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
国外有《亲密关系》,国内有《为何家会伤人》,学会爱一个人,学会爱自己孩子,对亲密关系,对家庭都不可或缺。即便你是孩子,也可以作为你心智成熟的阶梯。
编辑于2021-03-09 02:34:35《为何家会伤人》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我们其实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
无条件的爱
退行到童年
重复
修正
恋爱到深处,我们就会变成孩子
如果恋人很在乎我们,他们就会主动满足对方来自无意识的愿望
我们重复错误是因为想治疗
“符合”不是“等于”
恋爱的蜜月期,恋人会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为我们潜意识中都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不要将恋人当作爱的工具
相互符合是运气,它是一个独立的人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恋爱: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
分手一开始注定痛苦
恋爱的分离一样具备杀伤力
关系不可预测
两个人总是黏在一起,但这并不是生命的自然状态和健康状态
再亲密也是另外一个人
如果只将恋爱视为一个结果,我就是要占有我的爱人,那么一定会遭遇挫折
恋爱不仅是一种治疗,也是一种尝试
整个世界都是由和自己一摸一样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同等重要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恨妈妈,所以恨所有女性
恨爸爸,所以恨所有男性
一见钟情的两种方式
完美的一见钟情
虚幻的一见钟情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误区
揣测
评价
出主意
要相信对方的感受
我只是想和你分享开心的感觉
出主意,阻止了对方倒苦水
部分推理:“你的事实不是我的事实”
事实推理:“他常做什么”不是”他爱做什么”
不要把权力带回家
不懂家的珍惜规则,男强人只会用钱表达爱
在家中有意识使用权力:女强人吞并丈夫和儿子的世界
男人更容易将权力规则带回家
解决之道:让珍惜成主旋律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1、糟糕的婆媳关系;2、严重的恋子情结
不健康的模式
烦丈夫,爱儿子
“没”丈夫,爱儿子
太愚孝,轻妻子
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庭中的No.1
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
分离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给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
父母不该是孩子的答案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精神胚胎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声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他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分离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处理分离的三种结果
成熟分离
拒绝分离
单纯分离
第一个分离:分娩
成熟分离:自然分娩
拒绝分离:难产
单纯分离:刨腹产
第二个分离:与妈妈“分手”
成熟分离:幼儿内化了妈妈的形象,有了自己。但幼儿有了自主性,他形成了主动、积极探索的特质
正常自闭期(出生一个月)
正常共生期(2个月到6个月大)
分离期(6个月到36个月大)
拒绝分离:妈妈不愿与幼儿分离或错误地什么都替幼儿做主,阻碍了心理上的这个分离过程,幼儿会产生依赖症
单纯分离:妈妈不理解甚至根本缺乏理解幼儿的意愿,也拒绝与幼儿分享他探索世界的体验,幼儿就会陷入孤独症或极度自恋
婴儿从自信到矛盾性的依赖
身体分化期(6~10个月)
实践期(10~16个月)
和解期(16~24个月)
分离是因为要迎接挑战
幼儿的“我”是对妈妈的内化
个体化期(24~36个月)
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
温暖的过客:我们的拯救者
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
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保持联系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夫妻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
在小孩子眼中父母都很强大
性别角色不只是性与心理,而是意味着整个世界。男孩必须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必须进入女人的世界
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版,也是孩子进入社会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版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包办型溺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追星:幻想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
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溺爱是陷阱,事实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溺爱=过度阻碍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是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过度溺爱,会让孩子既依赖父母又恨父母
溺爱和挫折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要尊重幼小孩子受挫折的权力
溺爱会伤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由班杜拉提出,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追求一个目标时,会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们认为自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一个人自己的成败体验
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看不到灵魂的存在,就不是到自己的尊贵,更不知道事物的尊贵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置换了焦虑的内容
“我的孩子出了问题”这种话先不着急说,因为可能出问题的是父母自己
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对个人而言,他最重要的感受,却被周围的人纷纷说,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神经症在幼年时播种成熟期发作
创伤越早,患病越重
应哀悼过去而不是倾倒愤怒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
抑郁源于丧失
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外向地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
青春期必然叛逆
“好孩子”的两个恶果
叛逆期推迟
缺乏生命力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
家长应先学会聆听
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孩子的感受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地成长停止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压力
转嫁一
有劲全往孩子身上使
转嫁二
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
转嫁三
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
转嫁四
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
父母转嫁焦虑为什么容易成功
个人原因。他们担心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担心被社会淘汰,但自己又缺乏成长空间,于是将所有成长的压力全放到了孩子身上
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缺缺乏保障,这严重加深了父母的焦虑
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绪
孩子的学习乐趣容易被“转嫁”
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给孩子空间
自我成长
进化爱的方式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乖张的行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没有人全心全意爱我,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
学校是安全岛的另一块基石
一直重复“被抛弃猜想”
考试比网瘾更可怕
考试上瘾,源于不正常的奖罚方式
过度奖励让人考试成瘾
严重考试成瘾需要心理干预
嗜考证危害更严重
区分学习上瘾与考试上瘾
让孩子多点爱好
不要只根据成绩好坏来奖罚孩子
孩子考砸时,要给予理解而不是责骂
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
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
孩子总考砸,可能有内情
用考砸表达对老师、母亲的不满
考砸反而让他有一丝快感
太听话的孩子最容易“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弱势一方没有能力表达潜意识中的愤怒,而通过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来达到效果,令强势一方暴跳如雷
请还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去做选择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这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高十二、初九与压力
成功的秘诀只有两个字:减压
聪敏的父母懂得减压之道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孩子害怕的其实不是失败,是被别人否定
自闭=逃避否认
家有失败的留学生怎么办
孩子的心理问题远超乎想象
孩子需要沉睡一段时间,独自处理伤口
除非父母真的意识到自己错了,否则不要不真诚的道歉
请不要找不理解孩子的其他亲戚朋友和孩子对话
好好照顾孩子,做好吃的
沉睡很重要,需要时间先自愈,然后才能接受外界帮助
不要要求他保持一个什么作息制度
不要和孩子发泄你的焦虑和无望
准备好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让孩子疗伤
家长要努力看到希望,而不是向孩子所求希望
这不是偶然灾难,是长时间累积
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突破一点,改变预言
如果你达到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会容易相信
由点到面,逐步突破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会学习,还要会考试
暂停学习,钻研考试办法
挫折商
站在考官角度看考试
如果我是出题人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自我评价=内在父母的评价
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释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把责他的任还给他
认识并接受真相
恨就恨,但是不要报复
放弃保护妈妈的想法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父母的冲突,孩子不必负责
中国式家庭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存在源于被感知
心理咨询的价值,在于来访者被看到
原始的融合焦虑
双重矛盾
存在性安全感
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他们能感觉到内在完整的自我身份和统一性;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在性、真实性以及内在的价值;具有空间的扩张性
你的身体,是不是别人的奴隶?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
假自我的一个常见现象——迟钝
不管假自我多严重,它都会寻求真自我
唤醒你沉睡的活力
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归流动,特别是爱情
体重的心理平衡点
足够好的妈妈是对婴儿足够敏感的妈妈
触碰你内在的婴儿
父母能给孩子会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这个孩子有最低的心理基础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迎合者的武器是内疚
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愚孝源于不甘心
奉献的结局是被忽略
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活出你的爱,活出你的生命
有关爱的六个谎言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真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不断检讨与反思对代孩子的方式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放手让孩子自主选择,请不要从精神上杀死他们
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
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了自己?
婆媳关系
三角关系是婆媳关系的真相,作为核心的儿子要负起责任,主动积极调解矛盾,而不是逃避
嫉妒
嫉妒是因为自我价值感太低,嫉妒成性是原生家庭的童年关系上的问题,亲密关系中没有答案
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
特别心动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未必就是幸福。相反,这倒很可能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你渴望重复过去的灾难
中国人的感情模式
中国人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
我们为什么处理不好亲密关系?
声称最重视孩子的中国父母,实际上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
孩子越小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为什么萝莉爱大叔?
生理年龄到了,心理年龄还停留在拉着爸爸的手探索世界的阶段
每个时代的女性都有大叔情结
为什么会有小三?
小三的模式
想要物质上的满足
想要赢
做小三上瘾
为什么好男人总被“坏女人”搞定?
人类的自我补足
为什么不能乱性?
人是情感动物,得到的爱越少,爱的空洞就越大
为什么没有人可以爱?
对爱失去希望
两个人关系越深,越不容易审美疲劳
恋爱发展阶段
一加一等于一
一加一等于零
一加一等于二
为什么会喜欢同性?
不能宣泄对母亲的情欲
为什么婚姻没有安全感?
真正能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中国对婚姻的物质定义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圣人情结
如果自己的身体服务于自己的欲望,简直就像是一种罪过
纯粹精神性的真自我,也即没有私欲的自我
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缺乏安全感?
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到三岁
孩子要在良好环境下成长到三岁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和情感稳定性
只有这两个概念形成以后,孩子才能承受与妈妈的长时间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