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4太阳变证-2虚证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编辑于2021-04-20 20:37:482.1心阳虚证
1. 桂枝甘草汤证
1. 原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1. 叉手自冒心
即双手交叉按护于心前区
2. 心下悸
指心悸
2. 提要
汗出过多致心阳损伤
3. 证候
心悸,欲得按
4. 病因
发汗过多,导致心阳耗伤。多与素体心阳虚弱有关
5. 病机
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6. 治法
温补心阳
7. 组成
桂枝四两、炙草二两
8. 方义
①桂枝辛温+甘草甘温:合用辛甘化阳,以温补心阳,养心定悸
本方为补益心阳的主方,药味虽简,但桂枝用量大至四两, 且一次顿服,故柯韵伯称本方为补心阳之“峻剂”
9. 主症和病机
1. 叉手…欲得按
汗出过多,心阳暴虚→心脏失养,动力不足→心悸不安
故以双手交叉按护于心胸部位,试图缓解悸动, 这正是因心悸而出现的被动体位
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1. 原文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1. 火逆
逆指误治;即误用火疗
2. 烧针
即火针,又称“温针”
2. 提要
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3. 证候
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4. 病因
误用火疗,又误用攻下→致使心阳受损
5. 病机
心阳虚损,神失所养
6. 治法
补益心阳,潜镇安神
7. 组成
桂枝一两、炙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
8. 方义
①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复心阳 ②龙骨+牡蛎:涩可固脱,重可潜镇 合用:重镇潜阳,敛浮越之心神;安神定志,除受惊之惶恐
Tip
本方桂枝仅用一两,分三次服;甘草倍于桂枝: 本证仅是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心神浮越而致烦躁, 故药宜甘缓,而不宜过于辛散
9. 主症和病机
1. 烦躁
心阳虚损,神失所养→心神浮越
故有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精神恍惚、惶恐不安的表现
2. Tip
古代所有火针,一般针体较粗,故本条烦躁: 除汗出心阳被伤、心神失养的因素外,也有火针惊心的因素。 所以治疗用温补心阳、潜镇安神的方法
10. Tip
一般认为烦躁多属热证,而本条提出心阳虚损而见烦躁,故有重义
3.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1. 原文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桂枝去芍药加 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
1. 以火迫劫之
用火疗强迫发汗
2. 亡阳
心阳耗散亡失
3. 惊狂
精神惊恐不安、狂躁不安
2. 提要
心阳虚惊狂的证治
3. 证候
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4. 病因
表证误用火疗强迫发汗→遂致汗出过多,心阳被伤
5. 病机
心阳亏虚,心神失养,复被痰扰
6. 治法
补益心阳,镇惊潜阳,祛痰安神
7. 组成
桂枝三两、炙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牡蛎五两、蜀漆三两、龙骨四两
8. 方义
①桂枝+甘草:温阳心阳,救亡失之心阳 ②姜枣:调营卫,益中焦,以充化源;同时助桂草温阳心阳 ③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④蜀漆:即常山幼苗,味辛苦而性寒;合牡蛎涤痰化浊,安神止狂 ⑤去芍药:避其阴寒之性,以利心阳迅速回复
合用温复心阳、镇惊安神、化痰开窍、止狂救逆
9. 主症和病机
1. 惊狂
汗为心之液,心液丢失过多则心阳亦受损伤;阳气不足,浊阴必乘
心阳不足→心神失养+痰浊上乘→心神被扰;加之火疗惊心
10. Tip
本方因火逆为名,故名“救逆汤”
4. 桂枝加桂汤证
1. 原文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 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1. 奔豚
病证名。豚,小猪
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
2. 提要
火针汗后心阳虚损,下焦寒气上冲而发奔豚 的证治
3. 证候
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胸闷气促、心悸不安、冷汗自出
4. 病因
误用烧针发汗,导致两个变证:①奔豚②针处被邪毒感染
5. 病机
心阳虚损,下焦寒气乘虚上冲
6. 治法
温阳心阳,平冲降逆
7. 组成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草二两、大枣二十枚
8. 方义
①重桂枝,合甘草:辛甘化阳;温补心阳,壮君火,以镇下焦寒气 ②佐姜枣之辛甘:增强桂枝温阳功效 ③桂枝:平冲降逆,即方后所注“泄奔豚气”
④芍药酸寒:仲景治疗心阳虚诸证大多不用芍药, 此方用之,旨在缓冲气之急,且监制桂枝辛散之性
9. 主症和病机
1.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
针孔处被邪毒侵袭,局部气血壅滞,进而化热化火,出现红肿热痛
即局部发生了感染
本条灸其核上各一壮,仅仅达到一个热敷的效果; 即温通开结,活血散邪
2. 必发奔豚,气从上腹冲心
火针误汗后,心阳虚损→下焦寒气乘机上冲,发为奔豚
以较粗的火针刺人→心神被扰,产生恐惧心理
“病有奔豚者,从惊发得之”
10. Tip:奔豚
①奔豚发作时,病人自觉有一股气由少腹上冲心胸, 同时伴有胸闷气促,心悸不安、冷汗自出等症 ②冲至咽部,则窒息恐怖欲死 ③有的病人气可冲至头部而见眩晕,或跌扑、昏厥等
当逆气复还于下焦时,诸症消失,一起如常人
5. 总结
1. 以上四方证均为心阳虚证,但在具体病机上各有不同
2. 桂枝甘草汤
a. 以心下悸,欲得按为主症
b. 属心阳暴虚,动力不足,心脏失养之急证;是心主血脉功能的失调
c. 故用大剂桂枝甘草汤顿服,以急补心阳
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a. 以心神不宁的烦躁为主症
b. 是心阳虚,心神失养,心神浮越;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
c. 故用此方 辅助心阳,潜镇安神
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a. 以惊狂、卧起不安为主症
b. 不唯心阳虚损、心神失养,而且兼痰浊扰神;心主神志功能的失常
c. 用救逆汤补益心阳,镇惊潜阳,祛痰安神
5. 桂枝加桂汤
a. 以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之奔豚为主症
b. 是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所致
c. 故用桂枝加桂汤温阳心阳,平冲降逆
2.2阳虚兼水气证
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1. 原文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2. 提要
心阳虚下焦水气欲动而欲作奔豚的证治
3. 证候
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4. 病因
发汗导致心阳受损,下焦水气欲乘虚上冲
5. 病机
心阳虚损,下焦水气欲乘虚上冲
6. 治法
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用苓桂枣甘汤
7. 组成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炙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8. 方义
①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阳君火,心火旺则能镇摄下焦寒水 桂枝:降逆平冲,既可防奔豚于未发,又可降冲气之已发 ②茯苓:强心利水; 合桂枝:畅达三焦,通阳利水,遏制奔豚之将作 ③大枣:补脾益气,培土制水
共奏补益心阳,利尿伐水,平冲降逆之功,将奔豚遏制于发作之前
9. 主症和病机
1. 脐下悸,欲作奔豚
心阳不足,不能镇慑下焦水气; 下焦水气有乘虚上冲之势,但欲冲未冲,故仅见脐下悸
若下焦寒水之气失于制约,逆而上冲,可表现为气上冲心胸, 甚则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奔豚证。
此奔豚病机为心阳虚,水气上冲,多可兼见小便不利
10. Tip
只要在奔豚发作前,有脐下悸动不宁感的,可用苓桂枣甘汤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1. 起则头眩
病人由卧位坐起或起立时感到头目眩晕
病人头晕目眩而不敢起动,起动则头晕目眩加重
2. 动经
动,伤害;即损伤经脉之气
2. 提要
心脾阳虚,水气上逆的证治
3. 证候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4. 病因
伤寒吐下后→心脾阳虚,无力温运水饮→导致水邪上逆
5. 病机
心脾阳虚,水气上逆
6. 治法
温补心脾,化饮降逆
7. 组成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草各二两
8. 方义
①茯苓:淡渗利水 ②桂枝:温阳降冲;合茯苓温阳化气,淡渗利水 ③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白术+炙草:健脾益气
温能化气,甘能补脾,燥能胜湿,淡能利水; 合奏,温阳健脾,利水化饮
9. 症状和病机
1. 心下逆满
心脾阳虚,运化失司,水饮内生 水饮逆于心下,阻碍气机
2. 气上冲胸
水饮上冲心胸,患者当感觉胸闷、气短、心悸
3. 起则头眩
水饮阻遏中焦清阳,不能上养头目 当患者坐起或起立时,清阳不能随体位而上升
水邪上蒙清窍
4. 脉沉紧
沉主病在里,又主水病;紧主寒→提示体内有水寒之气
主症
5.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此证若误汗→损伤经脉之气→阳气更虚,筋脉失温
水邪浸渍筋脉,筋脉不能主持准确有力的运动
误治变证
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1. 原文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2. 提要
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的证治
3. 证候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小便不利
4. 病因
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之气
5. 病机
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之气
6. 治法
健脾化饮
7. 组成
芍药三两、炙草二两、生姜+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8. 方义
①苓术:健脾利水;既使水饮从小便而出,亦能使水饮不在形成 ②桂枝+芍药:通阳化气而祛水邪,柔肝助疏泄而利小便 ③姜草枣:和中健脾;助苓术除水饮 ④药后水饮从小便而出,故方后有“小便利则愈”
去桂枝:恐桂枝之辛散,进一步引水饮外散于太阳经脉 留芍药:取芍药酸寒而利小便,使水饮下行;
桂芍皆可在治疗水饮时应用,但作用特点不同: 桂枝侧重于通阳化气而祛水邪,芍药侧重于柔肝助疏泄而利小便; 桂枝通阳,芍药和阴;此证水气已外散于太阳经脉,故不再用桂枝之外达;水饮内结于心下,故留芍药之走内利水
9. 主症和病机
1.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颇似太阳中风,但服桂枝汤后,其证仍在,故非太阳中风
2. 心下微满痛
颇似里实,但下后其证仍在,故非里实
3. 小便不利
故知水液代谢障碍,内有水结
4. 推知本证属脾气虚,运化失司,水饮内停,水邪进而阻遏太阳经气
5. 头项强痛
太阳经气不利
6. 翕翕发热、无汗
营卫郁遏
7. 心下微满痛
水邪凝结于心下
4. 真武汤
1. 原文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 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1. 身瞤动
全身肌肉不自主的跳动
2. 振振欲僻地
振振,动动也;擗,扑也 即肢体颤动,站立不稳,像是要倒扑于地的样子
2. 提要
阳虚水泛的证治
3. 证候
发热、心下悸,头目眩晕,筋肉跳动,震颤欲扑 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4. 病因
太阳病发汗太过→少阴阳虚,不能制水化水→水邪泛滥
5. 病机
阳虚水泛
6. 治法
温阳利水
7. 组成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
8. 方义
①附子辛热:壮肾阳,补命火,使水有所主 ②白术苦温: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 术附同用,温煦经脉以除寒湿 ③生姜:宣散水邪并可利水 ④茯苓:淡渗利水,佐白术健脾 ⑤芍药:活血脉,利小便; 敛阴和营,制姜附刚燥之性,温经散寒不伤阴
9. 主症和病机
1. 发热
或为少阴阳虚,虚阳外浮;或为太阳表邪不解
2. 心下悸
少阴阳虚,不能制水,水气凌心
3. 头目眩晕
水邪上冒清阳
4. 筋肉跳动,震颤欲扑
水邪外浸筋脉肌肉+阳虚筋脉失养
5. 鉴别
1. 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水液为阴性物质,水液的正常代谢, 要依赖下焦肾阳的温煦和气化,中焦脾阳的制约和运化, 上焦心阳的温煦和镇摄,此三脏任何一脏的阳气不足,都可能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而出现水气病
2. 苓桂枣甘汤:心阳虚,水气欲乘虚上冲证
3. 苓桂术甘汤:心脾阳虚,水气上逆证
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脾虚水停,阻遏太阳经腑证
5. 真武汤:肾阳虚衰,水邪上泛证
6. Tip
1. 苓桂二剂
苓桂枣甘汤
①病机:心阳不足,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
②症状:以下焦为主-脐下悸动,欲作奔豚
③功效:温阳化气,利水消饮
④治法:侧重于之力下焦-重用茯苓利尿,用大枣培土
苓桂枣甘用枣而不用术,因为白术有加重下焦冲气的可能 仲景遇“脐下悸”者不用白术
白术
两种解释存疑
①补气,易壅滞气机,导致腹满
②有升提阳气的作用,易引发奔豚
苓桂术甘汤
①病机:心脾阳虚,饮邪上逆
②症状:以中焦为主-心下逆满,气从心下上冲心胸
③功效:温阳化气,利水消饮
④治法:侧重于治理中焦-用白术健脾
两方皆可治疗 阳虚水邪上冲的奔豚证。凡阳虚水邪上冲的奔豚证,在发作前有脐下悸动表现得,用苓桂枣甘汤;发作前没有脐下悸动表现的,用苓桂术甘汤。应当注意的是,桂枝加桂汤治疗的是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在病机上和此二方是不用的
2. 苓桂术甘、苓芍术甘
苓桂术甘汤旨在通阳而治心下痞满,气上冲胸,胸满心悸 苓芍术甘汤旨在和阴利水而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桂枝辛散以通阳,芍药酸收以和阴;本方即虚拟的苓芍术甘汤加 姜枣而成,而之后的真武汤即苓芍术甘汤去甘草加附子生姜而成; 可见,苓术须得芍药相配才能更好地发挥去水气、利小便的作用
3. 真武、苓桂术甘
真武与苓桂术甘皆属阳虚有水,二者又有区别
①真武汤
病位在下焦,在于肾,伴有少阴肾阳虚衰,病势较重
②苓桂术甘汤
病位在中上焦,在于心脾,脾虚不运, 心阳不足,水饮停聚,病势较轻;
苓桂术甘汤若误汗进一步损伤阳气,则可能发展成为真武汤证; 苓桂术甘汤原文所说“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即是此意
2.3脾虚证
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1. 原文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2. 提要
脾虚气滞腹胀的证治
3. 证候
腹胀满,午后尤甚,不喜温按
4. 病因
发汗损伤脾气
5. 病机
脾虚失运,痰湿阻滞,气机不利
虚实夹杂
6. 治法
健脾除湿,宽中消满
7. 组成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炙草二两、人参一两
8. 方义
①厚朴苦温:行气燥湿、宽中消满 ②生姜+半夏辛温:行气散结,化痰导滞 ③人参+甘草:甘温:补脾气而助运化 相合补而不壅,消而不损,为消补兼施之剂
本证腹胀满,是以有形痰湿组结,气机壅滞为主, 因此燥湿化痰行气消满之药量大,补脾益气之药量小; 可称“补三消七”之法
9. 主症和病机
1. 腹胀满
素体脾虚,发汗太过→脾气更虚,运化无力→痰湿内生,阻滞气机
10. Tip
腹胀满表现为上午轻,下午重,傍晚尤重, 但胀满发作的时候不喜温按
病机以脾气虚弱为本,痰湿阻滞、气机不利为标;属虚实夹杂
治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类健脾除湿、宽中消满
2. 小建中汤
1. 原文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2. 提要
里虚伤寒的证治
3. 证候
心中悸而烦,腹痛喜温喜按
4. 病因
平素气血不足,复受外感→正气抗邪于表,里气更加不支
5. 病机
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受外感
6. 治法
建中补脾,调养气血
虚人伤寒建其中
7. 组成
桂枝三两、炙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8. 方义
①芍草:酸甘化阴,补益阴血 ②桂草:辛甘化阳,温阳心阳 ③姜枣:调中健脾 ④饴糖:甘温益气建中,温养脾胃
桂枝汤辛甘发散,重在解肌祛邪; 小建中汤温中健脾、补益气血,重在扶助正气
伤寒初起,外有寒热,而以甘温补益治之; 后世有人认为这是开甘温除热法的先河,是扶正以祛邪的范例
9. 主症和病机
1. 心下悸而烦
素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感外邪→正气抗邪于表,里气更加虚衰
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则悸;神失所养,心神不安则烦
2. 待正气充盛,烦悸自止,外邪往往也可自退; 若表不解,可酌用桂枝汤解表
10. Tip
应当注意的是,若没有饴糖,用蜂蜜或蔗糖代替, 都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有个别人还出现不良反应
3. 桂枝人参汤
1.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1. 协热而利
协,伴随;即下利并伴有表证的发热
2. 提要
下后脾气虚寒而表证未解的证治
3. 证候
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兼头痛、恶寒发热
4. 病因
太阳病屡用攻下,表邪未除而脾气被伤
5. 病机
脾气虚寒,表证未解
6. 治法
温中解表
7. 组成
桂枝四两、炙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8. 方义
本方为理中汤加桂枝而成(人参汤+桂枝)
①人参汤:温中散寒止利 ②桂枝:解散表寒;助人参汤温中焦之阳
此证以里虚寒为主,故理中汤四药先煮; 桂枝为解表而设,故后下,以充分发挥其辛散之力
9. 主症和病机
1. 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脾阳损伤,虚寒内生→运化失职,升降失常
清阳不升,故下利不止;浊阴不降,故心下痞硬
2. 表里不解
外有表证之发热、恶寒、头痛,里有虚寒下利而不缓解
4. 协热下利鉴别
葛根芩连汤
病因
太阳病的桂枝汤证,医生误用下法→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
病机
热利兼表
治法
清热止利,两解表里
方用葛根芩连汤
桂枝人参汤
病因
太阳病屡用攻下,表邪未除而脾气被伤
病机
脾气虚寒,表证未解
治法
温中解表
方用桂枝人参汤
二者皆属 表证发热兼里证下利,皆为表里同病, 皆可称“协热下利”。 葛根芩连汤属表里俱热的协热利,宜辛凉解表,清热止利; 桂枝人参汤属表里俱寒的协热利,宜辛温解表,温中止利
2.4肾阳虚证
1. 干姜附子汤
1. 原文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1. 眠
通瞑,闭目
2. 提要
肾阳虚而躁烦的证治
3. 证候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不呕不渴无表证
4. 病因
先下后汗,治疗失序,肾阳暴伤
5. 病机
阳虚躁烦
6. 治法
急救回阳
7. 组成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顿服
8. 方义
①干姜+附子大辛大热:顿服意在急救肾阳于暴衰
不用甘草:避其甘缓,影响急救效果;药后阳气稍复,当用四逆汤(加草)等巩固疗效。继用姜附纯辛温之剂,恐药力猛烈而短暂,难以使疗效持续,这也是本方只服一次的原因
9. 主症和病机
1.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肾阳大伤,少阴阳虚阴盛的表现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正邪交争,正不胜邪→肢体躁动不宁 至夜阴气大盛,已虚之阳失助→无力抗争阴寒→不争则静
因此这里所说的“烦躁”,应指“躁烦”,肢体躁动不宁; 此处的安静是阳气不养神,精神疲惫之静,非恬然入睡之安静
昼为阳,夜为阴:人体阳气在昼间得天阳相助,尚能与阴寒相争, 故昼日躁动不宁而不得闭目养息;至夜阴气大盛,已虚之阳失助,无力抗争阴寒,不争则静,故夜而安静
2. 脉沉微
沉主里,微主阳衰;提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3. 身无大热
提示未发展到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的地步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可见身热
4. 不呕、不渴、无表证
排除三阳证;不呕非少阳,不渴非阳明,无表证非太阳
10. Tip:甘草入剂作用
①使全方作用和缓
②使全方药效持续时间延长
③使全方药物生效时间后延
④不过多消耗人体正气,护正气
因此如果证情较急,为了急救,就不要用甘缓的药物, 但急救之后的恢复,就应当配用甘缓的药物,以巩固疗效
2. 茯苓四逆汤
1. 原文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2. 提要
汗下后阴阳俱虚烦躁的证治
3. 证候
烦躁、畏寒蜷卧、下利清谷、手足逆冷、脉微细、口干渴
4. 病因
汗下太过,导致阴阳两伤
5. 病机
汗下太过,少阴阴阳两伤
6. 治法
回阳益阴
7. 组成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草二两
8. 方义
本方由四逆汤加茯苓、人参而成
①四逆汤:回阳救逆 ②人参:安精神、定魂魄、益气生津 ③姜附+参同用:回阳之中有益阴之功,益阴之中有救阳之效 ④茯苓:宁心安神而除烦燥
9. 主症和病机
1. 烦躁
是阴阳两伤,水火失济,心神不安的表现
阴虚神无所依,阳虚神气失养
2. 此条未将阴阳两虚,心肾损伤的证候完整表述出来,据四逆汤推知,本证当还有畏寒蜷卧、下利清谷、手足逆冷、脉微细、口干渴
2.5阴阳两虚证
1.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1. 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①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③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1. 脚挛急
脚,小腿;即小腿肌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疼痛
2. 厥
厥逆,指手足逆冷
2. 提要
伤寒夹虚误汗所致的变证及相应的救治方法
3. 证候
a.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①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 ②肢厥,咽中干,烦躁,吐逆
b. 调胃承气汤
胃气不和,谵语、心烦、心中懊憹(无腹满痛、日晡潮热等症)
c. 四逆汤
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4. 病因
阴阳两虚表未解,误用桂枝汤发汗→导致变证丛生
5. 病机
①阴阳两虚表未解→桂枝汤误汗阴阳更虚
②胃气不和
③少阴阳虚
6. 治法
①先温中复阳,后酸甘复阴
②胃气不和者泻热和胃
少与承气汤
③少阴阳虚者回阳救逆
7. 组成
a. 甘草干姜汤
炙草四两、干姜二两
b. 芍药甘草汤
白芍+炙草各四两
c.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炙草二两、芒硝半升
d. 四逆汤
炙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8. 方义
a. 甘草干姜汤
①甘草甘温:益气和中②干姜辛热:温中复阳 二药辛甘化阳,使中焦阳气回复
可看成是半个理中汤,甘草倍于生姜,以使 干姜不过于温燥,以免损伤不足之阴液
本方主以回复中焦脾阳,适应证虽有手足厥冷,但非少阴阳虚, 而是中阳不达四末;故只用干姜回阳,不用附子救逆
b. 芍药甘草汤
①芍药酸寒:益阴养血②甘草甘温:缓急补虚 二药酸甘化阴,滋阴养血,缓解拘挛
此方专治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的筋脉拘挛之证
9. 主症和病机
1. 脉浮、自汗出、微恶寒
为病在表,属太阳表虚证
2. 小便数
阳虚不能固摄津液
3. 心烦、脚挛急
阴液不足→心神失养,筋脉失濡
4. 此三证表明本证是 太阳表证兼阴阳两虚,治之应扶正祛邪, 温阳益阴而解表;若不顾护体内阴阳之气的不足,误用桂枝汤 发汗解表,则会导致阴阳更伤,致使变证丛生
5. 手足厥逆
阳气更虚,中阳不能温养四肢
6. 吐逆
阳虚寒盛,阴寒犯胃,胃气上逆
7. 咽中干
阴液更虚,咽喉失润
8. 烦躁
阴阳两虚,心神失养失濡;
阳虚则燥,阴虚则烦可参(临床见晓)
9. 由于阳虚为主,故先投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待阳回厥愈足温之后,再投芍药甘草汤以滋其阴
10. 服温阳药后,可能阳复太过,邪从燥化,转入阳明胃腑
11. 胃气不和、谵语
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胃中燥热内盛,燥热循经上扰心神
与小剂量调胃承气汤,以泻热和胃,不可太过
12. 若再汗,亦用火针强迫发汗,可致阳虚更重
13. 四肢逆冷、恶寒蜷卧、躁烦不安、脉微细
少阴病表现,当与四逆汤回阳救逆
2. 芍药甘草附子汤
1. 原文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2. 提要
汗后阴阳两虚的证治
3. 证候
恶寒、脚挛急,脉微细
4. 病因
发汗后阴阳两伤
5. 病机
阴阳两伤,肌肤失温,筋脉失濡
6. 治法
扶阳益阴
7. 组成
芍药+炙草各三两、附子一枚
8. 方义
本方可视为 芍药甘草汤加附子而成
①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养营补血,濡养筋脉,缓解拘急 ②附子辛热:温经复阳,扶助卫气
卫阳充则恶寒自罢,阴血复则脚挛急自除;合奏阴阳双补
9. 主症和病机
1. 恶寒
阳气受损,身体失于温煦
2. 以方测证,本证除阳虚外,还应有阴血不足的病机
3. 脚挛急
阴阳两伤→阳气不能温养,阴血不能濡润→筋脉拘急
4. 脉微细
微主阳虚,细主阴血不足;提示阴阳两虚
3. 炙甘草汤
1.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1. 清酒
清醇的陈米酒
2. 烊消
将胶质药物放入热药液中溶化的过程
2. 提要
阴阳气血两虚,心脏失养的证治
3. 证候
脉结代,心动悸
4. 病因
平素阴阳气血不足,患伤寒后,正气不支,心脏失养
由原书推论,此条可能就是脏腑痹中的心痹, 是痹证邪气内舍于心所导致的
5. 病机
心阴阳气血两虚
6. 治法
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7. 组成
炙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 阿胶二两、麦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煎加清酒七升
8. 方义
①炙草:补益中气,畅经脉,行气血 ②人参+大枣:合甘草补益中焦,以壮气血生化之源 ③生地+阿胶+麦冬+麻子仁:诸养阴药合用,滋心阴,养阴血 ④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正是仲景补心阳的基础方
⑤桂枝+生姜:通阳气,行血脉 ⑥清酒:通血脉,行药滞(诸多养血滋阴之品,易腻膈碍胃)
本方甘寒养阴,辛温助阳,阴阳气血双补; 滋阴养血而不凝滞,通阳行血而不伤阴;阴阳气血复原,阳通脉复
Tip
阴无阳则不生,阳无阴则不长;故在诸多滋阴养血药中, 加桂姜二味阳药,以促使滋阴养血药物的吸收和运化
9. 主症和病机
1. 脉结代
阴阳气血两虚,血脉不充,脉道不续
是脉律不整,有歇止
2. 心动悸
阴阳气血两虚,心失所养
言心悸之严重,其悸动发作时,衣服甚至床铺亦随之而动
10. Tip:清酒加水煮药
太阳病篇:炙甘草汤
厥阴病篇:当归四逆汤、茱萸生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