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年级历史上册(1~3)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0-12-23 11:49:54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第三章 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七年级下册历史(1、2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二单元;辽宋金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变化。
满满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地理读书笔记分享!这份思维导图是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知识点归纳总结。能让你更快速更方便的去了解学习。建议收藏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第三章 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七年级下册历史(1、2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二单元;辽宋金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变化。
满满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地理读书笔记分享!这份思维导图是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知识点归纳总结。能让你更快速更方便的去了解学习。建议收藏学习!
八年级上册历史(1~3单元)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林则徐虎门硝烟
原因:鸦片走私造成中国银荒兵弱,吏治腐败,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时间:1839年6月3日~25日
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1842年8月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一《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鸦片战争使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烟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为什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结果
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①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一一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出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国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法国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一带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在中国的罪行
①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割占
影响
①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
原因:鸦片战争激化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
爆发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占天京,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失败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没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集团的腐败与不团结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影响意义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中央:奕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口号:自强、求富
目的:强兵复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一批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④建立新式海陆军(在李鸿章的建议下,清政府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协调指挥)
评价洋务运动
进步性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
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在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 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失败的标志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
教训
地主阶级洋务派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背景
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称霸世界
导火索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开始标志
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军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
结束标志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主要战役
①平壤战役:左宝贵力战身亡,叶志超仓皇出逃
②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迎敌,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2万多人)
④威海卫战役:丁泄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895)
①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三国:沙俄、法国、德国
评价(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899年)
①提出者:美国
主要内容
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 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
③评价(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戊戌变法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揭开序幕: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运动的发展
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 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
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第三单元 资本阶段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酷东发动广州起义,结果失败,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海外
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日本东京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
建立民国(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改革土地制度)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发展
三民主义
创立者:孙中山
三民主义内容: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
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澧起义:刘道一、蔡绍南;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子主题
安庆起义时间:徐锡麟,秋瑾
广西起义:孙中山、黄兴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意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①终结封建帝制
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
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
措施: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中华民国纪年法:1911年+民国?年=公元?年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①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
②2月13日,孙中山辞职
③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④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⑤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
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选举等自由和权力;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司法独立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成功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