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动物病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思维导图,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导致血液从血管或心脏逸出的一种疾病。
编辑于2021-02-11 18:43:09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充血
充血
动脉性充血 (充血)
概念:动脉血输入量增加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
原因
生理性
病理性:炎性、减压后、侧支性
病理变化
肉眼
大: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
红:颜色鲜红
热:代谢加快,功能增强
镜检: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
结局
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
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性出血
减压后充血→重要脏器相对充血
静脉性充血 (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
原因
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心力衰竭
病理变化
肉眼
大:瘀血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
紫:还原Hb增多,呈暗红色或蓝紫色
凉:瘀血组织缺氧,氧化代谢减弱、产热减少;血流缓慢,散热增加 、温度较低
镜检: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
结局
血管静脉压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造成水肿或出血
器官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细胞增生
重要器官的淤血
肺淤血
病因:左心衰竭→肺静脉血液受阻→肺淤血
病变
体积增大,质量增加,暗红色,质地较实,切面流出混有泡沫的红色血性液体
镜检
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浆液和红细胞
慢性: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
肺泡腔内可见心衰细胞出现
结局
长期肝瘀血,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含铁血黄素在肺泡腔和间质内沉积,肺组织呈现褐色,质地变硬
肺的褐色硬变
肝淤血
槟榔肝:切面红、黄相间
病因:右心衰竭→肝静脉回流
病理变化
肉眼:体积增大,暗红色 质地较实,切开时,切面有大量暗红色液体流出 慢性:伴有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镜检: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病程稍久,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萎缩或消失,小叶周围的肝细胞缺氧发生脂肪变性,肝淤血较久,肝细胞萎缩消失,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质地变硬,体积缩小,肝硬化
结局:长期慢性肝淤血,会引起淤血性肝硬变
局部贫血 (缺血)
名词解释
局部组织和器官动脉血输入减少
原因
动脉受压
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动脉痉挛
病理变化
颜色变淡,固有色彩
组织体积缩小,质地松弛而软,被膜形成褶皱
组织功能减退,代谢减弱,产热减少→体表:局部温度下降
长期贫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结局
缺血程度
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
缺血时间的长短
有无侧支循环建立
程度轻、耐受力强、时间短,病因消除后完全恢复;耐受力差、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病因未及时消除,组织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若发生在
重要脏器(脑、心脏)→危及动物生命
侧支循环较发达器官(胃肠),发展较慢→影响不大,代偿恢复
出血
概念:血液流出或渗出到心脏、血管之外(主指红细胞的流出)
病因和类型
破裂性出血
心血管的机械性损伤
咬伤、刺伤、枪伤、挫伤
破坏性病变侵蚀血管壁
肺结核,胃、十二指肠溃疡,恶性肿瘤
心血管壁本身病变
心肌梗死,动脉硬化,动脉瘤,静脉曲张
渗出性出血
血管壁的损伤
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严重的瘀血、过敏、维生素C缺乏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阿司匹林等,内毒素、外毒素
凝血因子缺乏
肝炎,肝硬化,肝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
内出血
新鲜出血灶呈红色,陈旧出血灶呈暗红色,以后随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带棕黄色
血肿[暗红色或黑红色]
流出的血液积蓄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压挤周围组织并形成肿块
积血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
瘀点或瘀斑
瘀斑呈紫红色→紫癜
溢血
流出血液进入组织内
出血性浸润
血液弥漫浸透于组织间隙,局部组织呈大片暗红色
出血性素质
有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
外出血
咳血或咯血
肺及气管出血,血液被咳出体外
吐血或呕血
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口排出体外
便血
肠胃道出血时,血液随粪便排出体外
黑粪症
肠道出血在肠道菌作用下去,粪便成黑色
尿血
泌尿道出血时,血液随尿排出
影响
发生在脑补或心脏→严重后果,危及生命
局部组织和器官→相应功能障碍
长期持续少量→全身性贫血
急性大失血,短时间丧失20%~25%血量→失血性休克
梗死
概念
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流供应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原因
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 可引起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脑软化)等
动脉栓塞
大多为血栓栓塞,亦见于气体、脂肪栓塞等,常引起脾、肾、肺和脑的梗死
动脉痉挛
在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当动脉壁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反射性痉挛,可使管腔完全闭塞而引起梗死
基本病理变化
形状
脾、肺、肾--椎体形
心脏--地图形
肠道--节段形
颜色
暗红
灰白或灰黄
类型及病理变化
贫血性梗死
部位
常发生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心、脾、肾等实质器官
白色梗死
器官的动脉被阻塞时,血流中断,其分支及邻近动脉发生反射性痉挛,将梗死区内的血液挤压到周围组织,使局部组织呈缺血状态,梗死灶呈灰白色
光镜
早期
组织轮廓尚存,细胞核可见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消失,炎细胞浸润及充血和出血带
陈旧
轮廓消失,呈均匀、红染、颗粒状,充血和出血带消失,周围有肉芽组织生长,逐渐机化坏死组织→瘢痕
出血性梗死
部位
常见于肺、脾、肠等组织结构疏松和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并往往在伴有严重瘀血的基础下发生
梗死灶呈暗红色→红色梗死
发生条件
动脉阻塞
高度瘀血
器官有双重血液循环供应或吻合支丰富
组织结构疏松
病理变化
眼观
病灶呈紫红色,体积稍大,质地硬实
光镜
梗死灶内组织坏死 ,肺组织出血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结果不清
影响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梗死发生部位、范围及有无细菌感染等因素
栓塞
概念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解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
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栓子
运行途径
左心及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栓子
右心及体循环静脉系统的栓子
门静脉系统的栓子
交叉行栓塞
逆行行栓塞
类型和影响
血栓栓塞
肺动脉栓塞
绝大多数来自后肢深部静脉,可来自盆腔静脉或右心
栓子较小,常栓塞肺动脉的小分支,多见于肺下叶→无严重后果
栓塞前肺已有严重瘀血→出血性梗死
栓子较大,肺动脉主干或大部分栓塞栓子小数量多,大面积栓塞→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猝死
体循环动脉栓塞
大多数来自左心,常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赘生物、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附壁血栓、心肌梗死区心内膜上的附壁血栓
动脉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塞的部位以及动脉供血
脂肪栓塞
常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骨手术之后
常见于肺、脑等器官
后果取决于栓塞部位及脂肪滴数量的多少
在搬运或处理骨折动物时,要保持骨折部分相对固定,预防挫伤血管而发生脂肪栓塞
气体栓塞
少量气体进入血液可被溶解吸收→无严重危害
大量气体短时间进入血液→成为栓子引起栓塞
其他栓塞
肿瘤细胞栓塞、寄生虫栓塞、细菌栓塞
血栓形成
血栓
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血栓
条件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液性质改变
过程及类型
过程
类型
白色血栓
形成条件
血流较快时,见于心瓣膜,心腔内和动脉内,静脉血栓的头部
主要成分
血小板、纤维蛋白
形态特点
肉眼
灰白、质实,与瓣膜壁血管相连
镜下
细小、均匀一致,无结构的血小板团块,少量纤维蛋白
混合血栓
形成条件
血流缓慢的静脉,为静脉血栓的体部
主要成分
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
形态特点
肉眼
粗糙、干燥、圆柱状、灰白与褐色相间
镜下
珊瑚状血小板小梁和充满于小梁间的纤维蛋白及红细胞构成,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中性粒细胞附着
红色血栓
形成条件
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的静脉,为静脉血栓的尾部
主要成分
红细胞、纤维蛋白
形态特点
肉眼
红、湿润、有弹性,但易干枯、脱落
镜下
纤维蛋白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透明血栓
形成条件
微循环内
主要成分
纤维蛋白
镜下
均质无结构并有玻璃样光泽的微型血栓
结局
软化、溶解和吸收
机化与再通
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
阻塞血管
栓塞
心瓣膜变形
出血
血栓与死后凝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