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的思维导图, 包含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介入、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增权、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营造等。
编辑于2023-11-07 15:17:13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
第一章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一、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二、德国的汉堡制、艾尔伯福制
助人自助、调查和评估的重要性
三、英美慈善组织会社
四、英美睦邻运动
汤恩比馆、赫尔大厦
第二节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一、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二)乡村建设运动
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
二、反贫困政策的演进及其实践成果
(一)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二)大规模开发扶贫阶段(1986-1993)
(三)八七扶贫阶段(1994-2000)
(四)巩固温饱成果阶段(2001-2012)
(五)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
2013年11月习主席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
三、社会共参与反贫困的现状及内容
(一)参与贫困群体的救助帮扶
1.需求评估与识别问题
2.方案制定与实施
3.总结评估与反思
(二)参与贫困群体脱贫能力建设
1.促进贫困群体的思想转变,提升自我意识
2.调动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激发内在潜力
3.提升贫困群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实现自助互助
(三)促进易地搬迁贫困群体的融合适应
(四)参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
(五)参与其他特殊困难人群的关爱服务
第三节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特点
一、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含义
二、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特征
(一)以社区为主体
(二)以社区优势和社区增权为取向
(三)以社区可持续发展和能力建设为理念
(四)兼具社区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双重目标
(五)采用多元整合的方法
第二章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理论渊源
一、社区相关理解
二、贫困成因理论
(一)贫困处境理论
P50
(二)贫困剥夺理论
阿马蒂亚·森
三、贫困介入理论
(一)增权理论
(二)参与式发展理论
(三)社会资本理论
第二节 实务模式
一、社会计划模式
二、地区发展模式
三、社会行动模式
第三节 服务方案
一、基本理念
(一)社区优势
(二)社区能力建设
(三)社区参与
(四)社区可持续发展
二、服务流程
(一)社区介入
1. 贫困社区
社区概况
贫困群体情况
2. 需求评估
已有服务
服务需求/问题识别
(二)社区增权
1. 贫困群体个体增权
意识觉醒
知识技能
参与能力
2. 组织增权
自觉能力
社区领袖培育
社区组织培育
3. 制度增权
宣传与倡导
生产消费模式改善
(三)社区营造
1. 空间营造
公共空间打造
2. 文化营造
文化记忆与文化连结
3. 关系营造
人际关系建设
4. 组织营造
组织资源整合
5. 观念营造
自我意识
互助意识
整体意识
第三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介入
第一节 社区介入的专业关系建立
一、社会工作者角色
(一)居民能力建设的组织者
(二)社区资源的链接者
(三)社会工作者是扶贫过程中的评估者
二、社区介入路径
三、与多元主体建立专业关系
(一)与贫困群体建立信任关系
1. 开展社区活动
2. 走村入户家访
(二)与社区领袖、村委会主任建立合作关系
1. 建立正式的工作机制
2. 非正式的沟通联络
(三)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建立互动关系
第二节 贫困社区的需求评估
一、贫困社区的总体情况
(一)需要收集的社区详细资料
1. 基本资料
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位置规模、经济状况、政治状况、人口结构、文化特征、价值观念、资源分布
2. 社区资源
有形资源、无形资源
3. 社区人口
一般人口、特殊人口
(二)社区资料收集的方法和途径
1. 文献调查
2. 实证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
二、贫困社区群众的需求评估
布雷德绍的社区需求分类
规范性需要
感觉性需要
表达性需要
比较性需要
三、 分析致贫原因
(一)个体贫困与社会贫困
(二)物质贫困与文化贫困
(三)长期贫困与短期贫困
(四)显性贫困与隐性贫困
第三节 社区介入的服务方案
一、服务方案目标
(一)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二)以时间划分的服务目标
(三)以内容划分的服务目标
1. 经济增值的目标
2. 能力增强的目标
3. 文化增权的目标
二、服务方案策略
三、服务方案内容
(1)明确界定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包括目标居民、主要问题、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预期成效
(2)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能力、兴趣、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状况等
(3)评估服务机构或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设计可行的计划
(4)制定进度表,明确个阶段任务、期限,合理安排各阶段内容
(5)依据目标任务,安排人员场地资金等
第四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增权
第一节 个体增权:行动者的主体性
一、生理方面:健康预防意识和行为
二、心理方面:自我发展意愿和行动
三、经济方面:劳动技能、资源获取与鉴别能力和金融知能
四、社会方面:权利意识
五、政治方面:政治参与意识
第二节 人际增权:社区增权中的关系本位
一、非正式互助网络
二、正式互助网络
第三节 制度增权:社区增权中的可持续取向
一、生产、消费和生态模式:走出环境的脆弱性
二、政策模式:重构国家与贫困群体的关系
三、专业力量参与:汲取反贫困体制外能量
四、文化建设:建构包容、互惠和积极的文化
第四节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社区增权面临的挑战
一、能力与权力的争论
二、形式增权与实质增权的错位
三、过程与结果的偏差
四、增权效果的评估的难度大
第五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营造
第一节 社区营造的内涵
人、文、地、产、景
一、对人的营造:主体性的找寻
二、对文化的营造:意义的维系
三、对社会的营造:空间、利益、保障与信任的再生成
第二节 社区营造的实践策略
一、空间营造:形塑公共性的场域
二、组织营造:致力服务效能的提升
三、文化营造:贫困文化的阻断与社区认同的复归
四、关系营造:互惠秩序与社会资本的重构
五、观念营造:群体认知的转型
第三节 社区营造的挑战
一、参与与参加的混淆
二、方案标准化与诉求多元性的分殊
三、形式丰富与实质空洞的矛盾
四、“人本”与“物本”的偏离
五、反贫困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有待增强
第六章 社区产业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节 产业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视角
一、产业扶贫背景
(一)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形式依然严峻
(二)产业扶贫是解决当下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
(三)社会工作实践发展推动产业扶贫进程
二、产业扶贫的内涵及特征
(一)产业扶贫的内涵
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将获取经济效益作为工作重心,立足地区特色开发资源,依托区域产业聚集,是探索期和扶贫地区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的扶贫开发形式
(二)产业扶贫的特征
1. 从输血到造血
2. 因地制宜,发掘地方优势
3. 区域共享产业效益
三、目前我国产业反贫困的实践模式
(一)按照产业扶贫队贫困人口的作用机理划分
(二)按照产业扶贫的帮扶逻辑划分
(三)按照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特性划分
(四)按照所有制形式和私营产业土地获得与利用方式划分
第二节 社区产业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社区产业反贫困中的社会工作定义
二、 工作理论
(一)优势视角
(二)地区发展模式
(三)社会系统理论
三、社会工作者角色
(一)服务提供者
(二)支持者
(三)倡导者
(四)管理者
(五)资源链接者
(六)政策影响者
第三节 产业反贫困的介入
一、产业反贫困的三阶段
(一)社区介入
(二)社区增权
(三)社区营造
二、案例分析
三、产业反贫困的经验教训
(一)做好基础保障
(二)激发内生动力
(三)提升发展能力
(四)建立联结机制
(五)保持专业素养
第七章 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节 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视角
一、易地搬迁的背景
二、易地搬迁扶贫的内涵及特征
(一)易地搬迁的内涵
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 三大空间格局
(二)易地搬迁的特征
1. 贫困原因的复合性
2. 民众需求的多重性
3. 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三、 社区易地搬迁扶贫与社会工作的耦合性
(一)理念相同:助人自助与群体互助并举
(二)供需相契:整体搬迁的多层需求与社会工作整合服务
(三)平台相符:都以社区为重要工作场域
第二节 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精准识别:需求预估与迁入地筛选
(一)靶向需求:精准识别搬迁地区整体情况与共性需求
(二)兼顾差异:精准识别迁移群众内部个性化需求
二、资源链接:构建多元资源供给体系
(一)政府
(二)企业
(三)社会组织
三、直接介入:提供社会工作整合服务
(一)个体层面:对贫困程度深的个人、家庭提供个案服务
(二)群体层面:为具有共性需求的弱势群体开展小组工作
(三)社区层面:针对搬迁社区整体问题提供社区工作服务
四、精准考核:优化考核机制与方法
(一)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1. 脱贫退出和反贫再入机制
2.贫困地区的考核与退出机制
(二)优化评估考核方法
1. 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并重
2. 量化评估与质性评估并举
3. 个人评估与社区评估结合
五、持续跟进
(一)补偿性政策
(二)发展性政策
(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易地搬迁社会工作的经验教训
一、整合服务,关注搬迁社区的多样性需求
二、助人自助,挖掘搬迁社区的内生性力量
三、持续跟进,构建多元化反贫困防御机制
四、兼顾双方,避免对迁入地居民的忽视
第八章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节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反贫困工作相契合
二、专业化调查评估缺失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
三、反贫困政策不足需要社会工作的修正和弥合
第二节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和路径
一、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多重嵌入
二、理论视角
(一)优势视角
(二)增权理论
(三)社会支持理论
(四)生态系统理论
三、介入方法
第三节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社区实践
一、老年人
二、困境儿童
三、妇女
四、残疾人
第四节 反思与挑战
一、制约因素
(一)主体性因素的制约
1. 特殊困难人群脆弱性高
2. 特殊困难人群参与脱贫的主体性低
(二)制度性因素对特殊困难人群脱贫的制约
(三)结构性因素对特殊困难人群脱贫的制约
二、多重困境
(一)专业自信与“文化识盲”
认知与实际生活习惯之间的差距
(二)专业关系与人际张力
性格的多变性和适应性,例如原本性格内向,但在公众场合就要表现的落落大方
三、面临挑战
(一) 机构与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不足
(二)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工作的定位存在偏差
多是一些行政性事物,如政府购买服务
(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机构均有约束
(四)社区能力建设中人力资本缺失
第九章 反思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