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
掌握免疫调节、AICD的概念与意义; 掌握AICD的调节机制; 掌握B细胞免疫抑制性受体FcrRIIb的作用。 了解主要的分子、细胞免疫调节方式。 了解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的调节,掌握免疫耐受概念及特征等。
编辑于2021-02-03 15:45:50免疫调节 and 免疫耐受
免疫应答
一、本质特征
区分“自己”“非己”,并作出正确反应
二、主要过程
第一步:看差异,区分“自己”“非己”
1. 抗原来袭
• 是否熟悉(nonself) -- 进化差异 • 哪一类(feature) -- 蛋白质?多糖? • 从哪儿来(route) -- 皮下?血液? •到哪儿去(location) -- 细胞内or外? • 块头多大(size) -- 分子量大小? • 数量多少(quantity) -- 抗原剂量?
2. 固有免疫 第一道防线4h-96h
• 分子成分 -- 抗菌肽,溶菌酶 -- 补体系统 -- 细胞因子 • 细胞成分 -- NK细胞 -- 巨噬细胞 -- DC -- B细胞 -- NKT -- et al
固有免疫,对抗原进行有效 甄别,最终: - 区分 Self vs Nonself - 区分 内源性 vs 外源性抗原 - 分为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加工、递呈
3. 适应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d7-d10
• T淋巴细胞 -- 辅助T细胞(Th) - Th0: 静息Th - Th1:细胞免疫 - Th2:体液免疫 - Th17:自身免疫 - Treg: 调节T • B淋巴细胞 -- 分泌抗体 -- Breg
激发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内源性抗原 :细胞免疫为主 - 外源性抗原 : 体液免疫为主
4. 效应细胞执行功能,最终死亡并被清除,本次应答终止
第二步:分流到适当的免疫应答途径,细胞or体液;放大免 疫反应确保取胜,同时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一)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二)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三)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
1. 除双信号外,T细胞的充分活化还依赖于诸多细胞因子参与
2. IL-2:T细胞自分泌的生长因子,对T细胞增殖至关重要
3. 其他细胞因子如IFN-g,IL-4等,除了促进T细胞增殖外,还参与T细胞分化
第三步:效应阶段
1. 免疫调节全程介入,调制免疫反应
2. 记忆细胞形成,为再次应答储备
三、目标
1. To survive the host 2. To form proper response
免疫调节
概念
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分子 、免疫细胞、以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相互协调与制约的调节网络,使机体免疫应答处于适宜的强度和质量水平,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免疫分子的调节
共抑制分子PD-1(CD279):程序性死亡-1分子 配体: PD-L1(B7-H1,CD274)、 PD-L2(B7-DC,CD273) 分布: 表达于活化T细胞 功能: 提供抑制信号给活化T细 胞,阻止T细胞应答的起始和反应阶段阻止细胞活化和增殖。 
• 抗体或免疫复合物的调节 • 炎症因子分泌的反馈调节 * 抗原的调节
• 补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的调节 * 协同刺激分子的调节
抗体的调节
炎症因子分泌的反馈调节
以细胞因子为例 模式识别受体(PRRs)结合病原体分子模式(PAMPs)后,免疫细胞活化分泌因子,启动免疫细胞为主介导的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水平适度
激发的炎症反应适度,有利于清除病原体,机体组织损伤不严重
细胞因子水平过高
炎症反应过度,清除病原体的同时导致严重局部或全身组织损伤
功能受体的调节
免疫细胞的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
其他成分的调节
补体活化片段
促进APC提呈抗原:C3b、C4b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
促进B细胞活化:C3d稳定CD21复合物,辅 助B细胞活化
协同刺激分子
二、免疫细胞的调节
1. Treg细胞
- 低反应性 - 免疫抑制性 - CD4+CD25+FOXP3+ - 直接接触或分泌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2. Th细胞
- Th1产生IFNγ,介导细胞免疫,参与抗病毒、抗胞内寄生菌感染; - Th2产生IL-4,介导体液免疫,参与超敏反应、抗寄生虫免疫; - Th17分泌IL-17、21,参与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
3. M2型巨噬细胞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体内外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差异
• M1型:专职提呈抗原,正向免疫调节; • M2型:弱抗原提呈功能,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 10或TGF,负向免疫调节。 -- 肿瘤中的M2型巨噬细胞也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在肿瘤免疫逃逸中 发挥重要作用
4. * Breg等其他免疫细胞的调节
三、其他形式的调节
1. 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AICD):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 AICD
免疫细胞活化并发挥免疫效应之后,诱导的一种自发性细胞死亡
--系高度特异性生理反馈性调节; -- 仅针对被抗原活化且克隆扩增的免疫细胞(效应 细胞),目的是限制该克隆细胞的数量; -- 发生机制:依赖于Fas/FasL凋亡机制的式和反 式自杀,使免疫应答适时终止
2. 整体水平
神经、内分泌因子影响免疫应答
• 糖皮质激素、性激素抑制免 疫应答;生长激素、甲状腺 素增强免疫应答。 免疫成分作用于神经内分泌 系统 • IL-1、IL-6作用于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轴,调控皮激 素的分泌,平衡免疫应答
3. 遗传控制机制
·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是否产生免疫应答 以及应答强弱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MHC基因的多态性是控制免疫应答水平的主要遗传因素。 MHC I类和II类分子结合特定抗原能力的差异,导致个体之间 产生的免疫应答强度出现差异。 ·因此,基于物种生存的需要,一个种群中出现多样性的MHC 基因组成有利于该物种的生存
免疫耐受
一、概念
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表现为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免疫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可以产生正常免疫应答
二、特征
1、需抗原刺激:有抗原识别
2、有一定的潜伏期:有应答过程
3、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有适应性免疫特征
三、类型
1. 依据免疫耐受的抗原
自身耐受(self-tolerance)-- 针对自身抗原 诱导性耐受(induced tolerance)-- 针对非己抗原
2. 依据免疫耐受形成部位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 -- 胚胎发育时;中枢器官 -- 遭遇自身抗原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 -- 外周器官 -- 遭遇自身或非己抗原
四、形成的条件
1. T、B细胞被诱导免疫耐受的难易度-- T细胞较B细胞更容易被诱导免疫耐受
2. 抗原剂量
3. 免疫耐受机制
中枢耐受-发育阶段
T、B细胞中枢发育的阴性选择
- 克隆清除:T、B细胞 - 克隆无能:B细胞mIgM滞留胞内 - 受体编辑:B细胞,V区二次重排
外周耐受-反应阶段
T、B细胞外周应答过程
- 克隆无能:T、B细胞,第二信号缺乏 - 活化诱导的凋亡AICD:T、B细胞 - T细胞辅助缺乏:B细胞 - 免疫忽视:T细胞,Ag、共刺激太低 - 调节性T细胞Treg:T细胞 - 免疫豁免:T、B细胞,屏障器官
五、意义
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基于“自己”“非己”基础上的免疫应答形成机制,阐明免疫调节的机制
六、临床应用
1. 诱导免疫耐受
– 器官移植 – 自身免疫病 – 超敏反应
2. 打破免疫耐受
– 肿瘤:PD-1/PD-L1 – 感染性疾病
• 掌握免疫耐受概念及特征。 • 掌握中枢耐受、外周耐受的概念。 • 了解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和免疫耐受的机制。 • 了解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掌握免疫调节、AICD的概念与意义; 掌握AICD的调节机制; 掌握B细胞免疫抑制性受体FcrRIIb的作用。 了解主要的分子、细胞免疫调节方式; 了解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