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掌握风热、暑热、暑热、燥热、温热、疠气、温毒病邪的概念、病因特性和致病特点,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温病的定义,重点叙述温病的特点,并对温病的范围和分类、温病的相关疾病在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加以论述。
本章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定义和地位,重点叙述温病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温病的病因及发病
温病的病因
温邪的定义及特点
温邪(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疠气,温毒病邪)
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有一定的好犯部位
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风热病邪
主要为风温,还有冬温
多先范上焦肺卫
从口鼻入侵,先犯肺经,出现肺卫证
易伤肺胃阴津
风与热都属阳邪,易耗损阴津。“两阳相劫”
变化迅速
“风善行而数变”“逆传心包”
暑热病邪
“暍”多发夏季。夏暑时节,暑热盛,雨湿较多,故易夹杂湿邪,称暑湿病邪。暑热和暑湿所致温病为暑温,有明显季节性。
初起径犯阳明气分
“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病邪为病不分表里渐次
易伤津耗气
“壮火食气”
易兼夹湿邪
郁阻气分。又称暑湿病邪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易犯心包,闭窍动风
暑亦可兼夹寒、湿为患
湿热病邪
多发于长夏。“半阴半阳”“氤氲黏腻”
黏腻淹滞,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瘥后易于复发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素体脾胃虚弱湿盛者,更易感湿热病邪,里湿与外湿“内外合邪”
困遏清阳,闭郁气机
燥热病邪
燥为秋令之主气,干燥,分为温燥和凉燥
病位以肺为主
灼伤肺阴而致肺胃阴伤
易致津液干燥
燥伤肺津,继则伤肺,胃,肠道津液,后期肺胃之阴液
易从火化
燥热化火,上干清窍
温热病邪
是在春季形成或由“伏寒化温”而成
初起即见里热证
子主题
易闭窍、动风、动血
温热特性突出,易化火,化毒。
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温热病邪病位深且邪热重,阳热燔灼,易劫夺阴津
温毒病邪
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病邪。。可分为风热时毒(大头瘟),暑热时毒,湿热时毒,燥热时毒,温热时毒(烂喉痧)等
具火热之性
致病力强,侵袭人体后会导致高热,耗伤阴津,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蕴结壅滞
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糜烂破溃,也可引起肌肤斑疹,皮下结节等
攻窜流走
温毒病邪可内攻脏腑,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
疠气(戾气)
是外邪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播散的一类致病病邪,其形成与气候异常,地理环境气候,社会状况,卫生环境有关。
分为寒凉属性和温热属性(温疫(风热,暑热,湿热病邪),霍乱)
致病力强,传染性强,病变定位的特异性,病重多变,种属的选择性
温病的发病
发病因素
体质因素
人体正气的强弱
社会因素
经济条件
体育锻炼
卫生习惯
防疫设施
自然因素
气候
环境
地域
感邪途径
邪从皮毛入侵
邪从呼吸道入侵
邪从口入侵
大多因饮食不洁(湿温,霍乱)
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
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的温病。一般无里热证,初起多在表
传变趋势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基本法则。
代表病种为风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伏邪温病
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初起即出现一派里热症候 (气分里热证,营分里热证)
传变趋势1、若伏邪由里外达,病情好转 2、若里热进一步内陷深入,病情加重。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初起治疗以清泻里热为主。
代表病种为春温,伏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