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设计美学备考知识点(核心内容篇)
设计美学备考知识核心篇,马克思主义提出造物活动,这过程中的设想与计划即为设计,美学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基础上,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社会科学。
编辑于2023-10-15 17:25:19设计美学
何谓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
概念
设计:马克思主义提出造物活动,这过程中的设想与计划即为设计
美学:建立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基础上,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社会科学
背景
初步背景
19世纪下半叶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的兴起,20世纪包豪斯学院成立
深层次背景
①科学观取代神学观;②先进的生产力;③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
现代科学观的建立
物理科学: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利用物质而认识物质、研究宇宙等物质的形式、状态、与结构,揭示规律的相关研究
工业革命:①改变人的思维与价值观;②导致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对立;③传统宗教、哲学等体验文化向物欲、形式体验文化转变。
工业化大生产的总景观
阿尔文·托夫勒(阿浪)一体化
标准化
通过无情的使用标准化将世界变得一致
专业化
生产线的工序拆分使得工人高度专业化
同步化
专业化的分工要求跟随机器的节奏进行
最大化
规模最大化降低成本使其利益最大化
生产与消费
①市场成为人类生活中心;②设计成为独立职业;③利益规模最大化
基于机器的文明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
塞尚-现代主义之父
揭示新看法,抛弃事物外在讲思想
印象派主义
莫奈
抛弃画面故事情节与主题,用光与色进行表达
新印象主义
修拉
在画面使用纯色,赋予画面色彩强烈的表现性
立体主义
毕加索
艺术走向抽象的转折点,用几何方式来表现
未来主义
马里内蒂
一场文学运动,以机械形象改造艺术,赞美工业之美。用几何体反复、重叠、延续表达力度感和运动感。
至上主义
金兹堡
构成主义
金兹堡
热衷艺术与工业的结合,主张“生产美术”
抽象表现主义
康定斯基-热抽象
红黄蓝
蒙德里安-冷抽象
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概念
现代设计:解决艺术、功能与生产间的冲突手段,将功能、造型的审美和使用的舒适性有机结合,以工业设计为主体。
传统工艺美术:艺术与手工艺结合,将人类的创造性与手工艺结合创造出美而实用的物品服务于人。
工业设计: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赋予产品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与资格。
异同
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
没从生产剥离,生产者即设计者
设计是独立活动,生产为设计服务
各有特色
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与地域性
现代设计复杂性与易变性
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异同:现代主义少即多的风格、绿色设计与人性化设计的理念
有计划废止的方式:功能性废止、
设计美学
概念
设计美学: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广泛运用于设计内外部研究,包含设计的功效性、审美性、伦理性。
形成与发展
发展阶段:19世纪中期提出,到包豪斯诞生现代设计正式确立,20世纪艺术剧烈发展。
艺术剧烈变化:①俗美被接受为当代美学;②创作手段和工具巨大变化;③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研究对象
设计活动本身、设计者本身、设计创作活动
研究内容
①设计美学的本体、设计者、设计的道德
设计美的特征
功能性:设计之美的基础
艺术性:设计活动是一种基于具体物体的艺术创作活动
技术性:实现物质功能的保证,是设计的基础
商业性:市场经济商品化原则将设计演变成商业活动
设计美的分类
①环境设计类;②工业产品设计类;③视觉传达设计类
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
概念: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未特征,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的设计运动高潮。
影响:直接导致另外两次运动:美学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现代第一次大规模设计运动,使金属制品现代功能凸显
人物
约翰·拉斯金
①围绕艺术与工业结合、设计的社会功能,强调设计为社会大众服务
②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③以人为本,大众性,反对精英主义
威廉·莫里斯
①从自然中吸取素材和纹样
②设计风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③反对浮夸风,以清新,自然的田园风为主
现代设计运动
德意志制造联盟
反对青春风格,探讨艺术、技术和工业的有机结合,并得到政府支持成立的联盟
宗旨:提高工业产品质量为最高目的。
风格派
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红黄蓝;里特维德:红蓝椅子
以荷兰为中心从立体主义走向完全抽象的国际艺术运动(经典现代主义)
构成主义
在立体主义影响下派生的艺术和设计流派,主张用集合形式,方块、直线等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调设计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一批有思想的青年建筑师从前人变革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现代建筑思想发起的运动。
意义:①以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奠定了基础;②成为设计运动的先声,成为先驱人物;③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书写了设计史。
现代主义设计的美学思想:少即多,民主主义;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各国的发展
德国
国家层面推行标准化,规范化,设计表现出冷漠、理性、科学(交通工具)
英国
1915,1920,1924,1934,1937
意大利
理性主义
北欧
以功能为第一要素,从社会民主与使用目的来改变设计观念
特征:
注重现代与传统、机械化与手工艺、理性与人情味的结合
运用自然材料并突出材料特点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美国
消费主义至上
流线型设计
由功能设计演变成流行式样的设计运动,以圆滑流畅的流线体,形成了流线型风格
从包豪斯到乌尔姆
包豪斯
背景:工业化,人口膨胀,贫民窟
建立
格罗皮乌斯组织下,发表《包豪斯宣言》一切创造活动终极目标是建筑
校长
格罗皮乌斯:一切创造活动终极目标是建筑
迈耶:强调技术和材料
米斯凡德罗:理论地位上升,实践日渐凋零,趋于建筑学校
原则
主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强调设计为人不是产品;设计遵循自然客观法则
设计理念与成果
设计思想
从原始艺术到抽象主义,概括基本现象和法则,发展学生个人创造力和技能的新教学方法
建筑设计
强调功能化设计原则,包豪斯校舍是建筑史上重要里程碑
工业设计
成为设计人才培养的摇篮,与现代设计国际中心
平面设计
产生新的平面设计方式、风格和词汇,新字体的诞生;
新字体设计原则:目标是传播,为社会服务,功能需求决定形式
影响
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机构体系和模式
影响了德国工业设计的全貌和特征
丰富了20世纪的设计词汇造成了多元化的格局
乌尔姆
创立者
英格绍尔,格里特绍尔(白玫瑰)
教育理念
消除技术文明和文化的对抗,倡导和平自由的精神
校长
马克斯·比尔:设计的改善、文化产品、人文系和艺术性
马尔多纳多:科学技术、人文主义,数学学科知识
分歧:以艺术为基础还是科学技术
概念
产品复杂性理论
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复杂的工业产品上
系统概念三层含义
考虑设计对象、环境因素、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组合家具“看成一个系统,考虑拆卸
考虑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历史
①初创;②新包豪斯时期;③造型、科学与技术间建立联系;④新设计、规划方法学、案例分析受到重视;⑤乌尔姆模式形成:在理论与务实,科学与造型之间寻求平衡;⑥政治压力,解散
精神
设计思想
以理想和社会优先性原则,倡导功能主义
教学
通过新课程体系实现设计思想
设计教育
现代性、开放式,为现代设计教育建立了一个坐标
意义
开创新的艺术设计模式
研究艺术与科学的联系,证实了培养科学知识的艺术设计师的可能性
对设计艺术理论构建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欧洲现代设计
德国
功能主义
布劳恩原则
理性设计、技术美学思想变成现实并形成体系,高度几何化、理性化、功能化、高质量成为德国现代设计史的里程碑
系统设计
通过把纷乱的现象秩序化和规范化,归纳为有序,可组合的几何形态模式
核心: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采用基本单元为中心,冷漠非人情味
意大利
概念:传统工艺、现代思维、个人才能、自然材料、现代工艺、新材料等 的综合体,形成了“设计引导型生产方式”的良性循环
多元局面
国际主义简单实用特征和本土文化结合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高贵品质的豪华型风格
前卫设计风格
北欧
富有人情味的现代美学风格特征
美国现代主义
式样主义
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
特征
功能性废止
款式性废止
质量性废止
影响
为工业设计创造巨大市场,为垄断资本带来巨额利润
导致有害的即时消费主义浪潮
只讲式样,不讲功能的形式主义设计,偏离现代设计功能主义轨道
外形华贵,性能低下
反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
反对虚华、式样设计之风
优良设计评判标准(考夫曼:①清晰简洁无装饰的产品造型;②符合产品功能设计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后现代社会的总场景
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于奥尼斯的书中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用“后现代”标志西方城市工人阶级的产生
哈桑和费德勒在肯定意义上使用了“后现代主义”
生活的变化
从现代科学观走向后现代科学观
从现代社会景观走向后现代社会景观
从现代主义艺术走向后现代主义意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从社会意识剥离,目光只集中到美学自身
后现代主义
概念
广义:现代主义设计后的各种设计流派,狭义:一种设计流派
影响
“现成物品”概念成为后现代艺术重要特征
现成物品:重视创作作品的意图而不是表现形式,可以把现成的东西直接应用到作品中
观念艺术形态成为后现代艺术的核心
观念艺术:艺术创作重心从物质形式的探讨转向精神层面,艺术成为艺术家对人类本身和社会展开思考的载体
两个流派:大地艺术和装置艺术
大地艺术:属于观念艺术,主要关注人类在自然活动中的痕迹,以及这些痕迹体现出来的思想精神层面的意义
装置艺术:把不同的元素组成一个作品,把早期集合艺术中对不同元素形式的组合探讨,上升到观念形态的表现,从而引发观众思考(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现代设计的后现代转向
波普艺术
主张艺术反应生活,把最常见、最流行、最熟为人知的物品放进作品中加以表现(重复)
转折点/过渡事件
波普文化、反设计运动
变化
美学方面
后现代美学观走到历史前台
①从结构到解构;②从作者、文本到读者、接受;③分析美学到后分析美学;④高举社会批判,提出反艺术理论
艺术方面
现代艺术推到极端
①极简艺术与观念艺术;②关于艺术的终结问题;③以符号方式对世界进行指称活动
新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形象的普遍回归;折中的多元化风格
建筑中后现代转向的两种发展
游戏(激进),沉溺于风格的玩味和自娱的反讽
建设性;寻求新的空间和城市设计、重构重建更适合居住的人类社会空间
都赞扬多元化与差异化
孟菲斯设计
孟菲斯设计小组,后现代激进设计组织
影响
世界设计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向世界宣告后现代设计观的到来
打破了现代主义设计观的框架,开始追求除了功能以外的其他需求
极大丰富了当代设计的语汇
出现了新的设计运动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
绿色设计实现
①使用对环境友好材料
②不影响功能实现的基础上使用最少材料
③先进技术
④简化或减少包装
⑤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和能耗
人性化设计
概念:把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进行产品设计,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让人享受到更多关怀
特点
消费者的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关怀
消费者人群细分的关注
探索
高技派风格
把当代科技特色当作设计元素并用夸张形式表现
特征与实质
①在建筑形式上突出当代技术特色
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强调材料的运用,尤其是钢、铝、合金
③以夸张、暴露的手法将内部部件与机械组织暴露表现高科技的机械美
解构主义
公开否定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对现代主义成果表现怀疑,从根本上彻底颠覆和否定现代主义各种认知范畴;包含传统的文学概念
综合性结构主义三种模式
信仰新的结构方式,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
信仰新观点,享受个创自由
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
内涵(建筑特征)
个人性、随意性和表现特征的设计探索风格
对现代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支离破碎的感觉但有理性的结构后清晰的空间
当代语境中的中国设计
中国现代设计回顾
书籍/期刊
格致汇编
中国最早一份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家合办的综合性期刊,开创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媒介与新途径
盛世危言
讨论中外形势,介绍西方、日本等国的教育制度与政治形式
癸卯学制
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意义
突破中国工艺教育师徒制度,以现代教育形式教授
贡献:教学系统和教育行政系统分离
特征:普通、实业、师范教育三驾并驱模式
图案讲义
陈之佛
中国工艺沿革史略
许衍灼
人物
郑观应
①保护国民发明、设计或仿造外国产品给于20年专利;
②设立工艺学堂
③派人游学各国,增加洋务人才
④设博览会、劝工厂、考工艺刺激工艺发展的进步
都锦生
九溪十八涧
孙中山
中山装是男装变革中的典型代表,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吕彦直
中山陵
北京美术学校宗旨
为社会教育提供美育
为中小学提供美术师资
为社会实业界改良制造品
各领域的现代性转变
手工业与外贸促进艺术设计行业进步
①纺织印染出现新样式;②丝织工艺以江南为中心;③苏州缂丝呈现出新面
新兴产业与艺术设计的发展
男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
近现代建筑艺术的变迁与建筑装饰的兴起
外来式建筑:即外国列强在中国各租界按照他们的审美观念建造的不同于中国传 统式的建筑。
中国固有样式建筑:,一种受西方建筑思潮强烈影响而形成的近于折中主义的新形式。
与世界接轨的具体表现
①行业协会的成立及大型展览会的成功举办1927,1928
②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成
③设计理念的进步
陈之佛
现代工艺美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就中国的“图案”或“美术工艺”发表了 奠基性的见解
改善工艺教育的方针
①废除师徒制,设立工艺学校
②设立补习学校,增益其各行业工人学识
③鼓励办工艺美术展,奖励优良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设计概况
①工艺美术恢复、发展、徘徊和转型时期
兴起与发展
①图案学逐渐被工艺美术替代
②掀起全国工业设计认识运动
③从基础课程改革
②现代设计从孕育走向成熟,不断发展与更新
存在的问题
①产业更替的冲击
②人力的需求
③教学方法不适应设计实践
设计美学中的传统文化
概念
传统文化元素: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
基本内涵
基本思想
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内在修养
轻视对客观规律的探究
价值观
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
传统文化元素的具体表现
汉字,吉祥图案,宗教,民间艺术
传统文化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
①取其形;②延其意;③传其神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概念
中国制造
隐藏着无奈,缺乏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靠低廉劳动力和原料获利;
中国创造
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产品
差距
战略
只满足当前短期利益,缺乏品牌,前瞻意识与系统性
管理
无法与时俱进,理论慢于实践
技术
技术研发与设计能力弱,引进和模仿是主要技术来源
资源
大多数利用的是有形资产与劳动力
问题与挑战
①经济利益微薄的困惑;②企业经济安全;③国内资源生态环境的恶化;③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
达到策略
①自主创新
②优化产品结构
③创造品牌
当代设计美学的批判
建立
概念
现代设计
①追求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性;②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出现,对产量的追求失去了美观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产品价值的衡量
物质产品
由原材料、产品物质功能实现的价值决定
非物质产品
由精神功能的信息、后期的服务质量来衡量
纯数字产品的设计关键因素
设计的外形引起消费者使用欲望;轻松操作满足复杂需求
特征
概念
功能
产品与消费者之间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纽带
实用功能
产品给予消费者直接的物理、生理作用的所有功能
设计艺术化
艺术文化就是设计文化,艺术活动也就是设计活动
整体性设计
不仅仅是针对产品,而是包括生产企业的品牌、推广、包装等相关内容
体现:产品设计的表现形式与企业所追求和推广的风格共性化;视觉上家族化;产品创新开发从整体层面,分步实施
网络信息对人们的精神危害
信息过量;两面性;消费主义观念下,商品逻辑逐渐成为新时代人类生活逻辑
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
①对人性关注的深化;②以人为本的多元,异类功能观;③设计艺术化;④整体性设计
多元,异类功能观
①物质功能层面得益技术进步;②多元背景的语言意念所构成的异类合成新美学
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的结果区别
艺术创作:艺术家创造出来做审美关照表达艺术家审美主张
产品设计:按照既定目标,一定的方法和规则进行,它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
内容与层次
概念
产品环境
塑造产品身份和体现其价值的东西,包括产品实用所有条件:学会如何使用产品、了解产品的变化和改进、提供产品的元件、随时对之维修
产品设计过程中注意问题:
①避免产品功能盲目增加;②对功能进行组织,组件化利用分而治之策略;③产品语义的延承;④新功能的吸引力与实用价值
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不同
非物质产品形式与功能都是非物质;功能和实现没有任何约束;尽管没有实在可触摸形式,但功能强大复杂
美学观
设计
设计把重建人类精神生态平衡作为基本原则
树立良好设计伦理道德标准;设计动力不仅来源于市场同时来源于整个社会健康发展;降低物性技术,增强人性技术的控制力
“绿色设计”为最低要求设计美学观
有机系统设计美学观
一般系统论(LV贝塔朗菲):整个世界,任何事物或大或小,或物质或精神,无不以系统的方式存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有机循环实质
①从使用环境的角度评价产品价值;②成品设计概念淘汰后利用回收和再生;消费者参与设计和生产过程
当代设计美学观内容
①:维护人类精神生态平衡;②绿色最低要求;③有机系统设计;④模糊性设计
大众文化与当代设计美学
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
大众流行的通俗文化
特征:后现代性;高度商业化;品味世俗化;标准化;流行化
精英文化
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
主流文化
建立在国家权力基础上,代表国家正统意识形态文化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冲突
价值取向上,审美趣味的对抗;精英文化追求持久永恒价值,大众追求短暂商业效应
大众文化于通俗文化区分
通俗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不以功利为目的
大众文化是快餐式即时性文化,具有跨时空性
彼此相互吸收、借鉴、转化
孟菲斯
孟菲斯宗旨:用传统文化、大众艺术取改造旧文明,创造新文明
孟菲斯设计解构色彩体现
①现代主义功能观
②现代主义产品语义
③现代主义材料观
设计手法的现代艺术体现
波普涵延化;装饰化,象征化
设计主要内容
设计体现的形象,形象表达的意义
青蛙公司
艾斯林格
后现代设计体现
形式追随激情
设计原则:以文化、激情和实用来定义产品
关注延续或提升消费者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感受
当代商业设计恶俗美学批判
主要表现
①制造虚假需求
②追求畸趣
③渲染性趣
④过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