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于五感体验的治愈性产品设计分析
基于五感体验的治愈性产品设计分析 维导图,治愈性产品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式的“心理舒缓”泛指那些能够让人心情放松的设计作品。治愈性设计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反应。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应更多考虑“人”的因素。
编辑于2023-10-15 22:46:30基于五感体验的治愈性产品设计分析
4.1 关联性
治愈性产品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式的“心理舒缓”泛指那些能够让人心情放 松的设计作品。治愈性设计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反应。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应更多考虑“人”的因素。
重视人的五感,研究人五感体验的反馈结果,进而开展设计活动,能够更加具有指向性地深化用户体验。设计者以产品为媒介,通过设计来构建、重塑合适 的五感体验,不同的感官模式同时被激活或整合,可以使人对相同事物产生新的感 知机遇,产品设计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多。
4.2两者结合的特性及优势
利用产品设计作为一种治疗媒介,将设计与生活联系。通过设计手段的表达,给予使用者心灵上的安慰。治愈性设计是人文关怀情境下, 通过重视人类情绪和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先考虑个体整体健康的设计模式 。而五感体验则是强调感官在产品交互时的重要性。
(1)为人而设计
治愈性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五感体验与治愈性产品设计的结合能够在情感上与用户建 立积极的体验与更深层次的联系,提高用户粘性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参与度。
(2)沉浸式与个性化的体验
基于五感体验的治愈性设计强调的是用户体验,因此在产品中加入治愈功能需要通过人与产品之间的多方互动来提升用户体验,而有趣的互动又可以使“治愈” 更好地呈现在产品中。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调动人的多重感知觉能力,通过各 类感官的汇通与新的交互方式来传达不一样的意象体验,并将情感疗愈功能融入产 品设计中,用户的情感需求也得到了解决,提供了更有意义的用户体验过程。并且 由于个体对不同感官刺激的偏好各不相同,不同的感官刺激或是不同感官的结合刺 激也可以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设计者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来定制产品的 感官体验,这种个性化的设计能够更大程度上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3)设计传达情感意义
以意象表达作为设计的基础来源,通过具有特殊情感意义的元素或符号,对产品进行再设计,将其融入于产品并尽量使之与日常生活和谐,让用户在日常使用的 不经意间也能体验到解压舒缓的感受,释放负面情绪,有助于整体的心理健康。这 种设计结合通过提供令人愉悦的感官体验,如舒适的材料质地、柔和的音乐、芳香 疗法、舒缓的色彩等,产品可以帮助用户放松身心,降低压力和焦虑,增加内心的 平静感,并且当用户沉浸于多样的感官体验中时,他们的注意力会转向这些感官上 的刺激,有助于达到心流体验,从而减少自身对负面情绪和压力的关注。
(4)艺术的治愈性
艺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世界,将艺术疗愈融入 到产品设计中的好处在于,通过艺术的方式帮助人们深入理解自身的内在情绪,这 是理性和语言无法触及的,艺术设计的融入可以提高人们的接受度和对心理健康问 题的重视,减少对心理问题的羞耻感,不再担心社会的刻板印象所带来的心理疾病 污名化偏见,让负面情绪在艺术活动中得到安全的释放,进一步复原、治愈内心之 所。 通过治愈性设计的形式,能够增强个体的认同感,促进自主思维,激发活力和 想象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的防御性心理压力,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幸福感。
4.3 治愈性产品要素分析
产品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由外在的形式元素组成的,并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语言系统,促进了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共同塑造了产品的意象。“意象”是一种基于 情感意识的活动,是由物体的外界刺激引发的人脑反应,包括人的记忆、联想和情 感。形态、色彩、材质作为特定的不同构成要素应用在产品的创造中,在用户对产 品外在形式的认知过程中,用户会在脑海中将产品本身蕴含的元素转换为一种情感 语言,进而形成产品的造型意象,正是通过这种“意象”的活动来达到满足产品的 “治愈性”目的
4.3.1 明喻要素
(1)色彩要素
色彩心理学是一个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域,色彩的表达能够影响人的视觉 体验,并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和情感。研究表明,人类主要根据颜色来识别对象, 其次才是形状,具体来说,在开始感知的最初 20 秒内,颜色识别占整体感知的 80%, 而形状识别仅占 20%,由此可见色彩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40]。 颜色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个人对颜色的情绪反应受到生活经历或当下情绪的 影响,从而对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反应。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认为“属 于未来的精神的东西只能在感情中实现”[41]。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人共通的生活 体验,一些色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协同作用,当人再一次看到相同的色彩时, 会引起对色彩的联想和回忆,进而迸发出相对应的感觉,所以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起到相似的作用,出现一些能够融会贯通的色彩情感倾向,并可以和情绪联系在 一起。例如,红色通常与兴奋、激情或危险联系在一起,而蓝色通常让人联想到冷 静、诚信和可靠。研究表明,颜色可以唤起特定的情绪,并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 态产生影响,因此,在治愈性产品设计中,色彩的选择和应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 品的“治愈力”,在设计实践中注重对色彩联想感受的把握,在产品的色彩搭配中 考虑带有治愈向的颜色(表 4-1),可以更精准地表达其意象,在用户体验过程中 更好地发挥治愈作用。
4.3.2 暗喻要素
(1)形态要素
形态作为产品信信息的重要载体,以具象的形式存在。产品形态中的“形”指的是 产品可被感觉器官感受到的物质外形;“态”则是产品给人心理上感知到的式样和神 态,可理解为产品的表情[42]。黑格尔在《美学》中谈道:形态包括有形的、外在的 物质形态和成熟心理联想的无形的、情感上的维度两种层次[43]。孔子在《易经·系 辞》中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语义学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 能表达全部思想[44],产品的形态作为传达产品功能等抽象属性的手段,可以通过造 型设计语言的媒介传达治愈信息。功能表达上,产品形态可以体现一定的指示性特 征,通过指向性或相似产品的联想方式暗示用户该产品的操作方式。 形态可以笼统地分成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两大板块,自然形态所指的是自然万 物中的一切非人工干预形态,人工形态是通过人用自然或合成材料创造性地组成的 形态。形态是由离散的元素构成的,包括点、线、面、体,个体倾向于根据自己先 前的经验和认知磨损,将各种形式的情感注入其中。比如点的堆积会带来压抑感, 而错落跳跃的点会让人觉得欢快;水平线可以抽象出一种稳重、平静的感受;圆形 或椭圆能塑造出一种圆满、活泼、愉悦的感觉。此外,产品设计中的人工形态还可 以根据自然形态进行一系列的仿生设计,或是通过用户对不同形态产生的普遍联想, 挑选具有治愈向的形态进行加工再创造,使其形态特征能延伸出情感治愈的意象表 达。
(2)材质要素
材质主要分为天然材材质与人工合成材质。当选择一种材料来服务于特定功能时, 必须考虑其的传达心理和情感体验,这构成了治愈性产品设计的基本,对材料的把 握是满足用户感性需求的设计基础。天然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融入是依托于人天生 对大自然的情感记忆和向往,所以,木材被认为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材料,这种纯天 然的暖色调会给人带来亲切温暖的感觉,适合应用在家居产品中。相比之下,人工 合成材料如金属材料有一种天然的冰冷和科技感,更加适用于电子产品的设计中而 非治愈性产品设计。人的触觉感知在对世界的认知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产品的材质是触觉体验的主要对象,材质及其相应的感官属性已经纳入了人们的感知中,使用者的不同心理反应与材料的使用有关,这一现象与材料本身固有的物理特性密 切相关,而同一材质也能给人带来正面和负面的情感联想(表 4-2)。Gaurav 等人 所设计的「Outside/Inside」多功能容器(图 4-1)是由天然的松针组合而成,其名 称就是来源于“从自然——到室内”的过程,设计师把生长于土地的、天然的植物 带到了室内,并作为产品使用,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感官和功能体验。在触碰“容器” 时,用户的触觉感官被天然松针刺激,仿佛置身于自然当中,并且由于是天然松针,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水分的流失,它的颜色、触感、气味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一过 程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
4.4 现代心理治疗方法与治愈性产品设计的互联手段
感官刺激与情绪情感的调节有很大的关系,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常常会结合五感的刺激,对个体的情绪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心理治疗方法介入治愈性产品设 计中,再结合感官的刺激,可以创造出综合型的治愈性产品。
(1)正念疗法
传统的正念疗法起源于古老的印度禅修方法——内观(Vipassana),是一种通 过观察自身呼吸来净化心灵的过程,旨在透过内观的形式引导人们走出现状,摆脱 痛苦[45]。197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卡巴金基于内观禅修设计了“正念减压疗法”, 旨在协助心理疾病患者减轻压力。正念疗法发展到今天,与禅修不同,正念是认知 行为疗法的重要思想,被作为改善人心理烦恼、躯体症状的一种疗愈工具。心理学 家认为,负面情绪从根本上都源自于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担忧,唯独忽视了“当 下”,而正念疗法的核心是专注于当下的呼吸与意识并暂时忘记过去与未来,从而 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影响当中。 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比,正念疗法不需要依托于心理诊疗室或心理咨询师, 是一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自主进行的自我疗愈方法。依附于正念疗法 的产品设计的目的是让使用者回归自我,其主要是一种氛围感的渲染,将用户与产 品的交互过程打造成沉浸式的体验,塑造舒适的环境,再加上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反 馈,如呼吸时的频率变化,配合其他感官的辅助手段,像气味、声音等,以达到更 好的用户体验过程。“逸逸”便是一款通过呼吸法使人放松情绪的产品(图 4-4), 该设计来自两位台湾的产品设计师,其交互模式为用户跟随产品的转动、灯光和声 效来调整呼吸,还可以根据周围声音的变化缓慢闪烁灯光,调动了听觉感官,提高 人们对周遭声音的敏感度。
(2)艺术疗愈
艺术疗愈的先驱之一一 Naumburg 在 1966 年借鉴精神分析学关于潜意识的理论, 提出了“动力导向艺术疗法”的概念,她的理论框架认为,艺术有可能促进精神疾 病患者压抑冲动的表达,从而使他们能够将心理问题从无意识带到有意识的层面进 行理解和治疗[46]。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艺术治疗已将发展为心理治疗中的一种重要 疗愈方法,旨在以欣赏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创作为干预手段,将心之所想转化为具 象表现,引导人们回归本心、感受内在力量、唤醒自我,通过艺术这个媒介使人启 动心流体验,以达到净化负面情绪的效果。 在艺术疗愈的类别中具体有例如 Collage 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戏剧疗 法等,不管艺术媒介如何变化,其始终扮演着灯塔的角色,以一种引路的形式存在, 被治疗者也只是通过体验艺术的过程提高自我认知[47]。艺术对情绪的疗愈基于人的 身体对情绪信息的加工和理解,其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身体感官的支持与反馈,这种 情绪信息的获取是以身体体验为前提的,因此,在依据艺术疗愈的设计中需要调动 多感官的体验,更加关注人的身体及心理产生的微妙变化。
(3)自然因子疗法
数百万年来,人类一直居住在自然环境中,在更广泛的人类历史背景下,仅仅在两三百年前工业革命才出现并促使人们向城市中心迁移,即使在现代社会,人类 生理上仍然更适应自然环境。人类学及心理学相关领域研究表明,自然环境能够疗 愈人的心灵,促进身心健康。自然因子疗法是一种天然的疗法,利用的是人对自然 天生的适应性,通过预防性措施降低压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48]。 在城市化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时常走进森林,感受大自然的治愈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的研究者称,单单是眺望窗外的景物就能产生有益的效果。自然因 子疗法包括但不限于森林、植物、阳光等,如花卉、绿植、大海甚至是原木材料, 都会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舒缓减压效果。自然和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历来是多方面的,目前需要探索的是培养自然力量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之间 的和谐共处。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创造一种虚拟、抽象的自然环 境,像是森林中的绿色、木器、植物花卉的天然气味,海洋的蓝色、波浪,自然界 中的白噪音等,都会令使用者暂时远离“科技压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归自然。 三种心理疗愈方法作为治愈性产品设计的互联手段,基于心理疗法的理论研究, 借鉴其原理和技术,旨在帮助人们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治愈性产品设计可以将这些 方法转化为可交互的体验或产品功能,提供便捷的心理舒缓引导,使用户能够在自 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感受到被治愈,可以帮助扩大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这对于 那些无法获得传统面对面心理治疗的人群或希望在个人隐私下处理问题的人们较为有益。 需要注意的是,治愈性产品设计应该被视为一种辅助的工具,而不是完全替代 专业的心理治疗,旨在传递情感引导和培养积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