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生理学3:血液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血细胞、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型与输血。
编辑于2021-03-04 15:22:20血液
功能
运输功能 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激素及代谢产物等
防御和保护功能,参与机体的生理性止血、抵抗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各种免疫反应
调节功能,血液中存在多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酸碱平衡
血液参与体温调节,在维持机体内环讲稳态中有重要作用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新生儿约为55%
血浆(50%~60%)
水(91%~92%)
溶质(8%~9%)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原蛋白
功能
运输功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
参与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功能
免疫功能
营养功能
缓冲功能
电解质
其他:激素、代谢产物、营养物
血细胞(40%~50%)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循环血量: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
储存血量:小部分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
失血
少量失血 一次失血量<500ml(不超过总量10%)
中度失血 一次失血量1000ml(达总量20%)
严重失血 达总量30%以上
血液的理化性质
颜色: 暗红色
比重
正常人全血比重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比重为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黏滞性
渗透压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扩散: 溶质分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转移,直至均匀分布的现象
渗透现象: 半透膜隔开不同溶液,半透膜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较高浓度溶液的过程
渗透压: 指溶液中溶质分子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渗透压大小与溶质颗粒的数目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越小,红细胞越膨胀
血浆晶体渗透压:有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Na、Cl)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白蛋白形成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毛细血管漏出液体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85%氯化钠溶液、5%葡萄 糖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悬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0.85% 氯化钠溶液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pH值7.35~7.45
<7.35酸中毒 >7.45碱中毒 <6.9或>7.8将危机生命
酸碱平衡主要取决于缓冲对---
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血细胞
红细胞
形态:双凹圆碟状,中央较薄,周边厚,无核
数量: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红细胞膜弹性,流动性,表面积成正比关系;与血红细 胞黏度成反比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沉降率越快,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来源于双凹圆碟状的红细胞在 下降时与血浆之间的摩擦阻力。
红细胞叠连的发生,使其与血浆的摩擦阻力下降,血沉加快 通常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加,血沉加快 而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加时,则血沉减慢
血沉变化与血浆成分有关
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越大,表示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小,越容易发生破裂溶血
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生成
部位:胚胎时期,红细胞在卵黄囊、肝、脾、骨髓生成;出生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原料: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铁和蛋白质)
成熟因子:
叶酸,是合成DNA过程中必需的辅酶
维生素B12,是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从而间接的促使DNA的合成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及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
雄激素,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破坏
红细胞平均寿命约为120天 衰老破损的红细胞主要在肝脾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后,铁可被再次利用,脱铁血红素转变为胆色素随粪便或尿液排出体外
白细胞
白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4.0~10.0)×109/L
新生儿(12.0~20.0)×109/L
概要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强
嗜酸性粒细胞
吞噬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血小板
形态和数量
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100~300)×109/L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黏附
可附着在损伤血管内膜下暴露的胶原组织上(生理性止血的起始步骤
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胶原、凝血酶等
第一聚集时相:发生迅速,是由受损组织释放的ADP引起,为可逆性聚集
第二聚集时相:发生缓慢,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引起,为不可逆性聚集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栓子的基础
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颗粒中的物质排除的过程叫释放
收缩
吸附
血小板的功能
参与生理性止血
第一时相,收损伤血管收缩
第二时相,血小板血栓形成
第三时相,止血栓形成
促进血液凝固
维持血液内皮完整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凝血的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
由因子XII启动
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因子III启动
凝血酶形成
纤维蛋白形成
抗凝和促凝
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III
正常情况下,它的直接抗凝作用弱而慢,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显著增加
蛋白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
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
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强,加速酶的反应速度
临床手术中,采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压迫止血
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的降解
血型与输血
血型
血型是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Z这种抗压俺的特异性是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我”或“异我”的标志
ABO血型系统
红细胞凝集反应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ain天然抗体多属于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
RH血型系统
C、c、D、E、e 5种凝集原
Rh阴性:没有D凝集原 Rh阳性:红细胞表面有D凝集原
重要意义
Rh阴性的人第一次接受Rh阳性人的输血,不会发生凝集反应,再次或多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即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输入的Rh阳性红细胞将被破坏而发生溶血。
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IgG,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 Rh阴性母体,胎儿为Rh阳性,胎儿的Rh凝集原可能进入母体产生抗Rh凝集素
输血
同型输血
交叉配血实验
成分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