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人的习惯——邱泽奇
中国人通常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中国人的习惯》从习惯养成视角入手,沿着知·信·行的顺序,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指出,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以内省为基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些习惯在当下已经面临挑战,未来的中国人将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取决于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这本小书试图为中国人理解自己的习惯提供参考,更为世界理解中国人的习惯提供建议。
编辑于2023-11-06 12:48:59世界上最知名的项目管理专家、牛津大学教授傅以斌从16000个项目中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99.5%的项目会失败。研究发现,无论人力物力多么充足,大项目也难逃三大铁坑:预算超支,时间超期,效益不足。傅以斌称之为“大型项目铁律”。然而,他同时也发现,有0.5%的项目成功避免了大项目铁律。通过总结这些项目成功的经验,他提出了做成大事的11个启发式,比如“慢思考,快行动”“组建完美的团队”“雇用有经验的人”等等。对这些启发式的遵循与否,决定了每一个项目的成败。
我们再回顾一下宋朝防作弊的手段,有据可查的资料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止作弊 1、源头,也就是考生来源,宋朝取消了公荐制度。 2、阅卷闭卷阅,也就是“弥封”。 3、誊录制度,主考官依旧还可以凭借着考生的“字迹”或者提前在试卷中标定“暗号”,从而来作为科举时主考官判断是哪个考生所书的凭据,继而再次达到科举时徇私舞弊的效果。 其实还有一些手段,比如出卷老师要和外界隔绝一段时间的“别头試” 最后一个观点,更加公平其实也是推动“读书热”的底层逻辑,也许不能杜绝,如现在我们虽然感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但是面对相对公平的考试高考,公考,法考等,我们也是拼命的。
公元1001年,此时的北宋和大辽的战争已经进入了高潮,朝廷无力去稳定四川,而四川地区也是内忧外患,内忧农民起义和各种蠢蠢欲动的兵变,外患西夏夹缝中预谋成立,所以把地区分化是最好的办法。 咸平4年(公元1001年),川峡路北一分为四,分别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别称“四川路”,四川之名首次出现于此。四川辖域发源于此,四川之名也由此得来。这时“川”字的含义已无自然区域的意义,而进一步具有行政区划的意义了。 宋朝建立后第一个拿下西川,然后才平定江南,取天下之规常在巴蜀,就是要想统一天下,巴蜀必须拿下,而眼下巴蜀已经属于宋朝廷,那么稳定的治理方案才是关键,也是罗老师预告片中说的各种政策都是因为当时历史的特殊性决定的。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川一带,宋朝政府实施了颇为特殊的统治政策。北宋仁宗朝的诗人何郯曾经写诗谈及宋朝统治四川的特殊政策,所谓“择守来颁兹土政,治人颇与他邦殊”(这个属于后话)。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世界上最知名的项目管理专家、牛津大学教授傅以斌从16000个项目中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99.5%的项目会失败。研究发现,无论人力物力多么充足,大项目也难逃三大铁坑:预算超支,时间超期,效益不足。傅以斌称之为“大型项目铁律”。然而,他同时也发现,有0.5%的项目成功避免了大项目铁律。通过总结这些项目成功的经验,他提出了做成大事的11个启发式,比如“慢思考,快行动”“组建完美的团队”“雇用有经验的人”等等。对这些启发式的遵循与否,决定了每一个项目的成败。
我们再回顾一下宋朝防作弊的手段,有据可查的资料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止作弊 1、源头,也就是考生来源,宋朝取消了公荐制度。 2、阅卷闭卷阅,也就是“弥封”。 3、誊录制度,主考官依旧还可以凭借着考生的“字迹”或者提前在试卷中标定“暗号”,从而来作为科举时主考官判断是哪个考生所书的凭据,继而再次达到科举时徇私舞弊的效果。 其实还有一些手段,比如出卷老师要和外界隔绝一段时间的“别头試” 最后一个观点,更加公平其实也是推动“读书热”的底层逻辑,也许不能杜绝,如现在我们虽然感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但是面对相对公平的考试高考,公考,法考等,我们也是拼命的。
公元1001年,此时的北宋和大辽的战争已经进入了高潮,朝廷无力去稳定四川,而四川地区也是内忧外患,内忧农民起义和各种蠢蠢欲动的兵变,外患西夏夹缝中预谋成立,所以把地区分化是最好的办法。 咸平4年(公元1001年),川峡路北一分为四,分别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别称“四川路”,四川之名首次出现于此。四川辖域发源于此,四川之名也由此得来。这时“川”字的含义已无自然区域的意义,而进一步具有行政区划的意义了。 宋朝建立后第一个拿下西川,然后才平定江南,取天下之规常在巴蜀,就是要想统一天下,巴蜀必须拿下,而眼下巴蜀已经属于宋朝廷,那么稳定的治理方案才是关键,也是罗老师预告片中说的各种政策都是因为当时历史的特殊性决定的。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川一带,宋朝政府实施了颇为特殊的统治政策。北宋仁宗朝的诗人何郯曾经写诗谈及宋朝统治四川的特殊政策,所谓“择守来颁兹土政,治人颇与他邦殊”(这个属于后话)。
中国人的习惯——邱泽奇 光合文化解读 2023社科001
内容简介 中国人通常如何思考?如何行动? 《中国人的习惯》从习惯养成视角入手,沿着知·信·行的顺序,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指出,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以内省为基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些习惯在当下已经面临挑战,未来的中国人将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取决于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这本小书试图为中国人理解自己的习惯提供参考,更为世界理解中国人的习惯提供建议。
中国文化原本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诸子百家不过是多元思想和观点的呈现而已。中国文化在面对更加多元的文化时,不仅有足够的资源,也有足够的容量见贤思齐,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从而变得更加丰富,也让中国人对人性的认识更加多元,让中国人对不同行为习惯的理解更加自觉。
后记:本书核心观点由四个因素促成
成长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
历史巨变塑造
传统文化的烙印
革命精神的种子
有西方文化的冲击
有面向未来挑战的文化使命
游历
被迫游历的一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当两种甚至更多规则相遇时
对自己的规则是坚守还是放弃?
家乡的社会规则
游历中国时面对过的社会规则
游历世界时面对过的社会规则
有面向未来挑战的有待创新的社会规则
阅读
杂乱阅读建构的一代人
现实的社会规则
阅读收获的各类社会规则
有面向人类未来的规则憧憬
回应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文化自觉, 梁漱溟先生质疑这个世界会好吗, 亨廷顿预测多种文明的冲突, 吉登斯提出第三条道路, 福山以为各类规则会一统
当今世界,谁跟中国没有关系呢?
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实践
由实践形成的稳定“习惯”
中国也已经成为人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
现在:由之
目标:知之
自知之明
结论 中国文化中的习惯资源
四、向善习惯立人伦
礼治
对依照社会伦理的秩序期待,外在地强化了对中国人内省式各类习惯的追求,对明君的期待构造了社会内在的向善。
在起始于宋代的日常生活用书中,充满了对社会之善的憧憬;
在学堂教育之外,礼治秩序还贯穿了家庭对子女的启蒙教育。
三、搁置争论铸共识
世硕的善恶皆有
孔子不谈人性
主动学习向善
孟子的人性本善
君王主政为善
荀子的人性本恶
主张学习自律
告子的人性本无
韩非子的行为善恶
人性善恶很难争论清楚,不如关注人在社会中的表现,本性在社会中的表现才是重要的,才是需要关注的,才是影响社会善恶的关键因素。
行胜于言:强调“做”是中国人习惯形成的特征,勤与做互为表里,也因此形成了对清谈、贪玩的厌恶。
向善是不变的主题
二、善恶混无有歧分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的每个感官都有利于自己的欲求,人类天生之诸般欲求,铸就了性恶之源。
人性本恶,那么社会上为什么还会有“义理”?
人的善是“习得”的
人性本恶,学习是压制了人性中恶的部分,用习得的善压制了天性中原本的恶
伪善:恶<善
告子:人,原本无性,就像水,如果一定要说有性,那便是随性。
包容每一种观点,又与先贤的主流观点一致, 最大限度地构造了中国人的习惯之源——内省。
一、人性或并非天定
传统: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的期待
孟子解释:
第一,人性乃天性、自然之性,与生俱来。 第二,人性乃社会性,性善,亦乃人社会性的一部分。
人性的一部分来自天性,一部分来自社会
有人为不善,并非其先天无“善端”,实乃社会有恶因。
子主题
一个人如果追求善,一个社会如果崇尚义理,人性自然会彰显其善; 如果一个人不追求善,一个社会不崇尚义理,社会性便会滑向恶的一边,自然有人为恶。
人性
本善
习得
行动
存在变数
第六章 人之初本无性
文化的孕育和人性关系密切
性本善?
性本恶?
无性善性恶?
三、经济地娱乐
对玩物丧志的警惕和对张弛有度的倡导,反映的都是中国人对生活、工作与娱乐关系的认知,也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体现。
超越等级的消费被视为逾礼,甚至可以被作为谋逆的证据。
纵情声色是奢侈地娱乐
百戏则的确是经济地娱乐
生计与娱乐的关系结构,其影响延伸到了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之中
勤勉地工作
择善地生活
经济地娱乐
四、闲暇意义的重构
波兹曼曾预言,一切公众话语不再严肃,娱乐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人类终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钱是娱乐的关键
闲暇是娱乐的必要
闲暇时间的分布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越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人们越忙碌,闲暇时间越少。
时间的安排、闲暇意义的赋予、闲暇意义的重构
修己:在中国人的习惯里,任何活动都有可以习得的内容,闲暇不过是为了更有利于内省而已。
二、尚张弛有度
生活劳作和休闲之间把握分寸
中庸之道
当遇到极端情况时,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中庸,也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依据。
一、忌玩物丧志
中国内省文化
对玩物保持警惕
中国文化位育的思维习惯和社会习惯在娱乐活动上的投射和表现。
第五章 张弛有度的休闲习惯
个体的休闲生活,既反映了一个人生活的品味和格调,进而体现其社会经济地位,更是社会的传统和文化在个体身上的呈现。 一个社会的休闲,则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是一个社会的习惯。
在劳作中,中国人如何内省与安人? 在需要付出体力与脑力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人己关系? 中国文化的基因符码如何体现在每个人的生计发展和创新工作之中呢? 人们又如何把推己及人的思维习惯、和而不同的社会习惯和择善而从的生活习惯落实到劳作之中呢?
一、将勤补拙
个体有差异
勤
改变现状 第一选择
作恶
向善
二、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榜样的力量
三、技术地工作
技术也是获得收成的重要保障
社会:重视
教育
传承
个人:钻研技术
四、创新性工作的机会
BG:数字和智能时代
中国文化
有利于创新发展
技术发展三个指标
1研发人员
2研发产出
3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
第四章 勤勉好学的工作习惯
守正创新,不断地适应场景是我们需要建立的新的生活习惯。
入乡随俗
生活不再是循规蹈矩,而是要不断创新。
人们需要不断面对新问题,思考新解决方案甚至付诸实施
场景化生活的来临
中国人曾经的生活习惯是建立在地方性生活基础上的
变动场景的生活习惯对人们的实际意义越来越大。
快乐生活,其实很简单
一边是生物性的
一边是社会性的
任何一边的回报都会带来快乐,由此生发幸福感
内省的生活意味着让两边的回报细水长流
快乐的生活
中国各地地理和气候各异、生计有别,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民俗。
岁时月令、节庆礼仪受国家制度的影响,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千百年的官僚体系和行政制度塑造了承载生活态度的中国物质,比如酒和茶
中国人很少呈现彻底的悲观主义, 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
推己及人
修己安人
和而不同
社会向善
奢侈是生物性的释放,也是内省的松弛。在人的内省难以自治时,社会性的约束就出现了,皇帝敕令或国家法律是社会性约束的一类。
宁俭勿奢
考察一个社会对金钱的态度,最直接的是看人们富了以后会做出怎样的行为。
富裕条件下的俭才是人们行为的自律才是文化
对自我的认识是在反思中形成的,而不只是在行为中形成的。三省吾身是反思的形式化表达,心斋则是本质表达。
自省的生活习惯不仅存在于传统之中,也存在于现实之境。
周恩来为自己立过七条规矩,即《我的修养要则》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 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省的目的不在自省本身,而在自省之外,在于通过每个人对日常生活的自省达成一种各安其分的社会秩序。
三省吾身的本质不是花时间背诵和铭记经典,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动中自律,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实践推己及人和修己安人。
第三章 择善而从的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如何内省?如何将推己及人的思维习惯与和而不同的社会习惯落实于生活的琐碎之中,中国文化的基因符码又如何呈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呢?
个体化社会的崛起
传统中国保留了因地理隔离而来的多样性
思维方式同一
社会习惯差异
五股力量驱动中国社会变革
工业化-主线
第一制造大国
完整的工业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
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市场化
人类市场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镇化
追求协作的连接和开放生活
数字化
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生活 与整个人类连接在一起
全球化
环境约束消逝了
工业化给个体提供工作
市场化给个体提供生活
城镇化为个体提供独立空间
数字化让个体连接到任何“人”
全球化则把个体带到任何“己”想去的地方
个体化社会
个体成长
12岁进入陌生人群体
追求行为意义的共识
追求让成年人接受 否则会受到社会排斥
内省、礼貌、懂事、乖巧、勤奋、努力
模仿与叛逆
模仿是“和”的一种形态
叛逆则是塑造自己“异”的一种努力
模仿之法
博闻
审问
慎思
明辨
时习
笃行
模仿和反复的练习
博闻与选择
选择与质疑
质疑与判断
判断与比较
模仿的行为:儒墨道法的共识是,志向是指导行为的基础,也是模仿的精髓。
社会就是模仿
斜坡法则
社会下层模仿上层
几何数量发展法则
一旦模仿发生,数量便会呈几何级数发展
先内后外法则
模仿也总是从群体内部开始向群体外部发展
人类基本的六种情感
生气、厌恶、害怕、幸福、悲伤、惊奇
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首先是承认异,承认“不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没有和的异是标新立异,没有异的和是随声附和。
“和而不同”依然是中国人经常引用的处世原则
水稻产区在文化上有着更高程度的合作性
小麦产区则有着更高程度的独立性。
修己与安人
不喜欢被管
自省修己
学习
自讼
无法回避人的社会性
修己的目的不是自独, 而是与人相处,让自己处于社会之中
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修己是社会的思维习惯形成的根基。
人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修己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立见解上。
敬,只是态度,在行动上又如何安人呢?
自正己身
知人善任
每个人修身程度有差异,能力有差异, 思维与行为有差异
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行动是“仁”的最终表现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每个人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可每个人都持有相同的思维习惯——推己及人。 人己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能相互尊敬、友好相处,氛围和睦。 这便是中国文化里时常出现的修己安人、和而不同的社会场景。
第二章 和而不同的社会习惯
社会变了
互联网社会正在变成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体放在世界中心的思维方式
形式的礼可以消失,内心的礼却当永存。人的修养是社会性的内在化,礼是其中之一。
四、推己及人的逝去
以内省为基本形式,以人己关系的情景预见为基本场景,以“致中和”为基本目标的教化,这是一种指向社会向善的系统性教化。
年龄
0-2
感知运动阶段
2-7
前理解(推理)阶段
7-12
具体理解(推理)阶段
7-10
父母标准定义对错
10-12
自我的对错标准-叛逆
12后
形式理解(推理)阶段
弗 洛 伊 德
本我
关注、安全、食物、性
自我
平衡本我和限制本我
平和本我和超我
超我
内化于心的社会文化、 群体规范和价值
人格中的社会道德成分
以自察为基本手段,通过改过、预防、提升来修身,并将内化的善转化为日常实践,在自处、家庭、邻里、朋友、同事、政务活动中予以贯彻。
提升自我
加勉、进德、致知
预防过失
持守、警戒、谦己
改正过失
引咎自省,方切兢兢
三、被教化的思维
二、人看我看人(反面)
场景预见——推己及人
决定怎么对待人家的关键是他怎么对待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的“仁”
群己关系
“人伦”或“五伦”
中国人:同理心 类比一下三个西方思想
移情理解
主体间性
双向理解
一、我看人看我(正面)
内省和体悟
费孝通思维
修身和内省
核心观点
知
信
行
第一章 思维习惯
前 言
生物社会学:一些人以为是天生的,基因带来的。
社会学基本观点一些人则以为习惯是后天的,是社会塑造的。
本书观点:无论人性如何,习惯的养成与行为的表达更多地受到人们所处环境的影响。
光合推荐
中国人的习惯
思维习惯
推己及人
社会习惯
和而不同
生活习惯
择善而从
工作习惯
勤勉好学
休闲习惯
张弛有度
本书推荐理由
习惯养成视角入手
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
内省为基底
目前这些习惯正在丧失,面临挑战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