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岛经济学》读书笔记
本书以一个小岛的故事展开,鱼代表通货,讲述了鱼、渔网、存钱、借钱的经济学故事。以一个小岛观全世界,特别是前半部分,通俗易懂,值得一读。以希夫兄弟机智幽默地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贸易、储蓄及风险三者的重要性,滞涨的根源、利率的影响及政府的刺激机制、消费信贷的破坏性本质等问题。
《学会提问》作者布朗,本书讲述了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何找到论证的不足,如何结合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扩宽思维方式,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1年看完的第一本书,本书涵盖的内容从人类的起源到人类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从认知革命到科技革命。书中对生活中一些很常见的现象进行了阐述,有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值得一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小岛经济学
第九章 政府的职能开始转变了
故事
政府制作官鱼
政治家从来不会浪费一次危机
第十章 不断缩水的鱼就像货币一样
渔业部的员工不会出于个人利益去冒险获取利润,效率低下
物价上涨
政府说通鱼膨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十一章 中岛帝国:远方的生命线
中岛帝国用真鱼换鱼邦储备券
一方面,国外需求推动了当地经济
另一方面,中岛帝国存入银行的鱼也使可用的贷款大幅增加
第十二章 服务业是如何崛起的
一个小岛负责生产,一个小岛负责消费
第十三章 “鱼本位”的破灭
全球经济建立在一种不可兑现的货币(“信用货币”)的基础上
第十四章 棚屋价格是如何涨上去的
政府创立了两个半官方机构——棚利美和棚地美——为棚屋贷款做担保,同时也收购银行不愿意持有的贷款
政治家想要用虚假的繁荣维持选民高涨的自信心
企业想让消费者花钱购买他们负担不起的产品和服务
有线新闻网想通过描绘太平盛世赢得高收视率
银行、按揭贷款发放机构以及房地产经纪人想继续赚取费用和利息
第十五章 快了!快了!棚屋市场要崩溃了
经济刺激援助计划
政府获得收入的方式
税收
贷款
自己印刷的货币
第十六章 情形怎么变得如此糟糕
寻找新的能源方式
第十七章 缓兵之计
量化宽松政策
第十八章 占领华孚街
第十九章 无鱼不起浪
中岛帝国自己生产自己消费
第八章 一个共和国就这样诞生了
防御偷鱼贼和邻岛的欺凌
第七章 基础设施与贸易
小岛开始建设自来水系统和与邻岛的贸易
只有在收益大于支出时,这种投资才有效果
政府对于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垄断几乎必然会造成效率低下和贪污腐败
提供就业岗位并非经济的目的,经济的目的是不断提高生产力
第六章 为什么会有储蓄
D建造了一个很大的储藏室来存鱼
利率机制的三因素
银行实现资产回报最大化的愿望
银行对高风险投资损失的担忧
个人消费的时间偏好
第五章 在鱼被指定为货币之后
更多的移民来到这座小岛
服务业的诞生
一部分人不用生产物质资料也能生存
就业
劳动的价值通长取决于劳动者所使用的资本
劳动者的三种选择
省吃俭用,自制渔网
贷款购买渔网
为有渔网的人工作
一名员工的具体价值体现
需求
雇主是否需要这名员工所掌握的技能
供应
有多少人具备这些技能
生产力
这名员工对那些任务的完成程度如何
对利润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产品创新、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这种推动力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
丰厚的利润正说明一个企业很擅长满足客户的需要
第四章 经济到底是如何发展的
A、B、C一起用储蓄建成了捕鱼器,可以腾出时间做其他事情了
储蓄创造了资本,而资本使生产扩大成为可能
第三章 信用卡的多种用途
社会储蓄的贷款形式
商业贷款
消费贷款
消费贷款如果不能提高产能的话,这笔贷款无论是对贷款人还是借款人来说都是一种负担
应急贷款
第二章 把财富分享给别人
A借给B和C一条鱼,到期还两条鱼
储蓄的处理方式
存起来
消费掉
借出去
投资
需求只是刺激经济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给百姓更多的钱花只会使人们花更多的钱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慈善之举无法像商业贷款一样推动经济发展
私人资本主义可以促使那些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动机的人帮助他人提高生活水平,这是最有意义的
富人致富(至少开始时)是他们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
被压迫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人偷走时,就会缩减自己的劳动量
奴隶制、农奴制、佃农制
第一章 一个好点子出炉了
A受着挨饿的风险制造渔网,代替徒手捕鱼
资本
指一种设备,这种设备的建设和使用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其意义在于利用设备建设和制造其他需要的东西
经济
最简单的定义:努力使有限的资源(每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关键
工具
创新
经济增长的原因
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
作者:彼得·希夫 | 安德鲁·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