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理新课标必修一
湘教版地理新课标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表面形态。
编辑于2020-12-21 11:01:35必修一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盖天说。
先秦至战国时期,提出天圆地方。然后再次改进天如华盖由八根天柱构成。
浑天说
战国已有,东汉张衡首提出。认为地球像鸡蛋黄,天如蛋壳,其他天体运行在蛋壳内
地心说
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日心说
公元16世纪波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被迫害致死,意大利的布鲁诺因为宣扬其理论被焚烧。
星系
天文学家提出星系一词。
宇宙大爆炸。
1927年比利时勒梅特首次提出1946年美国伽莫夫正式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型望远镜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探测半径达137亿光年,称,已知宇宙或可测宇宙。
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3*15^5km/s一年为9.4605*10^12k m即9万亿km
银河系直径10到18万光年。
太阳据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
日地距离1.51千米。
地月距离3.8万千米。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上下四方约宇古往今来曰宙。
天体
是指宇宙中各类形态物质的总称。
基本天体
星云和恒星。
天体的分类
自然天体。
恒星
炙热气体组成,会发光
星云
气体尘埃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呈云雾状,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行星
绕恒星运转,不发光。
有岩质地表构成。
水金地火。
由气态构成。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卫星
让行星运转的天体,不发光。
彗星
冰物质构成,成云雾状。
流星体
太阳系内漂浮的天体。
星际物质
气体和尘埃构成,肉眼难以看见。
人造天体
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
判断天体。
一,是否是宇宙中的物质如星际物质虽看不见,但却是天体。
二是否在地球大气层之外。
如地面上的宇宙飞船不是天体。
三是否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
如火星上的岩石不是天体。
四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
如火星上的火星车不是天体。
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
可见宇宙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地球
月球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判断,是否是天体系统。
一看天体数量应大于一个。
二看天体之间的距离。
三看是否相互吸引。
四看是否相互绕转。
银河系
子主题 1
小行星带有50万颗小行星它的成因有两个一是未形成星球,二是有碰撞爆炸导致。
普通而又特殊的地球
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的位置和构成
运动特征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内部原因。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公转自转周期适当。
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与成分。
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
液态水
外部原因。
稳定的光照。
安全的宇宙环境。
月相变化。
新月月亮与太阳同出同落。
上弦月,太阳先出月亮,中午12:00出,上上西西
上弦月上半夜在西半天西边亮。
满月太阳先出,日落时月亮出。全夜可见月亮。
下弦月月亮24:00出,下下东东。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巨大炙热的气体球,成分是氢氦。
太阳的能量来源。
4H—氦+能量。是核聚变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太阳常数。
垂直于太阳光线的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接受的能量。8.24J/cm^2*min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不利影响:过多的紫外线会危害地球生物。
有利影响。
对地理。
万物生长靠太阳。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水循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对人类
工业燃料的源泉。
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生活生产能源的源泉。
日常生活和太阳能太阳灶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时间上
一天中,白天多,正午最多。
一年中,太阳光照照射角度最大的时候多,即当地的夏天日照多。
空间上
低纬多高纬少。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副热带地区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同纬度地区降水多的地区低于降水少的地区。
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西北多东南少。
华北多南方少。
青藏地区多四川云贵地区少。
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
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少。
下垫面因素。
地形海拔植被覆盖率等。
天气状况。
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少,太阳辐射强。
大气污染
昼夜长短。
昼长越长太阳辐射越多。
太阳活动与地球
定义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圈层结构
太阳外部圈层中的物质与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地震波
震源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震中距
从观测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等震线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级
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烈度
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烈度不止一个。(共12级)
影响因素
与震级成正比
与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物的抗震性成反比。
地震波
横波
传播速度慢,可以通过固态物质,使地面左右晃动破坏性强。
纵波
传播速度快,通过的物质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使地面感受上下震动,破坏性弱。
横波和纵波的共同点是 波速都随着传播介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密度越大,速度越快。
地球的内部圈层
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划分不同的圈层。
地壳
组成
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硅铝层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缺失。
硅镁层 在全球连续分布
厚度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到41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厚度为70千米。
大洋地壳平均厚度5-10千米。
糶以上的部分。
地幔
固态
上地幔
分为上部,下部和顶部。 上部有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内核
固态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范围是大气圈的上界(2000到3000千米的高空)到地面。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是氮气和氧气。
天气现象的发生地,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主体是海洋还包括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
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没有独立的空间结构,生活在其他的圈层之中。
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地球的演化。
地层
地层是地球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作用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作业。
顺序:老的岩层在下方新的岩层在上方
化石
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相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所以越古老的岩层含有的化石越简单低级。
红色岩层表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表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演化史
冥古宙
为地球生命发展准备条件
太古宙
火山岩浆遍布
是重要的成铁矿期
中期单细胞生物出现
生命从无到有,是一次大飞跃。
元古宙
由单细胞生物发展为多细胞生物,典型为藻类菌类腔肠动物。
显生宙
古生代
陆地:欧亚大陆北美大陆我国的东北,华北开始出现。
动物
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珊瑚。
中期:脊椎动物如鱼类。
后期:两栖类
末期生命大灭绝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衰退。
植物
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盛。
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中生代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
动物
爬行动物:恐龙出现
鸟类出现:始祖鸟。
末期生命大灭绝 恐龙灭绝,50%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植物
裸子植物大发展
苏铁
银杏
松杉
重要的造煤期
新生代
陆地上开始造山运动,现在的世界地貌格局和海陆分布由此诞生。
动物
哺乳类和灵长类出现。
第四纪人类出现
植物被子植物繁盛。
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 受地质作用的影响。
内力作用(主导)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使地表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使地表趋于平坦
表现形式
流水,风力,冰川,海水,生物活动。
流水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
瀑布
下蚀
V型谷
侧蚀
惯性
地转偏向力。
形成弯曲河道。
溶蚀
喀斯特地貌
河谷
河床
被水淹没的地方。
河漫滩
洪水期被淹枯水期露出。
河流阶地
一般不会被洪水淹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一般是居住地和耕地的场所。
有几级阶地就有几次运动。 接地级别越高,年代越老
形成阶段
早期危险谷
中期凹凸爱连续河道。
后期形成吵醒。
形成牛轭湖。
流水侵蚀典型地貌。
丹霞地貌
红色砂岩溧阳构成垂直节礼发育广东的丹霞山甘肃的张掖。
喀斯特地貌。
枫林溶洞的石灰岩广布主要在云贵高原,广西等地区。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是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的成因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地貌。
上游洪积扇冲积扇
冲积扇形成原因,河流自山地流向山麓,因地形急剧变化,流速剧减,所携带的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物成为冲积扇。
中游形成河漫滩。
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进而发展为季节性被淹没的堆积体,在发展为河流改道或下蚀,河漫滩被废弃不再堆积,最后各个河漫滩变成平原。
下游形成三角洲。
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多呈三角形,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流稠密,多沙洲沙岛。
如崇明岛
江心洲
崇明岛橘子洲
滑坡
滑坡是大量身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华东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危害
滑坡可以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形成条件。
必要条件
地势起伏较大
岩体比较破碎。
植被覆盖率差。
诱发因素。
降雨—-增加滑坡体质量。
地震—-滑坡体失衡。
在滑坡体上施工—-增加滑坡体的质量。
人为破坏滑坡体下部开—-挖山脚。
防范措施。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等。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
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的防灾抗震能力。
泥石流
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的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动体
危害
泥石流往往给公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地形陡峭。
有丰富的松散物。
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发育。
岩层结构松散,易受破坏
人类活动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修建,公路,水渠等不合理地表开挖及弃土渣水的堆放。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泥石流爆发的条件分析。
自然原因。
地形地势
山区坡度陡谷深。
地貌物质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
植被覆盖率较差。
气象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人为原因。
废土废渣的堆砌。
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管理措施。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建立健全防灾简单的法律法规体系。
工程措施。
分段治理。
物流区修拦挡坝固原。
沟地中断,固堤护坡,减少洪水对沟床两边和沟堤的冲刷。
沟地下端修建稳固的排导槽,把泥石流引导到确定的停淤区。
修建避难场所。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
技术措施。
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利用3S技术。
风成地貌
学习目标风成地貌的类型,分布地区,主要特征和成因。风沙活动的危害以及措施。
风成地貌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
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蚀地貌
概念:有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
类型
吹蚀作用
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
形成地貌。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洼地,雅丹地貌等。
雅丹地貌
风蚀沟槽,风蚀残丘
其沟槽会指示风向。
磨蚀作用
携带沙砾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砾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风积地貌
概念:风中夹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类型
风积地貌主要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
主要是新月形沙丘。
流动沙丘
固定沙丘
灌丛沙丘
地形平坦气候干燥,有一定水源。
一般多位于绿洲的边缘,呈带状分布。
黄土高原
风力的沉积。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危害
破坏建筑物
降低土壤肥力。
掩埋房屋农田道路。
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防治措施
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
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
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
地球上的水
水循环
海水的性质与运动
海洋与人类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土壤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