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第二节 婴儿的心理发展
心理咨询师备考资料,内容有新生儿的发展、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婴儿期的学习、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期的言语发展、婴儿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感谢大家支持,多多关注哦~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学人物(二)思维导图,心理咨询师,包含社会心理学领域、心理测量领域等。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学人物思维导图,心理咨询师考试,包含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
心理咨询师备考资料,第十章 心理咨询专业伦理,伦理: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时的道理、规律和准则。感谢大家支持,多多关注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二节 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新生儿:出生到 1 个月的婴儿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无条件反射(先天就有的)
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灰尘,打喷嚏)、定向反射(头朝到有声音的方向)
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4-6 个月内自行消退)→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 斯基反射
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意义: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
新生儿的觉醒状态:每天 2-3 个小时(社交与学习)
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新生儿啼哭的意义
与看护人交流、传递信息
影响成人行为的强有力手段,起到成人照顾他的导向作用
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可塑性——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可修复性——婴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修复性
5 岁以前语言中枢受损伤,另一侧脑半球很快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使语言中枢转移(可修复)
婴儿动作的发展
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手的抓握技能:五指分化、 手眼协调
独立行走((婴儿发展的里程碑)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的原则: 头尾原则(头→脚)、近远原则(先发展躯干后发展四肢)、大小原则(大动作→细节小动作)【干扰项:上下原则、远近原则】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学习
婴儿学习活动的最早表现在胎儿末期
模仿学习: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普遍性)
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条件反射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
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知的开端
视觉技能的发展(辨识度与追踪等)
听觉技能的发展(声音辨别与视听协调)
婴儿知觉的发展
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模式知觉(由部分组织成整体的能力)
【吉布森】 →用视觉悬崖装置(6 个月开始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婴儿注意的最早表现 —— 先天的定向反射(将头扭向声源)
人类个体记忆的发生时间——胎儿末期
12 个月以前: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2 个月以后:以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
第五单元 婴儿期的言语发展
婴儿的发音
婴儿发音的阶段性
简单发音阶段:单音节
连续发音阶段:多音节
学话萌芽阶段:无明确意义
婴儿发音的特点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
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
3 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婴儿词汇的发展
婴儿在 1~1.5 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
3 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 1000 个左右
掌握词汇的特点:从所熟悉的开始、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
婴儿句子发展:单词句到多词句、简单句到复合句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手势;婴儿说自己已知的事物;成人注意言语表达策略和技能
语法的获得
1.5—2.5 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 岁末可以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第六单元 婴儿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气质
【巴斯】 按活动特性划分: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划分
情绪性:多负性情绪反应
活动性:积极探索环境
冲动性:情绪反应激烈
社交性:主动与人交往
【托马斯和切斯】按三种类型划分
容易抚养型:生活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积极主动探索
抚养困难型:生活规律差,环境适应性差,负性情绪多
发展缓慢型:环境适应缓慢,新鲜事物反应消极,心境不开朗
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自发性微笑:生理反射性微笑,不具有社会性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对任何人都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只对熟悉的人微笑
分离焦虑: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3个阶段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 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安斯沃斯】婴儿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也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
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
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典型的焦虑型依恋):缺乏安全感,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
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安全型——高自尊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反应性
情绪性
社会性刺激
婴儿自我的发展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一周岁前后出现)→把我当做一个主体 操作自己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两周岁前后出现):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把我当做一个客体来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