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法制史笔记整理
最全中法史笔记整理,下图共两章节内容:第一章: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第二章:两周法律制度。
编辑于2020-11-13 14:08:51中国法制史
第一章 中国法治文明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一、概述
(一)从氏族部落到阶级国家
(二)中国古代早期法制文明的形态与特点
形态
特点
注重宗法伦理
宣扬道德教化
强调礼刑并用
重公权轻私权(注重整体利益的保护)
重义务轻权利(义务本位的法律而非权利本位)
重团体轻个性
(三)处于早期习惯法阶段的夏商法制
法治思想:神权法思想
法律渊源:习惯法占主导地位
刑罚:肉刑
二、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一)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背景
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提高
阶级分化
私有制产生
国家形态的成立
法律的出现
关于中国法制文明起源的理论假说
天意说与圣人制刑说
法律制度起源于天道与神意
圣人制刑(中国式的神意说)
伯夷、大禹、后稷
皋陶
道法自然说
(中国特色的“自然法”思想)
(形而上的角度)
定分止争说
(侧重于法的功用)
惩恶扬善说
(从法的正义角度)
天理说
(中国式的客观精神说)
(与道法自然说一脉相承)
关于中国法起源的两种有力学说
刑始于兵
中国古代的刑罚,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直接需要;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最初脱胎于战争或军事活动中所产生的的军法。
最大的刑罚为军事征伐
军事征伐中需要纪律,违反纪律者要受到军法处罚,最初的法律形式即表现为军事纪律或军法
最初的司法官员与监狱都出现于军队当中——“兵狱同制”
礼起于祀
礼作为古代社会的一种社会调整规范,最初起源于古人在祭祀活动中形成的某些礼仪道德规范
“礼”最初表达祭祀活动中的礼器
礼后来表达一种祭神祈福的典礼仪式
人们把已故的祖先当作超人的英雄,当作氏族、部落、民族的保护神,希望通过对先祖的崇拜,求得先祖在天之灵对后世子孙的保护。对祖先的崇拜活动,逐渐定期化,并形成固定的祭祀仪式。伴随着经常性的祭祀活动,以确定祭祀活动的程序与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习惯,也逐渐成为更加具体、明确,且我部落社会所接受的行为规范——“礼”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祀
表现出的规范:礼
针对对象:部落氏族内部(加强族内团结)
基本取向:道德教化 伦理感化
规范性质:指导性 强行性
戎
表现出的规范:刑
针对对象:敌对氏族部落(打击外族势力)
基本取向:刑法制裁 强制镇压
规范性质:禁止性 惩罚性
关于早期中国法制文明中的几种刑罚的说明
上古五刑
早期刑罚及其野蛮残酷,以摧残人身肢体或破坏生理功能的肉刑为主体
黄帝五刑
苗民五刑
关于“象刑”的争论
象征的刑罚
强制违法犯罪之人穿不同的颜色、样式的衣巾服饰,象征处以不同的刑罚,以表示羞辱和惩戒
画像之刑
教导人民不要违法犯罪,把各种刑罚画在城墙/城门上
“无象刑”——荀子
根本不存在象刑,一切只是人民的臆测
一个可能的推测:
象刑可能存在与上古特定时期,最初表象征性的刑罚之义,其适用对象大体为本宗族部落内部成员;其后为了使人们知晓当时的刑罚制度,在尚未发明文字的情形下,统治者也往往采用图示之类的告示方式。后世沿用的枭首示众或将罪犯画像张贴于成本与墙壁,可能就此演变过来。
(二)中西法制文明起源的历史比较
1. 起源的差别
中国
起源途径:战争与祭祀(礼治、德治、人治)
成立基础:家族、宗族、血缘(家族本位)(家族要有个性,但个人要消磨在家族中,不鼓励个人有个性)
基本宗旨:专制型法,以尽义务为主(公法发达)
西方
起源途径:斗争与妥协(兼顾权利与义务的法制)(西方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多)
成立基础:地理(个体本位)
基本宗旨:交易型法,凸显权利义务的平衡(私法发达)(是可以谈判的)
2. 不同的原因
(1)中国文明起源早(因为是大河国家,法律起源很有利),发展慢;西方起源晚,发展快
(2)中国发展中存有大量宗法遗留;而西方直接进入个体家庭私有阶段
(3)中国法制必须顾及集体利益,呈现出整体性;而西方法律无此负担,呈现出个体性
说白了就是一个是血缘,一个是地缘
三、夏商法律制度
注:夏商周是三个部落,在空间上是同时存在的。即便商朝灭掉了夏朝,周灭了商朝,但夏部落/商部落仍然存在
(一)“行天之罚“的法制指导思想
天命神权论
1. 夏、商族的创世传说——政权受命于天、神
(1)夏
(2)商
2. 统治和征伐的正当性——恭刑天罚
(1)夏
(2)商
3. 由“天”到“帝”(夏商之别)
殷人最崇拜的天神叫“帝”,或称“上帝”,乃代表帝指所在为“上”的意思。帝廷里有日、月、风、雨等自然神为官,人间的王不能直接诉请于上帝。卜辞上未出现“天”。实际上“殷人的帝很可能是先祖的统称,或是先祖观念的一个抽象。”
神权法思想发展到商代进入高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
可见,殷商时已经开始将上天有意识的改造为人格神,将之引为一切权威的来源,既是法律的来源,也是法律之所以具有威力的来源
(二)主要法律形式
1. 礼
夏
2. 刑
一般认为《禹刑》、《汤刑》为夏、商法律的总称
3. 誓、命
最初就是打仗时要宣誓,且要发布命令,于是可以作为整体来研究
誓,有宣誓起誓命令的味道。誓一般是在祖先或军政当中发的誓命。命的话是命的话是直接给一个命令或规则。
4. 常法或习惯法
殷彝
(三)行政管理体制
1. 商王控制区域
夏、商、周三部落是并存的,只是时间上成为酋邦国家之长乃前后相继。商朝鼎盛之时,周人称自己为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我们称夏朝是当时三部落斗争时夏占据了上风,后来所说的商灭夏也是夏实力下降商朝造反。夏朝这个叫法是我们后人以王朝观念给他加上去的。)
2. 商代国家网络的等级统治
3. 贵族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商王--- 相--- 卿史、御史、史、尹--- 其他小臣
(四)刑事法律内容
1. 刑罚制度
(1 )夏刑三千
“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2 )商朝刑罚主要沿用夏五刑(大辟,宫,刖,劓,墨)
(3 )商朝法外酷刑
①死刑
炮烙(炮格)
醢:把人剁成肉酱
脯:把人做成肉干
刳剔:刳: 零剐剔:剥皮抽筋
劓殄:灭族
其他:烹,活埋,沉水,火焚,剖心
②肉刑:斫胫、断手
(4 )商朝其他刑罚
①流刑
②劳役刑
2. 主要罪名
(1 )“威侮五行,怠有三正”
(2 )“昏、墨、贼、杀”如果犯了昏墨贼三种刑罚,就要杀
(3 )乱政、疑众
官刑:三风十愆
特指官员犯罪的刑罚
三种风气十种犯罪行为
三风:巫风,淫风,乱风
巫,总是享乐。淫,指过度,超过了正常需要。乱,霍乱朝政。
3. 刑罚适用制度
“眚灾肆赦,怙兵贼刑”对过失造成的犯罪或者危害行为减免刑事责任,而对故意犯罪或惯犯从重处罚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不能改变的永恒规则。为了不杀无辜的人宁可改变规则。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能杀人。不能滥杀无辜
“殷罚有伦”“义刑义杀”注重法律的正义性。对待殷商旧族时要用正义的法律,最好是用他们自己的法律处罚
(五)司法审判制度
1. 司法机构和组织
(1 )夏朝中央司法官成“大理”,地方司法官称“理”“士”“正”“史”等
(2 )商朝司法组织
王畿(内服)
中央——商王,司寇,正,史
地方——士,蒙士
外服
侯,伯等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司法独立性
2. 裁判方式:神明裁判——卜者(巫,卜,史,祝等)参与司法,影响裁决
3. 行刑方式——公开行刑
4. 监狱设置
第二章两周法律制度 (公元前11 世纪—前256 年)
一、概述
(一)西周的历史及其法制特色
1. 西周主要历史节点
纣王无道——武王伐纣(镐京)
周公东征——制礼作乐(成周洛邑)
幽王失国——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2. 西周法制的特色
完备的法制指导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政治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宗法等级制度
因宗法而分封
(二)西周的衰败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
1. 西周的衰败
根本原因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
原因和表现
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
(1 )表现:礼崩乐坏
1⃣️周王室进一步的衰微
2⃣️兼并战争日趋残酷
3⃣️陪臣执国命
4⃣️列国篡弑时有发生
(2 )影响
二、西周立法概况
(一)明德慎罚(刑兹无赦)的法制指导思想
正面:明德慎罚,反面:刑兹无赦
从神治到人治
1. 西周对夏商天命神权观的继承
西周统治者也崇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常称之为“天”,声称周王的统治“受命于天”,故而是殷商天命神权观的继续。
2. 尽管天命强大,但人并不能永恒地保有。尽管每一个朝代都宣称受命于天,是“天将降大任”,但是到了西周,鉴于殷商的灭亡,周人总结“天命靡常”,不能一昧信天。
3. 天命不是随便变化的,它根据人的德行而定。要想保有天命,必须“以德配天”。
4. 以德配天要求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要“保民”、“养民”,重视民心向背。在法制领域中,则要明德慎罚。
5. 但是对于“小人”,则要求“刑兹无赦”,坚决打击。
(二)制礼作乐的立法活动
1. 周公制礼
(1 )周公与周礼
(2 )周礼的内涵
西周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与准则的总和。包括一切有关政治、法律、经济等成文或不成文的典章制度,还包括约束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等。它既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等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西周根本大法。其基础是周族人原有的习惯法,同时吸收了夏商维护统治着利益的各种行为规范。
周礼不是一个人的发明,是周族人综合历代礼仪精华所形成的一套规范
有的时候表现为仪式(比如祭祀),有的时候表现为强制性的规定
(3 )周礼的数量
作为制度的礼有三百,作为仪式的礼有三千
(4 )周礼的种类
五礼是最全面的;六礼主要指的是人生旅途中最常见的礼仪
(5 )礼的功用
1⃣️礼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将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
2⃣️礼是特定关系中人的行为标准,它解决人怎样对待人的问题
3⃣️礼是特定场合下人的行为标准,是规定人进退出处的原则
4⃣️礼是由家到国的治理规则,着眼于普遍的统一的适用。
(6 )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
亲亲:亲其所亲
维护家族内的血缘关系,核心为“孝”
一开始是双向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姑慈、妇听),后来变成单向的(如父不慈子也要孝)。
尊尊:尊其所尊
维护政治上的等级制原则,核心为“忠”
2. 吕侯作刑
九刑
相传西周初的刑罚制度,包括墨、劓、刖、宫、大辟、鞭、朴(扑)流、赎等九种刑罚
《吕刑》
亦称《甫刑》,相传西周中期穆王时的司寇吕侯制作的刑书,它减轻了西周初年以来的刑罚制度,故又称“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