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书笔记,禅修是恢复本能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深入自心的关键方法。佛法不是宗教,而是一套让人了解内心,甚至宇宙和生命真相的科学实验手册。
编辑于2023-10-07 11:33:12 福建省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禅修的意义
开悟:认识觉性、熟悉觉性、深入觉性
通过禅修,有时会遇难到不一样的生命体,知道宇宙中不仅仅只有我们人类而已: p34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生从哪儿来、死到哪儿去
禅修是恢复本能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深入自心的关键方法:p42
学会控制自己的心,做自己的主人,不再像玩偶一样被外面的境界肯他人摆弄:p45
尽早经验到自己的觉性,学会在生活中的禅修方法,然后在日常中练习. P61
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一种觉悟心性的方法。P138
禅修的步骤
看到每个念头的起落是第一步P45
持咒,练习定力
禅七:数息、参话头、中道实相
止:数息只让自己心里有依靠
观:参话头:对感觉、去体会、去觉察;参久了就有疑情,疑情成团会爆炸后,才有更深的体会。
中道实相观: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密法中先由活佛灌顶 P92
相应,师父讲了都懂了,心要合一
允许与授权,可以练习该门法门,一个怕练习者走偏,另一个是政教合一,便于证实身份。
修四加行
四共加行
转变心态的思维(容易生出离心)
思维人身难得
思维生死无常
思维业报因果
思维轮回皆苦
出离心不是离世,修行的主要目的是修心,带着觉性,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 久了自然心会转变,自然而然每时每刻都在用功。
四不共加行
皈依发心
认识自心,开始安静、柔软、臣服,减少自我
方法:十万大礼拜
消除业障
运用心念观想,轻松愉快、清净通透
方法:金刚萨墔法
积聚功德
观想打开心量,不停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照顾众生
方法:献曼达
自心相应
为了和我们自心相应
方法:上师相应法
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除了按指令做事外,就专心看着自己的心,看着的情绪、感觉、念头,这就是动中的禅修 P53
安静吃饭,碗筷碰出响声是心里不清楚,心里清楚,就不会故意敲他。P53
只要和现代化的明心见性之法连接起来,重视修行,就不用绕远路 p86
经典论点
其父:年龄是心理作用,人心不老,人就不会老。
有一个”心“或不动的觉性存在于肉体之外。肉体是房子,心或觉性住里面。就是这个东西在轮回。几万几亿生生世世下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妻子儿女。:p33
佛法不是宗教,而是一套让人了解内心,甚至宇宙和生命真相的科学实验手册。
悟后起修,方是真修:p44, p80
咒语的关键是音波和频率,它调整你的脑波振动频率,和另外时空与能量交集。 调到平和、慈悲、智慧、力量、或不同世界的能量相连。人都是由能量构成。p50
如果没有四维八德的基本道德底线,直接跳到心灵修行或学佛,其实是有障碍或危险的。如果修出”止“的境界,或神通时,容易心智大乱,或更加自大,傲慢。P52
没有基本的道理就开始禅修或进入佛教,很危险;任何境界的发生,都是身体与心理转化的科学现象,就像慢跑可以减肥一样,跟谁教你跑没有关系。P57
读经:最简单修止、修定的方法,或与修行结个更深的缘;一定要带着觉性去读才有意义。:P61
并不一定是出家或到庙里做义工、捐款、打坐才是修行、功德,在日常中随时可以禅修。没有悟之前的修行,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没体会到觉性,容易成了口头禅,自欺欺人。 P73
没有觉的日常生活,只是相似的修行,而不是真的修行。
电灯打不开要找开关,不能拼命去敲灯泡,灯泡敲碎了,就永远不亮了。P82
修行证悟与出不出家没有关系。在家出家都可以证悟。 P90
不论任何外境现前,都是自己心本体显现,一切外境,都是我们自心的投射、化现。P101
咒
准提佛母咒
保平安
秽迹金刚神咒
金刚护法
书籍等经典
科学类
《轮回与生物学》《前世今生》
国学类
《论语别裁》《孟子他说》
佛学类
《金刚经说了什么》
《达波南杰大手印禅修》
《教观纲宗》
《菩提道次第略论》
广论中关于修行的节录出来
记录片
寻找香格里拉——大宝法王传奇
传承
大德及大师
中台山:惟觉和尚
佛光山:星云和尚
噶举派(白教):大司徒仁波切
噶举派(白教):创古仁波切
噶举派(白教):堪布仁特波切
中台山:见融法师
参话头
藏传佛法长老:夏扎法王
被誉为修行最高的人
不建寺院,只建闭关中心
桑杰年巴仁波切
印度佛学院毕业
纽西堪布仁波切
大圆满成就者
分享历程
家世的影响【第一章:童年及家庭教育】
1、爷爷身处战乱,在外面打仗,身上的正气传给周围的人。
2、爷爷到家,不管外面的烦杂多乱,到家都不发脾气。
小时候家庭交流的内容是国家,后来是佛法的学习。 子女面前不谈公事,不谈人非
在成长过程中从没有要求要考多少,学什么,而是充分的陪伴。
身教比言传及其它形式更重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不讲心机、无我利他、不总想着怎么赚钱
个人成长【第二章:少年当自强】
因为不喜欢填鸭式教育,国内教育不太顺
为顺利去国外读书,全面发展自己各项技能(跆拳道、网球、英文、书法、吉他) 5点起、晚上12点睡;
优秀的背后,都是超出常人的付出 这种别人赞叹的快乐仅有几分钟
深造及工作:【第三章:哈佛MBA】
Work Hard, Play Hard!
想去讨好美国人,在文化上跟着他们走,永远得不到尊重,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 理解与爱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历史,而不是自大,比如我们国家最伟大。
遇到人生中的最大的道德挑战
守住自己的底线
申请MBA,研究了三十几所学校,做大量的研究,整理出资料,帮助自己有的放矢,有人拿他整理好的资料开培训班,赚了几千万。
哈佛第一堂课
1、违反自己良心道德的事,就像涂满肥皂的滑梯,一滑到底,回不了头
2、不要让自己生活过度奢华,存一笔“walk away Money",让自己随时可以拍屁股走人
哈佛的教学以案例为主,通过问题带着大家讨论,引导互相学习。 教授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对学习是否有贡献等。
单独请有特色同学吃饭,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家族,这种交往所带来的学习是很深入的。
与佛结缘:【第四章:初踏修行路】
以科研的视角来看待各类神通
父亲的科研项目,让自己对觉性科学产生了兴趣
《轮回与生物学》《前世今生》
两种可能:一个这些从古至今的修行者(包帝王将相、大教授)产生幻觉、精神分裂,另一种是轮回真的存在,只是科学没有研究清楚,是自己的糊涂愚痴。
惟觉老和尚:总想得到答案,可是很多问题是必须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得到答案
父亲的禅七的体验,以及”旧路回家“的境界;见龙盘在家中
第一次禅七:发现自己对自己的心并没有百分百的控制力。 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强烈的自我意识,安静不下来。
禅修的过程中,进入的任何境界(轮回、转世、外星世界、地狱、魔境),都是过程,不是目的;经验到心性的实相,”明心见性,见地成佛“,再回来帮助众生,才是修行的目的。
因受感恩游戏影响,感觉自己付出太少,发当兵的心。
训练时持”准提佛母神咒“,晚上休息时间,看书《时空之外》《金刚经说了什么》《论语别裁》《孟子他说》
参究儒家思想,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为了对修行者护持而参加寺庙的义工,用自己的付出获得禅七的福报。
做义工的快乐:心中无我;没有高低上下之分;修心的作用
第二次禅七:禅七:数息、参话头、中道实相;自己没有得到深层的体悟,只经验一些初浅的境界。八触的描写。
禅七的目的:打掉第七识,末那识、执我识,第八识,生生世世的因果与记忆,自己进入轻安状态的感觉。
第三次禅七:对修行感兴趣了,八识田浮出的业力怎么消,消到哪儿?什么是开悟,心是什么?心性如何稳定?
在麦肯锡工作时,每日功课不断,功课完毕还要检讨自己没有五毒的念头。担心工作忙下去,每天都在造业,没有时间修行,到老也没有搞明白明心见性是什么样的。
第五章:出家
出家的目的:全职、专业、有效率地学习,回到世间运用和实践
山上的气氛:不管在家还是出家,都是为了明心见性,改变自己的习气,为了证悟
带动台湾对佛教的态度
每个人修行的路不一样,有的人出家修行好,有的人在家修行好。信仰不重要,亲身体验才重要,比如相信轮回存不存在。
放下世俗中一切的人、事、物,把之前的名牌都送光了。执着旧衣服也是一种执着。
出家对自己的觉性体会更深;出家不是为了避世或功名地位;功德积累够了,再办佛学院,把修行的理论、次第弄清楚。
中台禅寺佛教学院:三环一体的修行制度,三环是功德,教理,禅修,循环做三件事。
佛学院招生与开课:招回派出去的出家众,小乘佛法的四处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一个星期或几天来修其中一句话,进入心中,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明白:关键在于觉的认知与体验,如果随时能带着清楚明白的“觉”,这其实就是禅修。
自利与利他:万人朝山法会,中台禅寺的奠基大典。
我们的智慧、对佛法的体悟,不会因为头发刮光了,就突飞猛进。生生世世的恶业还有烦恼一直存在。悟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完全无解,不能问,于是急迫感和恐惧感越来越大。
其父指点,内求不到,便四处参访,去佛光山: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佛光山最重视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星云大师磨炼僧众,创造独挡一面,让僧众勇于承担佛行事业的机会。道场建好后,随时去另一个地方,让僧众不对道场产生执着。
汉传佛教不重逻辑,藏传佛教吸收印度晚期整套佛法观念,他的逻辑与思维方法,更适合现代人,比如如何避免障碍,什么基础条件,下一步怎么修。
出不出家要由自己决定,一个修行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不能什么都去问上师,要上师承担我们的因果业务,那是愚痴不负责任的行为。
藏传佛教中修行环境的恶劣,引发自己慈悲心的反馈,自己是哪一些执着,哪一些是考验。
吃素的作用,让身体安静更易禅定,不影响气脉和心念
禅修过程中出现的瑞相,如法轮印、彩虹,都是修行过程中,心和大脑经验到某种时空转换,而产生的物理现象。
在藏传佛教修四加行过程中,体会到我们的觉性,才是我们真正的上师。
饿七(辟谷)体验
还俗:不卡在一宗一派一师的寺院中,放下修行人还是俗人的执着;多数人,要四处参访又没有经济条件,还俗又没有经济收入的问题。
修行与学历:修行的高低不在于诵了多少经、持了多少咒、懂了多少知识、打坐能坐多久;也不在于能看到什么境界,练出什么功夫、神通,而在于心境是否平和、贪心嗔心是否变轻,自我意识有没有减少,慈悲心有没有增加。
见融法师:参话头可进入八识田的境界,会有各种考验。佛教将所有的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当气脉通畅,体会到禅悦时,就会觉性欲是低级的欲望。禁是禁不了,在自然,生起自己的觉性。
第六章:四进四出麦肯锡
麦肯锡的人才要求: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积极、主动、光明地解决问题
先问一些关键问题,再提出几个假设,再计划怎么去找数据,怎样组团队。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考虑七个方面:战略、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共同价值观。以客户为第一,吸引培训人才。
高端玩法:第七章:传统公益和护持佛法
家族基金会的宗旨资助文化和教育项目,运作项目报告(奖学金、辞修中学),资金基本困难
与中华慈善总会的交流渊源及两岸民间书院的设立的意义
尼泊尔找空行母的经历,做公益最重要的的其实是修心。
慈悲心
同情心
同理心
感恩心
慈悲心
菩提心
自觉、觉他的心
培养慈悲心,离不开实践
避世修行帮助众生的方法
帮助人类看不到的众生(刚去世,惊慌失措的)
心念强大没有距离,通过禅定看到不安定的,把善念头放到他心里
再投胎,投到利益众生的家庭
家族基金会转向护持佛法所做的事
推广禅修,照顾人心,安定社会
护持寺院
拍记录片
出版书籍
“将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化为禅修,生起慈悲和智慧.” ——才是公益和修行的根本。
第八章:求法
上师是指够资格传授修行法教的老师。 我们自己的心性和觉性,是自己最究竟的上师。上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帮助我们找到我们心目中的老师。
佛法不离世间觉,修行必须要做自己,找到自己的路,模仿古代修行的方法,很不容易生成欢喜心。而修行修法是一定要有喜欢心的。不是拼命,不能强忍,硬逼自己。
福利性企业,第九章:公益创新
企业、学校、家庭、文化、慈悲一体,做到慈善的自给自足公益组织
新公益伙伴NPP
接触国际上大财团家庭办公室,并加入世界家族公益协会GPC
惠氏家族
洛克菲勒家族
做公益的几点建议
修心,不在于捐了多少,而在于心有没有充满温暖、爱心、慈悲、平等
从周围的人开始,对企业家来说,就员工、上下游供应商,不是一定要给钱,用智慧和爱心服务他们。
慈悲和智慧要均等,要有目标、策略、计划,团队
第十章:婚姻探险之旅
烦恼即菩提
觉性科学: 第十一章,念完阿弥院佛回归觉性科学
追求生命和宇宙真正答案的人,是互相尊重的
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修行是逐渐深入的路
烦恼是修行的重要助缘
将禅修科学化、现代化、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