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英国近现代教育
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中的英国近现代教育法案部分笔记整理,分享给正在备考的同学,可作为参考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0-12-02 20:59:03英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
初等教育
教会慈善教育
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
公学
简介
三公一私:公众团体集资,公职人员,公开场所,私立中等教育
特点
1、教育对象:贵族子弟
2、教育目的:升入学术型大学的预备校
3、师资与条件:师资、设施设备更好,收费更高
4、教育内容:古典语言古典知识,上层社会礼仪,体育和军事训练
5、经费:私人捐助,高昂学费
6、管理权:贵族与教会,校长实施,不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干涉
例子
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
评价
“英国绅士的摇篮”,培育很多人才精英
但:属于教育不平等的产物
实科中学
学园:文实学校
高等教育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一直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标志
教育管理
自由放任政策
19世纪
初等教育
《工厂发》
导生制:贝尔-兰开卡斯特制 也称“相互教学制”
背景
19世纪上半叶,初等教育师资极为欠缺
内容
贝尔-兰卡斯特创立
教师教年龄大且成绩好的学生然后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评价
优点:学生数量增加,因而欢迎,来弥补师资缺乏的状况
缺点:难以保证教育质量
1870年《初等教育法》 (《福斯特教育法》)
背景
工业革命的完成,人人需要初等教育(普及义务教育)
内容 宗旨:公立初等教育制度
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款和监督权
2、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3、5-12岁强迫初等教育
口诀:国家让地方强迫私人分离
4、允许私人办学
5、世俗学科与宗教学科分离
评价
标志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建立,促进英国普及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
发展缓慢沿袭旧制
高等教育
新大学运动 大学推广运动
背景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而进行革命
新大学运动
1828年,伦敦大学成立,打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
特点
1、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
2、由民众办理
3、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
4、面向中产阶级
大学推广运动
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特点
1、向社会加强服务,主要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者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2、推崇自然科学
3、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
4、面向中产阶级
评价
1、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传统,科学教育步入大学的讲坛
2、扩大了教育对象,高等教育从此面向中产阶级子弟开放
3、加强大学教育和社会的联系,强化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4、促使社会中下层与女子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教育管理
通过拨款国家间接干预教育的开端
二战前
初等教育
《费舍教育法》义务免费 1918年
内容
1、加强地方当局管理教育的权利,加强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2、地方当局为2-5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
3、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14-16岁年轻人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和教育训练
评价
1、完善国民教育制度,首次提出教育立法建立公共教育制度
2、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没有解决面向所有儿童的中等教育,双轨制没有废除
中等教育
《哈多报告》 1926-1933
内容
1、11岁之前初等教育
2、11岁之后中等教育
(1)文法学校
(2)选择性现代中学
(3)非选择性现代中学
(4)公立小学高级班
评价
首次从国家的角度明确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
第一次中等教育面向所有学生(不以门第但以成绩决定升学)
体现了教育公平,动摇了双轨制
《斯宾斯报告》 1938
充分肯定哈多 三轨
内容
1、文法学校
2、现代中学(实科中学)
3、技术中学
4、设想:多科性中学(文法+实科+技术)
评价
地位平等
《巴尔福教育法》 1920年
背景
1、人们需要中等教育
2、为了教育补助金公平发放
3、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内容
1、教育行政管理:设立地方教育局,管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还管理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
2、中等教育的发展:普遍建立中等学校
评价
1、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和地方结合,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中央与地方是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2、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衔接,也统一公共教育制度奠定基础
3、推动了公立中等教育的发展。(建立现代中学为中下层劳动人民子弟服务)
高等教育
教育管理
《巴尔福教育法》建立中央和地方友好合作关系
二战后-上世纪80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1944年教育法》(巴勒特)
背景
二战即将结束,巴特勒人人需要免费的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义务化)
内容
1、加强中央对教育的领导,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教育
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权利,初+中+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公共教育系统
3、5-15岁义务教育,向未接受义务教育的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或业余教育
4、向宗教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评价
总:里程碑
1、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公共教育制度,也就形成了现代英国国民教育制度
2、进一步完善和肯定了中央与地方合作伙伴的教育管理体制
3、为所有学生免费提供中等教育,基本上普及了10年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60年代“罗宾斯原则”
1963年,为所有成绩合格,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机会
70年代《詹姆斯报告》
师范教育
背景
1972年,“地区师资培训组织”,不属于高等教育
内容
师资培训三段法
高等教育
职前教育专业训练
在职进修
影响
影响世界:“教师教育宪章”
1、确立新师范教育管理模式:撤销+师范转变为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2、教师地位提高,加强国家对教师教育的管理
3、定向与非定向—非定向
80年代《雷弗休姆报告》
1981-1983
1、扩大了高等教育入学途径。 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职业综合化和多样化的需要
3、加强专业化管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承担课题。
4、提供奖助学金。
《1988年教育改革法》
背景
促进经济发展,触动教育管理的传统。贝克,全方面,规模最大
内容
基础教育
1、统一课程,5-16岁义务教育(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附加课程)
2、统一考试,义务教育(7、11、14、16)
3、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摆脱政策
4、自由择校
职业教育
5、建立城市技术学校
高等教育
6、加强控制,摆脱政策,废除双重制,取得与大学同样的地位
评价
里程碑;1、全面改革 2、触动传统(见补充笔记)
教育管理
继续中央和地方友好合作关系
上世纪90年代
初等教育
共同化的水准多样化的结构
共同化的水准
保守党和工党均致力于实施国家课程,实行国家统一考试, 实现提高全国教育水准这一目标
多样化结构
1、保守党和工党均把推进公立学校教育的多样化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
2、多样化的教育价值取向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家长自主择校权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1、1992年《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 (《迪尔英报告》)
背景
继续推进废除双重制,建立统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内容
1、授予“学位授予权”
2、同意多科技术学院改为大学(地位)
3、建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课程体系(1)质量控制(2)质量审查(3)质量评估
意义
1、双重制终结—1992年分水岭—建立统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
2、政府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2、1997年《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
当下问题
1、规模小,入学机会少
2、拨款多,人均少
3、教育一元化,学生多样化发展不能满足
4、扩张规模
未来规划
1、为终身学习的理念服务
2、加强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3、加强高校对个体和国家的回报率
4、扩张规模
评价
1、宏观规划,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2、教育立法
3、教育大众化
4、终身学习
教育管理
继续中央和地方友好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