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这是关于张大钧版本的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思维导图。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的含义及影响因素、人格发展与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同伴关系。 考研的同学可以看一下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讲述了心理发展及其规律、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普通心理学知觉篇思维导图,梳理了知觉的概述、空间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种类、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特性、知觉的信息加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心理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实质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练习与习得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动作经验
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具体形象性
思维不可逆,刻板,单维
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自我为中心
动作图式符号化
具体运算阶段(7-11)
思维的守恒与可逆
去自我中心主义
进行群集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11-16)
命题运算思维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转化
心理发展的实质
随意性
抽象性
中介性
个性
内化说:将掌握的外界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最近发展区
支架教学模式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人格发展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人格发展的含义
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多种心理特征。长期影响个体行为,具有个体差异性。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气质
容易型
适应良好、积极探索
困难型
适应困难、敏感、紧张
慢活跃型
适应较困难、反应温和
家庭
母亲的作用
缺少与母亲的接触会导致自杀率高、得病几率高、身体发育迟缓、社会适应困难
父亲的作用
敢为性、恃强性、创造性的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
权威型
自信、自控力强、心境乐观积极、勤奋努力
专制型
焦虑、退缩、敌视他人、社会适应困难
溺爱型
自控力差、冲动、依赖性强、缺乏恒心和毅力
忽视型
适应新环境困难、兴趣少、自我控制能力差、不信任他人
学校
课堂教学
坚持性、主动性、探索精神、自制力
班集体
团结友爱、合作、无私
教师
专制
情绪紧张、冷淡、攻击性强、自制力弱
放任
无组织纪律、无团体目标
民主
情绪稳定、态度积极良好、有领导力
人格的发展与培养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危机论
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
信任与怀疑(0-1.5岁)
自主与羞怯(1.5-3岁)
主动感与内疚感(3-6、7岁)
勤奋感与自卑感(6、7-12岁)
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18)
友爱亲密与孤独(18-30)
繁殖与停滞(30-60)
完美无憾与悲观绝望(60以后)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自我概念
早期在学校获得的阅读经验对自我概念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阶段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该阶段重要的人评价影响较大
自我评价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
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取得的成果来认识自己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
自尊
建立正确的自我
感情支持和社会支持
取得成绩
掌握应对策略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社会性的本质
广义: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心理+政治+道德+经济+审美+哲学+...)
社会性发展
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产生一系列变化最终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亲社会行为
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发展阶段
【享乐主义、自我关注倾向】只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可能关心/帮助他人(学前&小学低年级)
【他人需求倾向】只在他人有需求时会帮助,不帮助不会产生内疚(小学&部分青春期前期)
【赞许和人际关系倾向】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好的/值得称赞的时会给予帮助(部分小学生&中学生)
【自我投射的、移情的倾向】出于同情帮助他人(部分小学高年级&中学生)
【内化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倾向】出于自己的价值观帮助他人,不帮助会伤害自尊(部分中学生)
习得途径
移情反应的条件化
直接训练
观察学习
攻击行为
有意伤害/挑衅他人的行为
改变方法
消退法
对攻击行为不加理睬使其消退
暂时隔离法
当其发生攻击行为后将其安置于独立的空间
榜样示范法
有攻击行为的儿童作为无攻击行为儿童的榜样
角色扮演法
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扮演被攻击者
同伴关系
在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的人际关系
友谊的发展
不稳定的友谊、同伴=玩伴(3~7岁)
单向帮助关系、服从自己的愿望=朋友(4~9岁)
双向帮助关系、相互帮助但不共患难、功利性的朋友(6~12岁)
亲密的共享、倾诉秘密、同甘共苦的朋友(9~15岁)
成熟的友谊、长久、严格筛选的友谊关系(12~)
如何促进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
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交往技能训练
丰富课堂教学交往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