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考研,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参考肖秀荣《精讲精练》,配合徐涛网课整理的马原政治考研笔记。一图网罗章节知识点。
编辑于2021-03-05 13:55:41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哲学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
第一 物质 精神 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心、观念、感觉)
客观唯心主义
理、理念、绝对观念等
第二 存在 思维 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
辩证法
联系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物质
物质和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
关于世界本源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典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原子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客观实在
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
物质
定义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综合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不一定是人可以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eg. 磁场)
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旧唯物
联系
都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
区别
马哲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反映论;旧唯物坚持机械反映论
马哲彻底坚持辩证法;旧唯物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马哲在历史观上唯物,旧唯物在历史观陷入唯心
强调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从与意识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运动与静止
静止
含义
静止时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绝对性
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夸大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
静止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夸大静止→形而上学不变论
物质运动与实践、空间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掌刑
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空。它们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空的客观性。
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实践是自然存在(自然界)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自然界包括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关于动力的几个提法: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c.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
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高级动物没有意识。实践、意识都是人特有的,人工智能不具有。
意识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语言是物质,但语义的含义是意识。
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颜值即正义、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能动的核心: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想象,加工,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i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头悬梁锥刺股考研的自己。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题选择的关系。
规律的意义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联系。规律和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规律≠规则。规则是人制定的。
人不能创造、消灭、改变规律,但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义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
发挥主动能动性
前提和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前提)。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内容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 “始基”的物体;
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意识本质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技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从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石。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两大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内涵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没有主观性和偶然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直接与简介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等。
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是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或仍处在人的活动之外的事物,其联系毫无疑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
第四,联系具有条件性。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但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意义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变化发展
运动 = 变化(绝对的,无条件的) > 发展 (前进的运动,朝好的方向运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常用变化。
囊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原因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反之,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和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纪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五大范畴
内容与形式
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
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联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方法论
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本质与现象
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
含义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知到。
联系
相互区别
第一,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
第二,现象是多变易逝的,而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现象是表面的、外显的,而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相互联系
第一,本质决定现象
第二,现象表现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事物本质直接正面的体现,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地现象。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地现象,而错觉是主观的。错觉并不都是由假象引起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用正确错误形容。
方法论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原因与结果
引起与被引起
含义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联系
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前后相继的事情并非一定是因果关系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马原错误选项:有其因必有其果(因果报应说); 马原正确选项:有因必有果
方法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与偶然
确定趋势与非确定趋势
含义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恋爱时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生活在社会上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结成各种关系,这是必然;而恋爱的对象正好是你,这是偶然。
关系
相互区别
第一,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第二,必然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第三,必然居于支配地位,偶然居于从属地位。
相互统一
第一,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民兵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第二,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与可能
过去与现在
含义
现实是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两种形式
现实的可能
抽象的可能
根据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转化
方法论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实现好的可能。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辨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标准运动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的分析具体的情况。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和核心
原因
第一,此规律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此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此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外因影响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即对立统一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同一性
有条件的相对的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实质和趋势
对立面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可转化
斗争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
含义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者事物发展的方向。
天长地久不是衡量好的爱情的标准,衡量爱情质量是否好的标准是双方是否变得更为成熟。然而天长地久的爱情却是人人都向往的,只有懂得如何发展、如何平衡双方的前进步伐的聪明人谈恋爱,两口子才能高质量地白头到老。
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斗争促使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第一,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辅相成",而且表现为“相反相成”。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第二,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
特殊性
三种情形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要矛盾
支配地位,主导作用
次要矛盾
服从地位
矛盾的解决形式
矛盾双方一方克服另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毛肚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术的关键。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量变质变规律
质、量、度
质
事物成为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含义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
方法论
适度原则
底线原则
日常工作生活,拥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揭示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肯定因素
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规律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否顶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第一,事物的辨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第二,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是“扬弃”;
第三,否定之否定过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意义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
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坚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
循环论(佛教万事万物都在转圈):只看到回归没有看到发展
直线论:只看到发展看不到回归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浮动主题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