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
E-R图
图形符号
菱形框:表示联系。梭形框内标明联系名,与其相关的实体集之间用箭头表示,一个箭头代表为1,两个箭头代表为多
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
关系模型
理解外码:两个有关联的表中,其中一个码是表的主码但却不是另一个表的主码
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三级模式 两级映像
三级模式
模式(又称概念模式和逻辑模式)是对全局而言。反应了数据库系统的整体观。
定义模式时不反要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要定义与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定义这些数据的联系。
第四章 关系规范化理论
该关系满足第几范式(只考一二三范式)
1NF即不可再分解
eg:出生年月日可再逐级分解为出生年、出生月、出生日,则它不是一范式,如若不能再分解,则第一范式。
2NF即记录的唯一性,不存在依赖部分。
eg:表:学号,课程号,姓名,学分;
此表说明了2个事务学生信息和课程信息,由于非主键字段必须依赖主键,这里学分依赖课程号,所以不符合二范式。
3NF要求字段不存在冗余,即不存在传递依赖。
eg: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所在学院)
学院:(学院,电话)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
总结为一个综合问题:数据库设计的各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任务
1.需求分析阶段: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阶段: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
,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例:下面以教学情况为例,进行Er图设计
1.首先,找出相关实体 :有学生s,教师T,课程C,院系D。
每个实体的属姓分别如下:
S.学号,学生姓名,出生日期,专业,班级。
T:编号,教师名,职称,所在教研室。
C:课程号,课程名称,学时,考核方式。
D:院系代号,院系名称。
2.找出实体之间的联系:
S与C之间有联系且 m:n
T与C之间有联系且m:n
D与S之间有联系且1:n
D与T之间有联系且1:n
3.找出实体集之间联系的属性。
S与C之间联系的结果用成绩表示。
T与C之间联系以讲授哪一个班级来表示。
4. 绘制E- R图。
注意:在图中每一个实体只允许出现一次。
数据库常用查询语句
(增、删、改、查)
1. Insert语句insert into表名(字段名表)values (内容列表)
2. Delete语句delete from表名【where】条件
3. Update语句update表名set字段5表达式【where条件】
4. Select语句select字段名表【into目标表】from表名【where条件】 【 order by 字段】【group by 字段】【having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