分论点和论据,此处仅展示运用方法。
需尽量使用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和论据,如无法找到,可使用平行关系,不一定必须用递进,需要变通
MECE原则是一种理想状态,完全穷尽有时候是不能达到的,但相互独立必须遵守。
自下而上找结构:用于总结规律
适用场景:分析报告、工作汇报
具体操作:4个步骤
头脑风暴
拿一张A4纸,把你脑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碎片想法都列出来。当你觉得都列得差不多的时候,再读一遍这些碎片想法,将类似的进行连线。
连线分组
连线分组,根据连线的情况,将想法进行分组
结构提炼
结构提炼,看一下这些分组,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按照这样的规律,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组。这时候需要用到MECE原则,来决定分组调整。最后形成的组,就是你的结构
观点补充
观点补充,确定了结构后,看每个结构之下是否还需要补充其它信息,最后完善思路。
使用结构化思维展开写作
观点先行
开头就亮出观点,吸引读者往下看
先有提纲
先列大纲,再写内容
承上启下
每个结构、段落之间,有恰当的过渡
结尾升华
总结全文,拓展思考
写作内容
如何让内容表达更加清晰严谨、信息明确
不该省略的信息要补上
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所表述的信息量是否方便读者理解
当表达的信息涉及陌生概念时,需要补上概念解释
对已有的信息,要详细描述,分析一个原因,要预先说明状况
讲述一个故事,需要将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详细展现出来
适当增加论点维度,提高可信度
论证一个观点,一般需要3个论点维度
尽量从5个角度去解释,增加论点维度,不仅能丰富文章的信息还可以提升观点的可信度
增加论据的数量
论据是用于支撑论点的元素,它由故事、论述性文字、数据三类组成。
故事是人物案例、论述性文字就是观点性描述文字,数据就是可以引用的一手、二手数据。
论述一个观点,最好使用个两以上的案例+论述性文字+数据的组合,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的信息量,也能让读者易于理解。
通过适当的加法,做到论证严谨,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内容。
适当修饰内容
聚焦主题,删除无关内容
文章的初稿,往往包含大量的信息,我们需要审视这些信息,是否都与文章主题有关系,如果是无关的,则可以果断删除。
自媒体人粥左罗:“一篇文章的好看,不是每一段都好看,而是整体好看”
优化重复表达
重复是最大的啰嗦,一句话能说明的东西,尽量不要用两句话来说,不然十分容易造成读者的厌烦。
常见的重复1:相近的观点
常见的重复2:同质的案例
常见的重复3:用不同的措辞表达同样的意思
精简每一句话
删除不必要的代称
如原句:昨天我和小明吃饭,小明跟我说,他要上课学习结构化思维。 可删改为:昨天和小明吃饭,他说,他要上课学习结构化思维。(意思不变,少了4个字)
删除不必要的因果词
如原句:昨天和小明吃饭,他说,因为认识到自己思维能力不足,所以要上课学习结构化思维。 可删改为:昨天和小明吃饭,他说,认识到自己思维能力不足,要上课学习结构化思维。(意思不变,少了4个字)
如原句:他们昨天晚上去蹦迪了,我没去,因为我头晕。 可删改为:他们昨天晚上去蹦迪了,我头晕,没去。
多删一点“的”、“是”、“了”等助词
”同级别的待遇”和”同级别待遇“、”但是“和”但“(”可是“和”可“类似)、”到了“和”到“
删除累赘词
如原句:前段时间因为采访的原因,我认识了一个名叫小明的高级总监。 可删改为:前段时间采访,我认识了个总监,叫小明。(少了9个字)
变长句为短句
找主干: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
切短句: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拆解
补词句:根据切分好的短句,补充词句,使整个句子通顺
案例: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复、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
找主干:总结是书面材料。 稍加定语后: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写的书面材料。
切短句: 主干:总结是书面材料 总结的对象:一个组织或个人的工作和学习 总结的内容:过去的工作、学习进行回复、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总结的目的: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补词句: 总结是一种书面材料,它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写的,通过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
做得更好
避免的问题
无表达框架或框架混乱
写作者没有列好框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文案逻辑混乱
主题与论点、论点与论据、论点与论点之间,往往不能明确区分,框架歪七扭八,导致表达的信息不易理解
论证逻辑不清
所谓论证,就是用真实、已经确定的命题,通过推理来确定另一个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一个论证过程,包括观点、论点、论据三个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它们有一个严谨的逻辑关系
句子表达累赘
指句子中包含重复累赘的段落、词句,或句子口语化严重。
“好的写作秘诀,是把每一个句子的都剥得很干净。”
案例
文章是一棵参天大树,框架是大树的主干,内容就是大树的枝叶。 列好了大纲框架,文章算是完成了70%。
上下结合:两种方式不可分
在写作表达中构建结构时,到底使用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是没有定数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去考虑,当目标十分明确时(如论证一个观点),适合使用自上而下,当没有目标时(如写年终总结),适合使用自下而上找结构。
实际的写作中不太可能只用一种方法就能把结构构建完,一定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才行,例如论证“结构化思维比你想象得重要一万倍”时,需要自上而下找结构列举论点,寻找论据素材时,面对大量的信息,要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素材进行分类。所以,这两种方式时不可分割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