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球结构
关于医学视器:眼球的概述。眼球是视器的主要部分,位于眶内,后端由视神经连于间脑。人的眼球近似球形,前后径约24~25mm。眼球前面角膜的正中点为前极,后面巩膜的正中点为后极,连结前、后两极的直线为眼外轴。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编辑于2021-06-06 17:08:53眼球
眼球壁
外层:纤维膜
主要是胶原纤维组织,有角膜(屈光功能)和巩膜组成,起到保护眼内组织,维持眼球形态作用。
角膜
横径11.5-12mm,垂直经10.5-11mm,曲率半径前表面7.8mm,后内面6.8mm,中央厚度0.5mm,周边厚度1.0mm
组织学从前向后:上皮细胞层:35um,由5-6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无角化,易与内面的前弹力层分离,对细菌抵抗力强,损伤可以再生。前弹力层:12um, 为一层均质无细胞成分透明膜,损伤不能再生,留下薄翳。基质层:500um(占角膜厚度90%),由近200层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束薄板组成,有角膜细胞和少数游走细胞,并有粘蛋白和糖蛋白填充,抵抗力较强,损伤后不可再生。后弹力层: 10~12um,为坚韧的透明均质膜,抵抗力较强,损伤可再生。内皮细胞层:5um,由六角扁平细胞构成,与虹膜表面内皮相连,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细胞顶部朝向前房,基底面向后弹力层,受损后不能再生,损伤较多,则失去代偿功能,造成角膜水肿和大泡性角膜病变。
巩膜
眼外肌肌附着点最薄(0.3 mm),视神经周围和角膜缘处最厚约(1.0mm)。乳头部巩膜分内外两层,外2/3移行于视神经鞘膜,内1/3为较薄的网状结构,称筛板,是神经纤维束由此穿出眼球。
子主题
组织学:表层巩膜:有致密的血管结缔组织,角膜缘后的区域有巩膜内血管从(房水静脉)贯通巩膜全层的巩膜导管内有动脉、静脉、神经通过。巩膜其余部位几乎无血管。巩膜实质层。棕黑板层。
血液供应:直肌附着点以前——睫状前动脉;后——睫状后短动脉和后长动脉分支;赤道后有4-6条涡状静脉,为眼内回流的主要途径
角膜缘:是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由于透明的角膜陷入不透明的巩膜内,并逐渐内渡到巩膜,所以在眼球表面和组织学上没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角膜缘解剖结构上是前房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临床上又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组织学上还是角膜干细胞所在之处。一般认为角膜缘前界位于连接角膜前弹力层止断与后弹力层止端的平面,后界定于经过房角内的巩膜突或虹膜根部并垂直于眼表的平面,各象限不同,宽约1.5~2.5mm,在活体外观上角膜缘可见各约1mm宽的前部半透明区(即从前弹力层止端到后弹力层止端)以及后部的白色巩膜区(后弹力层止端到巩膜突或虹膜根部包含有小梁网及Schlemm管等组织结构)。内含丰富的血管网和淋巴管。
前房角: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在角膜缘内面有一凹陷称巩膜内沟,沟内有网状组织(小梁网),及Schlemm管,沟的后内侧巩膜突出部分为巩膜突。如此,前房角的前外侧壁为角膜缘,从角膜后弹力层止端(Schlemm线)至巩膜突;后内侧壁为睫状体的前端和虹膜根部。在前房角内可见到如下结构:从前外至后内依次为schlemm线、小梁网和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小梁网与Schlemm管:小梁网系多层束状或板片状的扁平交叉网孔样结构,每一小梁网由胶原纤维核心和其外被的内皮细胞组成。滤过房水的小梁网可分为葡萄膜部(前房侧)角巩膜部和近小管组织(Schlemm管侧)三部分,近小管组织是防水外流的主要阻力部位。Schlemm管是围绕前房角一周的房水输出管道,由若干扁平小腔隙相互吻合而成内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与小梁网相隔,外壁有25~35条集液管与巩膜内静脉(房水静脉)沟通。前房角是房水排出眼球的主要通道。
中层:葡萄膜
由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组成。含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故又称血管膜和色素膜,具有营养、遮光和调节屈光的功能。在巩膜突、巩膜导水管出口和视神经3个部位与巩膜牢固附着,其余处均为潜在腔隙,称睫状体脉络膜上腔。
虹膜:为一圆盘状膜,自睫状体伸展到晶状体前面,将眼球前部腔腺隔成前房与后房。虹膜悬在房水中,表面有辐射状凹凸不平的皱褶称虹膜纹理和隐窝。虹膜的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为瞳孔,距瞳孔缘约1.5mm的虹膜上有一环形齿轮状隆起称为虹膜卷缩轮,此轮将虹膜分为瞳孔区和睫状区。虹膜周边与睫状体连接处为虹膜根部,此部很薄当眼球受钝挫伤时,易从睫状体上离断。由于虹膜位于晶状体的前面,当晶状体脱位或手术摘除后,虹膜失去依托,在眼球转动时可发生虹膜震颤。
组织学:虹膜由前面的基质层和后面的色素上皮层构成。基质层是由硫松的结缔组织和虹膜色素细胞所组成的框架网,神经、血管走行其间,瞳孔括约肌(平滑肌)呈环形分布于瞳孔缘部的虹膜基质内,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缩瞳作用。基质内色素上皮细胞内的色素含量多少决定虹膜的颜色,棕色虹膜色素致密,蓝色虹膜色素较少。色素上皮层分前后两层,两层细胞内均含致密黑色素,故虹膜后面颜色深黑,在前层的扁平细胞前面分化出肌纤维,形成瞳孔开大肌(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司散瞳作用;后层的色素上皮在瞳孔缘可向前翻转呈一条窄窄的环形黑色花边,称瞳孔领。
睫状体:为位于虹膜根部与脉络膜之间的宽约6-7mm的环状组织,其矢状面略呈三角形,巩膜突是睫状体基底部附着处。睫状体前1/3较肥厚称睫状冠,宽约2mm,富含血管,内表面有70-80个纵行放射状嵴样皱褶称睫状突,后2/3薄而平坦称睫状体扁平部,为视网膜玻璃体手术进入眼内的切口部位。扇平部与脉络膜连接处呈锯齿状称锯齿缘为睫状体后界。①调节晶状体的屈光能力。②分泌房水以及营养及维持眼内压。
组织学:睫状体主要由睫状肌和睫状上皮细胞组成。睫状肌由外侧纵行的、中间呈放射状的和内侧环形的三组肌纤维构成,纵行肌纤维向前分布可达小梁网。睫状肌是平滑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睫状上皮细胞层由外层的色素上皮和内层的无色素上皮两层细胞组成。
脉络膜:为葡萄膜的后部,前起锯齿缘,后止于视乳头周围,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细胞,组成小叶状结构,脉络膜平均厚约1.25mm,由三层血管组成,外侧的大血管层,中间的中血管层,内侧的毛细血管层,借玻璃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相连。血容量约占眼球血液总量的65%。睫状后长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睫状神经均经脉络膜上腔通过,血管神经通过巩膜导管处,脉络膜与巩膜黏着紧密。
内层:视网膜
黄斑区:视网膜后极部有一无血管凹陷区,解剖上称中心凹,临床上称黄斑,含丰富的黄色素。其中央有一小凹,解剖上称中心小凹,临床上称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感的部位。中心凹处可见反光点,称中心凹反射。
视盘(视乳头):距黄斑鼻侧约3mm,大小1.5X1.75 mm,边界清楚,橙红色.是视网膜上视神经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视盘中心有小凹陷区,称视杯或视凹。视网膜上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通过,并分支走行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是由胚胎时期神经外胚叶形成的视杯发育而来,视杯外层形成单一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杯内层则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二者间有一潜在间隙,临床上视网膜脱离即由此处分离。
视网膜色素上皮:为排列整齐的单层六角形细胞,黄斑部较厚,周边部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呈极性排列,基底部与脉络膜的 Bruch 膜紧密连接,细胞顶部有较多微绒毛,将光感受器的外节包埋于黏多糖间质中。
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①视锥、视杆层,由光感受器细胞的内、外节组成;②外界膜,为一薄网状膜,由邻近的光感受器和 Muller 细胞的接合处形成;③外核层,由光感受器细胞核组成;④外丛状层,为疏松的网状结构,是视锥、视杆细胞的终球与双极细胞树突及水平细胞突起相连接的突触部位;⑤内核层,主要由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及 Müller 细胞的细胞核组成;⑥内丛状层,主要是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与神经节细胞相互接触形成突触的部位;⑦神经节细胞层,由神经节细胞核组成;⑧神经纤维层,由神经节细胞轴突即神经纤维构成;⑨内界膜,为介于视网膜和玻璃体间的一层薄膜。
眼球内容物
房水:为眼内透明液体,充满前房与后房。前房指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内腔,容积约 0.2ml。前房中央部深约 2.5~3mm,周边部渐浅。后房为虹膜后面、睫状体内侧、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前侧面的环形间隙,容积约 0.06ml。房水总量约占眼内容积的 4%,处于动态循环中。房水的循环:由睫状体的睫状突产生→进入后房→瞳孔→前房→前房角→小梁网→Schlenmm管→巩膜内静脉网和房水静脉→睫状前静脉。房水的功能:①营养角膜、晶状体、玻璃体。②运输眼内代谢产物到眼外。③保持眼内压和角膜弯曲度及屈光作用。
晶状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瞳孔和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由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的冠部联系固定。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约 10mm,后面约 6mm,前后两面交界处称晶状体赤道部,两面的顶点分别称晶状体前极和后极。晶状体直径约 9mm,厚度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增加,中央厚度一般约为4mm。 晶状体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囊为一层具有弹性的均质基底膜,前囊比后囊厚约一倍,后极部最薄约为 4μm,赤道部最厚达 23μm。前囊和赤道部囊下有一层立方上皮,后囊下缺如。晶状体纤维为赤道部上皮细胞向前、后极伸展、延长而成。一生中晶状体纤维不断生成并将原先的纤维挤向中心,逐渐硬化而形成晶状体核,晶状体核外较新的纤维称为晶状体皮质。晶状体富有弹性,但随年龄增长,晶状体核逐渐浓缩、增大,弹性逐渐减弱。
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于玻璃体腔内,占眼球内容积的 4/5,约 4.5ml。玻璃体前面有一凹面称玻璃体凹,以容纳晶状体,其他部分与视网膜和睫状体相贴,其间以视盘边缘、黄斑中心凹周围及玻璃体基底部即锯齿缘前 2mm 和后 4mm 区域粘连紧密。玻璃体前表面和晶状体后囊间有圆环形粘连,在青少年时粘连较紧密,老年时变松弛。玻璃体中部可有一光学密度较低的中央管,称 Cloquet 管,从晶状体后极至视盘前,为原始玻璃体的遗留,在胚胎时曾通过玻璃体血管。
房水、 晶体、玻璃体。与角膜一起称为屈光介质,具有屈光作用
眼附属器
眼眶
由7 块骨构成,即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成人眶深为40~50mm,容积为25~28ml。眼眶有4个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和外侧壁。眼眶外侧壁较厚,其前缘稍偏后,眼球暴露较多,有利于外侧视野开阔,但也增加了外伤机会。其他3个壁骨质较薄,较易受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且与额窦、上颌窦、筛窦毗邻,这些鼻窦病变时可累及眶内。
眼眶骨壁主要结构
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视神经管中有视神经、眼动脉及交感神经纤维通过。
眶上裂:在眶上壁和眶外壁的分界处,位于视神经孔外下方,长约22mm,与颅中窝相通,第Ⅲ、Ⅳ、Ⅵ脑神经和第 Ⅴ脑神经第一支,眼上静脉和部分交感神经纤维通过。此处受损则累及通过的神经、血管,出现眶上裂综合征。
眶下裂:位于眶外壁和眶下壁之间,有第V脑神经第二支、眶下神经及眶下静脉等通过。
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下孔 :眶上切迹位于眶上缘的内1/3处,有眶上神经、第V脑神经第一支(眼支)及血管通过。眶下孔位于眶下缘内1/3、离眶缘约4mm处,有眶下神经、第Ⅴ脑神经第二支通过。此外,眶外上角有泪腺窝、内上角有滑车窝,内侧壁前下方有泪囊窝。泪囊窝前缘为泪前嵴,为泪囊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眶内在眼球、眼外肌、泪腺、血管、神经和筋膜等组织间有脂肪填充,起软垫作用。眶内无淋巴结。眼眶前部有一弹性的结缔组织膜,连接眶骨膜和睑板,与眼脸形成隔障,称眶隔
眼睑
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上睑和下脸,其游离缘称脸缘。上、下睑缘间的裂隙称睑裂,其内外连结处分别称内眦和外眦。正常平视时脸裂高度约 8mm,上睑遮盖角膜上部1~2mm。内眦处有一小的肉样隆起称泪阜,为变态的皮肤组织。睑缘有前唇和后唇。前唇钝圆,有2~3 行排列整齐的睫毛,毛囊周围有皮脂腺(Zeis 腺)及变态汗腺(Moll腺),开口于毛囊。后唇呈直角,与眼球表面紧密接触。两唇间有一条灰色线乃皮肤与结膜的交界处。灰线与后唇之间有一排细孔,为睑板腺的开口。上下睑缘的内侧端各有一乳头状突起,其上有一小孔称泪点。
眼睑从外向内分五层
①皮肤层∶是人体最薄柔的皮肤之一,易形成皱褶。
②皮下组织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肾病和局部炎症时容易出现水肿。
③肌层∶包括眼轮匝肌和上睑提肌。眼轮匝肌是横纹肌,肌纤维走行与睑裂平行呈环形,由面神经支配,司眼睑闭合。上睑提肌由动眼神经支配,提起上睑,开启睑裂。
④睑板层∶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半月状结构,两端借内、外眦韧带固定于眼眶内外侧眶缘上。睑板内有若干与睑缘呈垂直方向排列的睑板腺(Meibomian 腺),是全身最大的皮脂腺,开口于睑缘,分泌类脂质,参与泪膜的构成并对眼表面起润滑作用。
⑤结膜层∶紧贴睑板后面的透明黏膜称为睑结膜。
眼睑的血供∶有浅部和深部两个动脉血管丛,分别来自颈外动脉的面动脉分支和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分支。浅部(睑板前)静脉回流到颈内和颈外静脉,深部静脉最终汇入海绵窦。由于眼睑静脉没有静脉瓣,因此化脓性炎症有可能蔓延到海绵窦,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眼睑的淋巴∶与静脉回流平行,眼睑外侧引流到耳前、腮腺淋巴结;眼睑内侧引流至颌下淋巴结。
眼睑的感觉∶三叉神经第一和第二支分别司上睑和下睑的感觉。
结膜
睑结膜:与睑板牢固黏附不能被推动,正常情况下可见小血管走行和透见部分睑板腺管。上睑结膜距睑缘后唇约 2mm 处,有一与睑缘平行的浅沟,较易存留异物。
球结膜:覆盖于眼球前部巩膜表面,止于角膜缘,是结膜的最薄和最透明部分,可被推动。球结膜与巩膜间有眼球筋膜疏松相连,在角膜缘附近 3mm 以内与球筋膜、巩膜融合。在泪阜的颞侧有一半月形球结膜皱褶称半月皱襞,相当于低等动物的第三眼睑。
穹窿结膜:此部结膜组织疏松,多皱褶,便于眼球活动。上方穹窿部有上睑提肌纤维附着,下方穹窿部有下直肌鞘纤维融入。
血供:结膜血管来自眼睑动脉弓及睫状前动脉。睑动脉弓穿过睑板分布于睑结膜、穹窿结膜和距角结膜缘4mm 以外的球结膜,充血时称结膜充血。睫状前动脉在角膜缘3~5mm 处分出细小的巩膜上支组成角膜缘周围血管网并分布于球结膜,充血时称睫状充血。
感觉:第Ⅴ脑神经司结膜的感觉。
是一层薄的半透明黏膜,柔软光滑且富弹性,覆盖于眼睑后面(睑结膜)、部分眼球表面(球结膜)以及睑部到球部的返折部分(穹窿结膜)。这三部分结膜形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
泪器
泪腺
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长约20mm,宽12mm,借结缔组织固定于眶骨膜上,上睑提肌外侧肌腱从中通过,将其分隔成较大的眶部泪腺和较小的睑部泪腺,正常时从眼睑不能触及。泪腺的排出管10~12 根,开口于外侧上穹窿结膜。泪腺是外分泌腺,产生浆液,每一腺体含腺细胞和肌上皮细胞。
血液供应:来自眼动脉分支泪腺动脉。
神经:泪腺神经有3 种成分,其中第Ⅴ脑神经眼支的分支为感觉纤维;来自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颅内动脉丛的交感神经纤维,司泪腺分泌。
泪道
泪点:是泪液引流的起点
泪小管:为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到达泪囊前,上、下泪小管多先汇合成泪总管后进入泪囊中上部,亦有直接进入泪囊的。
泪囊:其上方为盲端,下方与鼻泪管相连接,长约10mm,宽约3mm。
鼻泪管: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上接泪囊,向下后稍外走行,开口于下鼻道,全长约 18mm。鼻泪管下端的开口处有一半月形瓣膜称 Hasner 瓣,有阀门作用。
泪腺分泌泪液→结膜囊→泪湖→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管。泪道的任何部位阻塞均可以导致溢泪。
眼外肌
上直肌:
下直肌
内直肌
外直肌
上斜肌
下斜肌
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它们均起自眶尖部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向前展开越过眼球赤道部,分别附着于眼球前部的巩膜上。直肌止点距角膜缘不同,内直肌最近为5.5mm,下直肌为6.5mm,外直肌为6.9mm,上直肌最远为7.7mm。内外直肌的主要功能是使眼球向肌肉收缩的方向转动。上、下直肌走向与视轴呈 23°角,收缩时除有使眼球上、下转动的主要功能外,同时还有内转内旋、内转外旋的作用。上、下斜肌的作用力方向与视轴呈 51°角,收缩时主要功能是分别使眼球内旋和外旋;其次要 作用上斜肌为下转、外转,下斜肌为上转、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