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
编辑于2021-03-25 13:41:12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鲜明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效果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乐哀)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入某种具体事物
借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品读此类诗歌要动幽发微,体情察意
借古讽(喻/鉴/伤)今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使诗歌语言精炼
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描写手法
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
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人体感观角度
动静角度
方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动静结合
化动为静
效果
使静物显出活力,具有生命力,使动的事物一种厚重,庄严,从而显示出别样的表达情致。
改掉文章单调的缺陷,使文章生动起来。
观察角度
方法
声色形味
绘形绘色
声色结合
视听结合
味觉嗅觉
触觉描写
通感综合
高低远近
俯仰结合
高低结合
远近结合
效果
所描之景更有层次感
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绘画角度
方法
工笔
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白描
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
点面结合
点
在背景上对主体物作精妙的描画
面
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
以点带面
通过一个点反映出整体
全景与特写
留白
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给读者想像的空间。
效果
使描写画面具有冲击力,体现立体感
体现社会背景和人文色彩
虚实角度
方法
虚实结合
引实入虚
由浅入深
效果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修辞手法
比喻
明喻、暗喻、借喻
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是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拟人 把人当做物来描写→拟物
增加特有的情味
把神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能启发读者想象,是文章更加生动
借代
以部分代整体 / 以特征代本体 / 以专有名词代泛称 / 以具体代抽象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是文笔简洁精炼,语言赋予变化和幽默感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色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
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情感区分得更加鲜明
对偶
用结构相同、数字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意义对称
通感
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
双关
运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识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反复
强调感情,突出主题,加强节奏感音律美
互文
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单句互文、对句互文、隔句互文、排句互文)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战士有的身经百战死亡,有的十年才返回)
排比
达到一种加强语气的效果
增文势,广文义
设问
引起人的注意,启发思考
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
表现手法
起兴
比(比喻)
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起兴)
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用典
用事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予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
引用前人诗句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展开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联想
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创造一个典型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
作用:创造意境,使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衬托或烘托
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渲染
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对比
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动静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在描绘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主客曲写
曲笔
子主写文章或诗歌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抒其事的方法(包括对写)
(例:商女不知亡国恨)
对写
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己曲折表意,把深致的情景表达的含蓄委婉,深切感人。 (又叫主客移位,---虚写)
移情于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移情于物(拟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有相似的特点,借助想象,把二者联系起来
作用
把抽象的事物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使文章更含蓄,寄托深远的内容
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构思技巧
抑扬
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
伏笔照应
诗人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提示或暗示一下,使后面与前面形成呼应 。
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以景结情
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
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
首尾呼应
以小见大
重章叠字
浮动主题
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
叙述
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描写
人物描写
1
概括介绍
细节描写
2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3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场面描写、环境描写)
1 高低(仰视与俯视)
2 远近(远观与近看)
3 明暗
4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 正侧面
6 虚实
7 工笔与粗笔勾勒
8 试听味触觉
9 细节描写
议论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
层进式
并列式
对照式
总分式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因事比喻理(寓理于事)
用典
说明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下定义
作诠释
画图表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事理顺序(逻辑顺序)
一般到个别
主要到次要
简单到复杂
现象到本质
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夸张
排比
设问
反问
引用
对偶
反语
反复
借代
表现手法
情与景、理(志)与物关系
借景抒情
借物寓理
托物言志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象征
烘托、衬托(乐景写哀、动静相衬)、对比
动静
虚实(虚实相生)
抑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铺陈(浓墨重彩)、白描(简笔勾勒)
用典
联想、想象
以小见大、人称运用
行文结构(章法)的技巧
首位照应
层层深入
总分
过度(承上启下)
铺垫、伏笔
设置悬念
起承转合
一波三折
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选材剪裁的技巧
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等
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
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否得当
材料的前后安排
语言运用的特色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语言风格
豪放和委婉
幽默诙谐和庄重典雅
朴素自然和华美绚丽
含蓄深层和简洁明快
口语化
句式上
长短句、整散结合
音调上
韵律和谐、抑扬顿挫
采用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