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
考编重点,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模式。
编辑于2021-01-15 22:40:39德育
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
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进行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
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性质
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
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目标
概念
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 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988 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德育 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小学阶段的德育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初高中德育目标
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道德行为方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
德育内容
概念
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崭新含义。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内容选择依据
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
概念: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 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区别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因素。
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是组织者、领导者、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客体,也是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
概念
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 与其他学科教学。
6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
(四)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六)班主任工作(重要又特殊的途径)
方法
概念
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8种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1)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2)运用事 实进行说理教育。
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 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基本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狠抓落实,引 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
基本要求:(1)创设良好的环境。 这种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校风。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际锻炼法
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2)生动活泼,灵活多 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品德修养指导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 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主要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 践体验与锻炼等。
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 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 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基本要求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4)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法
具体策略包括双人式学习、小组学习、小队式学习、跨小组的协作式 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式学习、全班协作学习等。
基本要求
(1)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目标;(2)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策略,或者从合作策略出发,安排或设计恰当的学习内容;(3)要规定一些重 要的合作原则;(4)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 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 需要脱节; (4 ) 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 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 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 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 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
(1)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
(2)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
(3)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
(4)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德育工作新形势
开展社区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德育基地
创办业余党校
德育模式
概念
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 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这一学说的特征是:(1)人的 本质是理性的;(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1)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来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可根 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科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 (2)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 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3)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
主要观点:(1)坚持性善论;(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1)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 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 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2)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内容逼真且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3)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
社会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的班杜拉
主要观点: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1)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2)强调自我效能,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德育原则
概念
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内容分类主要从思想、政治、德育内容展开。还有分类将法制教育归到德育内容里面,心理健康教育当时也包括在内,包含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后心理问题增多,人们与来越重视,遂慢慢独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