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本思维导图的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医学“5 3”用教材《生理学》第三版(不过作者觉得临床五年制也可使用,差别不大)。第四章: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本思维导图适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考前复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P)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不同组织的静息电位不同,大都在-10~-100mV之间。例如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90mV,神经细胞越-70mV,平滑肌细胞约-55mV,红细胞约-10mV。
分级状态
极化
细胞静息时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分级状态
超级极化
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
去极化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实际上仅存于细胞膜内外表面之间。
形成这种状态的基本原因是带电离子的跨细胞膜转运。
原因
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即存在浓度差。
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膜在安静条件下对K离子的通透性最大,对Na离子和Cl离子少量通透,对大分子的有机负离子(多是蛋白质离子)不通透。
所以只有K离子移出膜外,随着K离子移出,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
K离子的这种外向扩散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这是因为移到膜外的K离子所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对K离子的继续外移起到阻碍作用,而且K离子移出的越多,这种阻碍就会越大。
当浓度差(促使K离子外流的动力)与电位差(阻止K离子外流的阻力)相抗衡时,K离子跨膜净移动停止。
影响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
细胞膜在静息状态时对K离子的通透性,通透性越大静息电位越大。
细胞膜内外K离子的浓度差,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越大。(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主要是K离子)
细胞代谢障碍会导致静息电位逐渐减小,甚至消失。(影响细胞向钠泵提供能量,钠泵不能顺利将细胞内的Na离子泵出,将细胞外的K离子泵回,致使细胞内外K离子的浓度差逐渐减小。)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P)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局部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时膜电位的一个连续变化过程,它一旦在细胞膜某一位置产生,就会迅速向四周扩布。动作电位时使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的标志。但是由刺激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随后,膜电位又迅速复极化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复极相)。
超射
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位线以上的部分
锋电位
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冲变化。
后点位
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电位出现低幅,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点位。
负后点位
指膜电位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前维持一段时间的去极化,约持续5~30秒;
正后点位
紧随其后的一段超过静息电位水平的超级化状态,最后才恢复到受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去极相(即上升支)
主要由细胞外Na离子快速内流而产生
Na离子的动力
膜内,外Na离子的浓度差及静息电位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
Na离子的条件
细胞膜对Na离子通透性的突然增大
去极相的最高水平,即动作电位的幅度相当于静息电位绝对值与Na离子平衡电位绝对值之和。
复极相(即下降支)
主要是由细胞内K离子外流而产生。
K离子外流的动力
膜内,外K离子的浓度差以及反极化状态下的电位差
K离子外流的条件
细胞膜对K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K离子的外流使膜电位由反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电位的水平
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
复极后膜电位已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细胞膜对Na离子,K离子的通透性也恢复,但是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尚未恢复。
此时细胞内Na离子浓度稍增加,细胞外K离子浓度也增加。
膜内Na离子增多,膜外K离子增多的状态激活了细胞膜上的钠泵,使之加速运转,将细胞内多余的Na离子运至细胞外,将多余的K离子摄回细胞内,使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与阈电位
阈电位
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只有当膜内负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引起细胞膜中大量Na离子通道开放,才能引发一次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必备条件。
一般来说,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差值有关,即差值越大,细胞的兴奋性越低
阈值(阈强度):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说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越低;反之,说明该组织兴奋性越高。
动作电位的特点
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加强而增大。即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要产生就是最大幅度。
不衰减性传播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就会立即向整个细胞膜传导,而它的幅度不会因为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可迅速扩布到整个细胞膜,直到整个细胞都经历相同的电位变化。在此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幅度始终保持不变。
脉冲式发放
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能重合在一起,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的间隔而形成脉冲式图形。
局部电位及其特性
局部电位
电位只局限于在受刺激局部范围内而不能运转。
局部电位由于强度较弱,且很快被外流的K离子所抵消,因而不能真正的发展成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局部电位的基本特征
不具有动作电位“全或无”的特征,其幅度是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只在局部形成向周围逐渐衰减的电紧张扩布,不能像动作电位一样沿细胞进行不衰减的传播;
总和效应,局部电位是可以相互叠加的。(局部电位叠加到一起,有可能达到阈电位而引发一次动作电位,这种现象被称为兴奋的空间总和spatial summation;局部电位的叠加也许发生在受刺激的某一点,即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尚未消失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发生叠加,称为时间总和temporal summation.)
生物电
由于生物电发生在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MP)
一切活细胞无论处于静息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现象,这种电现象称为生物电
表现形式
静息电位
安静时具有
动作电位
受刺激时产生
部分通道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