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诊断学发热
临床医学诊断学发热相关知识点,课本知识及笔记总结快收下!包括概述、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防治的病生基础、发热的原因和机制等知识点。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1-04-15 09:48:14发热
1. 正常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
正常体温:37℃
这正常体温偏差因素
身体部位
腋窝:36.3~37.2℃
舌下:36.6~37.6℃
直肠:36.9~37.9℃
人的体温在昼夜间呈现周期性波动,清晨2点到5点体温最低,午后2点到5点体温最高,波动幅度一般在0.1~1.3℃
临床一般测量腋窝温度
性别
女性高于男性
年龄
新生儿高于儿童
青年人高于老年人
肌肉活动
机体的产热反应和散热反应
产热反应
主要的产热器官
机体安静时
主要由内脏产热,肝脏产热最高
机体运动时
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寒冷环境下
褐色脂肪组织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新生儿中尤为重要
产热形式
一般环境温度下
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基础代谢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骨骼肌舒缩活动
寒冷环境温度下
战栗产热:指骨骼肌曲肌和伸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行性收缩,此时的肌肉收缩活动不做外功,能量全部转化为热量
非战栗产热:代谢性产热,是一种通过提高组织代谢率来增加产热的一种形式
产热活动的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散热反应
散热部位(皮肤)
安静状态下
辐射、对流、传导
大部分
随气、尿、粪便排出
小部分
劳动或运行动时
安静状态下+汗腺分泌汗液,蒸发散热
散热反应的调节
皮肤血流量的改变
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的分类
行为性体温调节
指有意识的地进行的有利于建立体热平衡的行为活动,如改变姿势,增加衣物,人工改善气候条件等
自主性体温调节
是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出汗、战栗和调控代谢水平等生理性调节反应,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是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正常的体温调节
2. 体温升高
生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温度
直肠>37.6℃
口腔>37.3℃
腋窝>37℃
耳温>38℃
高烧:体温>39℃
病理性
定义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发生机制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变,心衰
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类固醇物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
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
白介素(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
直接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病因与分类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10)
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
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甲状腺炎、痛风
血栓及栓塞疾病: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
颅内疾病:脑出血、脑震荡、癫痫持续状态
皮肤病变:广泛性皮炎、慢性心力衰竭致皮肤散热减少
恶性肿瘤
物理及化学伤害:中暑、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 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原发性地热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 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C以 内。
感染愈后低热
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治 愈此系体温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心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 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夏季低热
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岀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0
超高热:41以上
热程
急性发热
急性起病,热程少于2周
见于各种急性感染
长期发热
持续2周以上
接见于伤寒、结核、结缔组织疾病、淋巴瘤
不明原因发热:长期发热、38.5℃以上,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原因者
热型及临床意义
稽留热
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的高水平,数天或数周,24h内波动不超过1C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的高热期
驰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大,24h波动超过2C,但都在正常以上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
体温骤升至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1~数天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状热
缓升至39以上,又缓降至正常,又缓升至39以上,反复多次
布氏杆菌
回归热
急剧至39以上,持续数天又骤降至正常
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
不规则热
无一定规律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表现
体温上升期:皮肤苍白、寒战,产热大于散热
骤升型:几小时39~40℃以上,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感、急性肾盂肾炎(伴有寒战)
缓升型:逐渐上升数日达高峰,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不寒战)
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发红,产散热相对平衡
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汗出、皮肤潮湿
骤降型:数小时内恢复至正常,疟疾、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输液反应
渐降型:数天内,伤寒、风湿热
伴随症状
问诊要点
临床表现
起病缓急
原因/诱因
持续时间
发热程度与热型
伴随症状
对病人的的影响
有无食欲低下、恶心、呕吐
有无体重下降
小儿高热有无惊厥
有无盗汗,脱水
有无与发热相关的疾病史或诱发因
既往史:有无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疟疾
有无药物过敏史
有无传染病人接触史
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有无用药、药物种类、剂量、疗效
有无降温措施、所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选择性检查
入侵性检查
防治
治疗原发病
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必须时解热的病例
高热(>40℃)
心脏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
恶性肿瘤持续发热
解热措施
药物解热
化学药物:水杨酸盐类
类固醇解热药:糖皮质激素
清热解毒中药草
药物
用药提示
要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年人减量
多数餐后服用(肠溶制剂除外)
干肝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有出血症倾向、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者慎用或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或禁用
不易长期服用,一般不超过3天
不可以两种解热镇痛药同时使用
用药期间禁酒
药物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
退热首选
特点
解热作用强
镇痛作用较弱
作用缓和持久
胃肠刺激小
正常剂量安全有效
大剂量损害肝脏
适宜人群
老年人
儿童
成年人
代表药物
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
散利痛(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
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
阿司匹林
特点
吸收迅速
解热镇痛作用较强
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适宜人群
老年人
儿童
婴幼儿
代表人物
巴米尔(阿司匹林泡腾片)
仁和(阿司匹林肠溶片)
拜阿司匹灵(阿司匹林肠溶片)
临床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
布洛芬
特点
解热
镇痛较强(是阿司匹林的16-32倍)
抗炎(较弱)
胃肠刺激性较低
适宜人群
老年人
儿童
婴儿
代表药物
美林(布洛芬混悬液)
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
贝诺酯
特点
对乙酰氨基酚与阿司匹林酯化物
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
镇痛、抗炎、解热
适宜人群
成年人
老年人
代表人物
康司达(贝诺酯片)
太极(贝诺酯片)
安乃近
特点
主要用于急性高热事时的紧急退热
代表药物
安乃近滴鼻液
物理降温
局部
冰袋降温法
全身
酒精擦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