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含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产生的影响思维导图。该导图的内容包含了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等四块内容组成,供您学习参考。
编辑于2021-03-07 17:18:24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经济:土地私有制和铁犁牛耕出现 井田制逐渐瓦解(旧的土地制度瓦解) 封建经济形成并逐步发展(土地私有)
政治:分封制崩溃(旧的政治制度崩溃) 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舆论阵地(孔子)
阶级基础: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此后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 (春秋晚期)
孔子
思想核心:“仁”
主张
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宽容待人。
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保守)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首创私学,编纂六经
孟子
思想核心:发展“仁”,主张实行“仁政”
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价值观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与舍生取义
荀子
思想核心: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春秋晚期)
老子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唯心主义)
事物具有两面性(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提出“无为而治”(汉初黄老之学)
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 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宣传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任何事物本质上是相同的)
法家 (战国末期)
韩非子 (新兴地主阶级)
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主张变法革新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术势相结合
墨家 (战国初期)
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治国主张“尚贤”
代表平民百姓(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愿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影响: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王国问题和匈奴侵犯边境都威胁着西汉稳定,急需加强中央集权
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提出“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政治秩序
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缓和阶级矛盾
实质:借属天上的神权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特点
外儒内法
强调君主权威,带有神权色彩
儒学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儒学成为正统
政治:启用儒者参政
教育:定五经,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影响
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正统思想,成为200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权色彩,导致梁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宋明理学 (唯心)
三教合一: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程朱理学 —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有利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二程
世界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方法论:提出“格物致知”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朱熹
世界观:理之源在于天理
道德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继承孟子性善论)
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知行观:先行后知,知行合一,《四书章句集注》
影响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元朝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消极)
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世界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方法论: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
世界观:吸收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方法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人之皆可为圣贤
影响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抑制、扼杀人的天性,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消极)
明清之际 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
思想观点
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认“天理”的存在, 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代表作:《焚书》《藏书》
评价
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但未能提出超越传统儒学的新思想, 仍然属于封建儒学范畴
黄宗羲
思想观点
政治: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反思明亡的教训)
经济: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评价: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
思想观点
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思想观点
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抨击君主专制,主张民本思想,反对过度剥削富农和商人
评价: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共同点
批判君主专制
主张“工商皆本”
对理学进行批判
继承和发展儒家
属于儒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