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考试资料,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东周至民国所以政治思想。
编辑于2021-03-08 17:42:36中国政治思想史
绪论
目的&意义
学习目的
发现规律
掌握传统知识
学习意义
学习加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加深理论根基
对中国政治思想史学术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是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文化底蕴、历史局限等问题。
研究对象
政治思想史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政治内涵,既包括处理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又包括对国家的治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讲,是一个完整的学术系统,即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
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 2、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时期;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 5、思想转型期:中国近代时期(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天平天国运动、洋务派、戊戌维新); 6、思想变革期:辛亥革命时期。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之起点
自晚周开始(东周、春秋战国)
(二)中国政治思想之分期一按思想演变之大势
1、创造时期
自孔子降生(公元前引年)至 始皇统一(公元前221年),为时约三百年,包括春秋晚期及战国时代,学者通称之为先素时代
理由(论述题)
先秦之大家融旧铸新的工作,实际上无愧于创造
无论诸子学说来源如何,他们本身确实是“自我作古”,开后学之宗派。
2、因袭时期
自秦汉至宋元(公元前221至公元1367),为时约一千六百年。
理由
一,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政治思想远不如先秦时期富于创造精神,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也无意于创造。
二,这一时期思想的内容随时代发生变化,但大体上却仍为先秦的旧学说,绝对创造的成分非常少。
3、转变时期
自明初至清末(1368年至1898年),为时约五百年。
理由
其一,导致明请时期中国政治思想的转变的原因
A、社会环境的巨变
B、中国固有的政治理论和治理之术不足以保护民族的存亡,因此不得不另辟蹊径
其二,除旧更新的大转变直到晚清才开始发动
4、成熟时期
以三民主义的成立为标志
理由
辛亥革命是思想转变时期的结局,也是成熟时期的起点
二、商代、西周时期政治思想
商、西周社会历史背景
一.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道路及特点
1、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
首先、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
其次,家长制家庭关系 最后,部落征服
最后,部落征服
2、特点
a.保留了部落的某些特征
b.土地公有特点
c.君主专制
二.殷商祖先崇拜与王权观念(专制)
1、观念来源
上帝崇拜
祖先崇拜
概要
2、商朝王权专制观念的形成
三、西周初期“敬天保民”政治思想
商周王朝更替对西周政治思想的影响
2、周公“敬天保民”政治思想
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
1、提出了“惟命不于常”
2、天根据德性”求民主“
3、提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施政指导思想
关于保民(养续百姓)
关于慎罚
明德肾罚
依据成法成典用刑
用刑是注意犯罪者的态度
再次,用刑之心要处于善,不可借机肆虐
在再次,用刑切记匆忙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主要特点
了解各派人物生平
了解各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分界点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特点
春秋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渐解体的时期
王纲解纽,周天子降同诸侯
大国争霸
社会秩序变得动荡不安
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孕育了许多新生事物
郡县制
成文法
官僚制度萌芽
战国时期特点
从分裂急剧的走向统一时期
战争(诸侯争霸)
变法
百家争鸣
政治思想
儒家
春秋
孔子
生平
主要思想
礼的特征
是什么
“周礼”:一般公认,是在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礼仪已变而为少数贵族所垄断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延续着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孔子对周礼的维护
礼仪外在形式
对礼制内容维护
社会背景及礼崩乐坏原因
在经济上主张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免破坏原有的氏族制度和统治体系
如何评价孔子对“周礼”的维护
维护等级制度主要特点
尊崇显王之道
尊崇礼尚,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治
尊崇孔子
“仁”的结构
心理原则
人道主义
就是在维护等级秩序的前提下,建立某种“博爱”的人道关系
人道主义强调人道社会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利、害是衡量其仁不仁的标准
个体人格
实用(践)理性
是一种理性精神和理性态度
孟子
主要思想
性善说
“人性”的界定
人性向善
两个问题
“天赋”四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本心可失
存心善性
减少欲望
扩充四心
养浩然之气
客观环境的磨练
性善论对社会道德意义
性善论对现代教育意义
性善论对中国人治的作用
民本思想
渊源
具体内容
1、民贵君轻
一、在君民关系中,民是决定力量
二、在君权来源上,君权取决于民意
三、在君权更替上,人民是最终决定力量
君有打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
借君行道,借势行人
2、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关键
3、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4、施仁政于民
养民
制民之产
使民以时
取民有制
道家
老子
代表
著作
主要思想
政治哲学——道
道分为 “常道” “非常道”
“道“先于物质世界存在,且独立于物质世界
老子所说的道 不是物质的道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观点解释道的精神
事物之间存在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事物之间无此则无彼,无彼则无此,在道的支配下,事物又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老子片面的认为,无论客观条件如何,事物都将向自己对立的方向转化
老子认为道也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不仅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量否,而且也可以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
政治主张
老子的无为主张
天道无为
人道自然无为
统治者→少扰民
使民陷入无为之地
政治上:绝圣人弃智
庄子
逍遥境界
无待
“主人”理想人格
对社会政治的批判
老子
建立在到的基础上
庄子
人性自然说
对治人、治世和权利批判
对心计和知识的批判
对名力的批判
对忠孝仁义的批判
法家
法家学说一般特点
强调依法治国,严刑重罚
绝对尊君,强化独裁
人性好利,法治才能富国强兵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产生背景
1、政治上的分裂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理所当然把法治上的统一问题提上了社会运动的日程
2、礼制已经不能智力天下,治理国家使之富强,法制观念就逐渐兴起
代表人物
商鞅
申不害
主要思想
1、法治思想
变法主张
对人治的批判
人治的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的标准
人治吧国家、政治寄托在君主一个人的才智上,事实上个人治理是有局限性的
人治就要
法的作用
1.定分止争,废私立公
2、作为政策原则,认为法的作用是利出一孔,以保证耕战政策的实施
十二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特点
要求摆脱外国侵略,争取整个民族生存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领土的完整
爱国主义和反清革命紧密结合
爱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帝制紧密结合
爱国主义与谋求社会进步改变中国经济落后面貌紧密结合
抛弃了“托古改制” 的传统形式,公开的以一种“欧洲思潮”西方自然科学、社会契约论、进化论得到广泛传播
孙中山思想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武装推翻清朝满洲贵族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核心)
评价
优点
一定程度反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要求
一定程度反映中国民族反对民族压迫要求
抓住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集中反映:革命人民和清政府的矛盾
把满洲贵族和广大满洲人民区分开来,和一些人宣传的民族复仇主义划清了界限
抓住了革命的根本问题——政权,又采取了暴力革命夺权道路,从而和改良派划清界限。
局限性
没有深刻认识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列强援助中国革命,
(核心)民权主义——建立民国
内容
提倡民权平等,号召人民以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政体问题上不满足欧美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分立”,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宪法的学说
实行权能区分
权能(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但是要将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授予政府)
实行民主政治的方法是,(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循序以进
优点
救亡图存的一种方案
人民反对封建专制愿望的理论表现
充分体现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超越历代农民战争,超越君主立宪的改革派,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政治蓝图中最具光彩的精华所在
充分估计到了中国国民的开化程度,提出了民主必须逐步展开的宝贵思想
局限性
五权风力没有改变三权分立的性质
权能区分的做法摸索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但离开了人民的监督,权能区分容易被专制利用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内容
原价归地主,涨价归国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发展,贫富差距加大
优点
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农民对地主的服从统治关系,转变为农民与国家的契约租佃关系,农民有人生自由权
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同农民结盟的愿望,抓住革命成败的关键
局限性
一纸空文,并未实现
明末清初思想界背景
顾炎武
开创经世致用的学风
特点
受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他们能模糊的憧憬到不同于封建主义的社会形式,透露出一点民主的气息,我们称此为启蒙思潮
这一时期思想家思想解放因素比较多,在理论上批判的锋芒都是针对宋明理学,
反对吧“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对人的个性解放做过一些发挥,有特别强调人的气节和品质,提倡“行己有耻”
反对压制舆论
黄宗羲(学生版)
背景
1.明末封建专制制度弊端的暴露
2.土地兼并剧烈以及税赋的加重
3.新兴资本主义关系萌芽
4.程朱理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政治思想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1.对封建君主制的批判
1.人性观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以我之好恶,絜而为天下之好恶,恕也,仁也。
2.君主制度的危害
人性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私自利的,由人具体到君主身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弊端
2.对官僚制度的批判
1.君臣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2)“臣之出世,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3. 对封建法制的批判
1.一家之法 导致君乐民苦, 颠倒了民主君客的社会法律关系准则。 是导致天下战乱不息的根源 导致法愈密而天下愈乱 导致胥吏害民、宦官专政的黑暗政治。
民主主张
关于君
为天下人谋利的君,则老百姓的公仆
关于臣
(1)“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也。” (2)“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目的: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
关于法治
立法(天下之法)
2.法治和人治
反对压制舆论
评价启示
历史贡献
1.开启了明末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转变 2.影响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观念 3.促进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
局限性
1.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2.制度设计的空想性 3.社会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
当代启示
1.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 2.加强政府权力制约,推进国家治理制度建设 3.注重学校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魏源(地主阶级改革派)
产生背景
一、清朝面临统治危机
1、政治上,吏治腐败,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2、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
3、思想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考据之风盛行。
4、军事上,武备废弛,战斗力低下。
5、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
6、国际上,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加速推进,西方各国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加紧海外掠夺。
二、地址阶级改革派的出现
三、地主阶级改革派政治思想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地主阶级改革派经世致用思想主要探究两大问题:一是研究和试图解决鸦片泛滥而引起的社会和财政经济危机。二是挥击时政,揭露社会黑暗与政治的腐败,要求整饬吏治,实施变革
2.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世思想实现了从“通时务”到“知夷务”转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长技”,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主要思想
(学生版)
一、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思想
首先,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其次,为了有效地进行抵抗,他反对“浪战”,而主张“以守为战”
二、师夷制夷的主张
1、师夷长技—手段
2、制夷—目的
3、提供认识世界的新知识和新观念
4、主张开展正常的对外贸易
(教师版)
一、魏源总结人民群众自发地抗敌斗争和他在浙江前线筹议、指挥抗敌战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我之长,削敌之短,致敌于死命的思想
二、为了强国御侮,不仅要学习西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本民族的军事工业,改进中国的国防设施和武器装备,加强国防能力。
三、魏源更加明确了师夷制夷的思想
四、魏源从他爱国主义出发,指出加强海防、边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社会改革主张
一、政治上改革弊政,是当务之急
二、经济上,主张改善对漕运。盐政、水利各项事业的管理
评价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夷夏大防”思想,而且开创了“强国御侮”道路探索的先河,为日后洋务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魏源的爱国、强国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从内容上说已经走出了狭隘的思维范畴,将视角延伸到整个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中,并具有从高层次深刻思考问题的意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3.这一思想冲决了清王朝“夜郎自大”的思想藩篱,纠正了国人固步自封的心理病态并吹响了向近代化进军的号角
4.魏源对于战争与经济、人才与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5.其思想是以“制夷”为目的而主张“师夷”故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未能形成社会思潮更未对中国思想界产生振聋发聩的冲击力
启示
1.魏源提出的学以致用的思想流传至今。
2.魏源提出的学习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3. 注重兴时工,重实效。
洪秀全“小天堂”政治思想
背景
社会危机社会矛盾严重,人口暴涨引起土地问题;地主阶级和农民矛盾尖锐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赔款和洋货进入,使白银外流,人民税赋增加
基督教文化渗透影响
内容
指导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指导原则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具体内容
一、在经济上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1、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2、分田时则“好丑各一半”
3、分田的多少与年龄大小有关,15岁以下减半
4、鳏、寡、孤、独、废、疾者,一律由国库供养
二、农兵合一、军政合一原则建立社会组织
三、在思想文化上力图独尊“皇上帝”
评价
积极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加速清王朝衰败
2、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3、严厉批判了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消极
1、没有超出小农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写的理想天国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的社会,这种理想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
2、在既没有获得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也还没有产生新的社会力量的情况下,“小天堂”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新的社会理想及理论资源当然也很难出现。因此,太平天国的“小天堂”在实践中只能再度使用儒家资源,最终又回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化或纲常化现实
启示
1、《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等思想对于我国近现代的平等、自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小天堂”理想的构想具有空想性,告诉我们建设美好祖国要立足于国情,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3、“小天堂”理想中的对“鳏寡孤独废疾者,一律由国库供养”的规定为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借鉴,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自强”“求富”思想
背景
外部
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
内部
太平天国打击,内外交困,地主官僚认识到坚船利炮的威力
“自强”“求富”思想主要内容
(一)制器变法的自强观
1.不变法则“后患不可思议”
2.变法自强是当务之急
3.变法自强的途径是制器造船
4.自强变法还要变通科举、培养人才
(二)“必先富而后能强”的求富观
1.必先富而后能强
2.“与洋商争利”
3.官督商办
评价
自强观
积极
李鸿章有关变通科举、增加自然科学学科取士的建议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触及人才制度这一重要问题
消极
在求强思想中,李鸿章只注重“练兵、制器、购船”这些领域,并没有关注制度层面的问题
求富观
积极
1、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消极
1、企业管理的腐败性。 2、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借鉴意义
1.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2.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懂得审清时事,当机立断
哲学高度
中学为体
吧君主专制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吧封建伦理作为维护这种制度的指导思想
西学为用
学习机器制造和科学技术知识,强化军队,增强国力是维护封建爱统治的保障
影响
冲出了祖宗之法不变的地位,给了西学地位并付诸实践
局限性
不改变封建的制度顽固维护封建制度封建伦常
戊戌变法思想(康有为)
背景
甲午战争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维新思潮的特点
变法维新思想体系
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是出发点
进化论是哲学基础
自然人性论是
史学基础是公羊三世说
社会契约论是它的思想核心
康有为思想
辅助工商业网,奖励科学发明
军事:停止传统弓、刀、石、武式,
第六章 宋元时期政治思想
朱熹
政治思想
认识 论
读古书,论古今人物,应接事物,以天下之物所体现的天理,来印证吾心所固有的伦理
格物
概念
通过探究,推理事物原理
环节
认识主体
人心
认识对象
万物原理
认识方法
格物
认识目的
穷理(致知)
什么是天理
首先指的是宇宙本源,但同时它的天理是儒家所主张的 伦理道德规范
知理
知行关系
知是义理,封建道德方面的认识。行是按照封建道德标准做事
1、知先行后
2、知轻行重
3、知行互相依赖,互相影响
知之俞明,则行之俞笃;行之俞笃,则知之俞明。
更加强调道德践覆
人性论
存天理,灭人欲
人
理+气
人性
理:天理,先于人存在,在人性中形成了天命之性
如何处理道心和人心的关系
存天理灭人欲
超过基本生存需求的是人欲,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
理学
虚构了一个世界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思想家打着 “正统" 旗号吸收了佛、道的思辨方法,以 “天理” “人欲”为中心命题,把儒家宣传的封建伦理道德哲理化
五、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隋末唐初儒家思想复兴
(二)韩愈“道同"
1.道统论
韩愈将道作为思想的最高标准,进一步阐发了道的内涵,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无所不在,贯穿于自然、社会和人生中,万事万物都受道的制约
人类社会的规范秩序和政治制度都是道的体现和具体化,所以也是合理的神圣的,道具体化就是仁义
佛道和儒家道区别
佛道不讲仁义,儒家一仁义为本质内容
儒家之道不仅仅止于道德自觉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而且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所谓仁存乎内,义见乎行,心和行的统一才“道”的全部。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道则是“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为了进一步强调道的万世不易,提高道的地位,增强与佛道抗衡的实力,专门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并且虚构了一个道代代相传的系统
为什么虚构道统
为尊儒学排佛道,提供虚构的历史依据
以道的传承者自居,以道的
2、性品说
1、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2、人性与生俱来,人人皆有,但人性有差别,分等级
3、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德界限里,是不易的、不能互相转化的
4、韩愈的性品论也论证了礼乐教化严刑酷法的必要性
唐太宗李世民政治思想
其人
政治思想
1.民本思想
提出
内容
1.立君为民
2、民养君
3、民择君
基本结论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统治者要无为节欲
因民心,从民欲
以农为本(重农政策)
实行均田制,鼓励垦荒
采取奖农、限制徭役政策
4、治民思路
崇尚节俭
轻徭薄赋、不违农时
澄清吏制、选用廉吏
积极纳谏思想
影响
积极性
对以往民本思想的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巩固了唐王朝的统治
《贞观政要》
局限性
以专政统治为前提,与民主政治无关,是君主统治的一种自我调节
四、秦汉时期政治思想
一、发展脉络
(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
李思
文化专制
智责之戈
贾谊
(二)儒家思想的生活恢复、上升、演变
二、贾谊思想
政治反思思想
1、对秦朝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2、礼制与重民思想
①礼制思想
a.礼制的重要性
依据
秦朝肃王危机
抛弃法家否定仁义的作用,
汉初
作用
伦理作用
政治原则作用
b.遵循礼,构造维持严明的社会等级制度
c.用礼移风易俗,恢复社会合理状态
d.礼与法结合
约法省刑
疑罪从去,疑赏从予
刑不上大夫
②重民思想
a.民何以为本
人民力量是巨大的,是不可战胜的
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
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b.如何以民为本
爱民
惠民
c.约法慎刑
③刑赏并用,以赏为主 ;倡导思维,行教化(行政上)
三、董仲舒的天人政治与独尊儒术
其人
(二)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1、天人合一
标志着先秦的神秘主义的最终转换
人由天所派生
人副天数
天含容人并且与人交通
天人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人是第二位的(主从关系)
2、君权至上和天谴说
3、阴阳合分论
①阴阳合风是宇宙通行的法则,阳处在主导支配的关系。阴处在被制约被支配的地位
②反映到社会政治方面是“三纲”
③在三钢基本原则之下具体方式是“五常”
课前分享
喜娃:亡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时髦女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小可女神:巧言令色,鲜仁矣《论语·学而》
海旭米人:慎独《礼记·大学》
桂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梦瑶: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土女:上善若水《道德经》
李丽:《大学》
甜甜:孟子曰:道在弥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其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李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舍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四字妹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浩永:中 和
昊天:君子若水、小人若醴
莹娃: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
晓霞: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