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6祛湿剂
组成:祛湿药。 治证:水湿病证。1、湿邪特点:重浊粘滞,易困气机,易伤阳气,向下,病程长,难愈。2、与脏腑关系:肺主气,通调水道—调水在肺脾主运化—制水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主水—主水在肾其次与膀胱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有关。3、治水湿大...
编辑于2022-10-11 10:01:21祛湿剂
1. 概述
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 用于治疗水湿病证一类的方剂
属八法中“消”法
2. 适用范围
外湿
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烦痛,面目浮肿
内湿
脘腹胀满,呕恶泄利,水肿淋浊,黄疸、痿痹
3. 配伍规律
①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挟等因素(肺脾肾三焦膀胱) ②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
气行则湿化,气顺则痰消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燥湿和胃/化湿和胃 湿热诸证——清热祛湿 水湿壅盛之水肿、泄泻、淋浊,癃闭——利水渗湿 阳虚不化水+湿从寒化——温化寒湿 湿浊下注之膏淋、带下、白浊——祛湿化浊 外感风寒湿——祛风胜湿
4. 方剂分类
化湿和胃
清热祛湿
利水渗湿
温化寒湿
祛湿化浊
祛风胜湿
5. 应用注意
①T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不宜 ②病后体虚+孕妇水肿 慎用,或配伍健脾扶正之品 ③湿热相合要注意辨清湿热的程度,要清热不留湿,燥湿不助热
化 湿 和 胃 剂
1. 平胃散
治疗湿滞脾胃证的基础方
苍术、厚朴、陈皮、 甘草、生姜、大枣
君——苍术:燥湿健脾 臣——厚朴:行气燥湿 行气散满除胀,疏理脾胃气机 佐——陈皮:理气化湿 合苍术更增燥湿化浊之力 使——甘草:和中调药
煎煮时加入姜枣,进一步调和脾胃,增强运脾和胃化湿的功效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湿阻为主—→虚实夹杂
脘腹胀满,不思引食,常多自利,呕吐恶心,嗳气吞酸,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虚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2. 藿香正气散
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 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炙草
君——藿香:解表散寒,化湿和中,醒脾悦胃 臣——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助藿香化湿止呕 佐——苏叶:醒脾宽中,行气止呕 白芷:燥湿化浊 外散风寒,兼化湿浊 桔梗:宣肺利膈,助解表化湿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佐使——姜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炙甘草:健脾和胃,调和诸药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标本兼顾;标-湿滞,本-脾虚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治疗内伤湿滞为主(实邪-标)
恶寒发热头痛,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舌苔白腻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清 热 祛 湿 剂
1. 三仁汤
杏仁、生薏苡仁、白寇仁、飞滑石、 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
君——杏仁:宣降肺气以开上(宣上) 白蔻仁:芳香醒脾以畅中(畅中) 生苡仁:甘淡渗利以疏下(渗下) 宣畅气机,疏利三焦 臣——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 合苡仁疏利下焦,祛湿兼以清热 佐——半夏:和中化湿 厚朴:散满化湿 助白蔻仁行气畅中化湿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 胸闷不饥,面色淡黄,不渴,苔白
不渴/渴不欲饮、饮不解渴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三禁(汗下润),辛开苦降,三焦分消
①芳化、苦燥、淡渗同用 ②化湿于宣畅气机之中,清热于淡渗利湿之间
①不可汗之,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②不可下之,下之则洞泄 ③不可柔润,润之则锢结不解
2. 茵陈蒿汤
茵陈、栀子、大黄
君——茵陈:清热利湿,醒脾化湿,利胆退黄 臣——栀子:通利三焦,清热降火而利小便 佐——大黄:利胆退黄,通畅腑气,清泄瘀热 决三焦,畅腑气,清湿热,退黄疸
清热利湿退黄
黄疸阳黄
湿热并重
无湿不成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短赤, 腹微满,口渴,苔黄腻,脉沉数
身黄目黄小便黄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 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黄疸专方,重用茵陈,前后分消
利湿与清热并进
3. 二妙散
黄柏、苍术
君——黄柏:主入下焦,清热燥湿(妙在清热) 臣——苍术:①健脾助运祛湿; ②芳香苦燥除湿(妙在燥湿) 合用:①长于清泄下焦湿热 ②制用可减其苦寒或温燥之性 ③防败胃伤津 姜汁调服:①辛散水气 ②防黄柏伤中
清热燥湿
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两足痿软,足膝灼热,红肿疼痛, 湿热带下,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 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4. 连朴饮
芦根、厚朴、黄连、石菖蒲、 制半夏、豆豉、焦山栀
君——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利小便 臣——黄连:清热燥湿 厚朴:行气化湿 气行湿化,湿去热清 佐——菖蒲:芳香化湿 半夏:燥湿和胃 苦辛开泄,燥湿化浊,和中消痞 栀子:泻火除烦 淡豆豉:宣透郁热 宣泄胸膈郁热而除烦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湿热霍乱
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连朴饮内用豆豉,菖蒲半夏芦根栀, 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为病皆可医
非辛开苦降
5. 八正散
木通、滑石、瞿麦、扁蓄、车 前子、栀子、炙甘草、大黄
君——滑石、木通:清热利水 臣——扁蓄+瞿麦+车前子:功专清热利水通淋 佐——栀子仁:畅利三焦,降火利水 制大黄:畅腑气,利二便,泄瘀热 降火泄热,畅利三焦,导三焦瘀热下行而出 佐使——甘草:益气缓寒护中,防止苦寒伤胃 缓急止痛 灯心草:清热利水( 清心)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
主治湿热下注,蕴结膀胱之热淋、血淋,属邪实正不虚者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癃闭不通, 小腹急满,尿色浑赤,口燥舌干,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前后分消,疏凿分消
主以苦寒通利下焦,但三焦并治
肾虚劳淋 不宜;孕妇慎用
利 水 渗 湿 剂
1. 五苓散
水湿痰饮要方;利水化气代表方(水逆证)
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桂枝
君——泽泻:利水渗湿清热 臣——茯苓+猪苓:淡渗利水渗湿 佐——白术:健脾助运化湿 合茯苓健脾制水,输津四布 桂枝:温阳化气利水
桂枝:蓄水证→利水解表 痰饮病→温阳平冲降逆 水湿内盛无表证→化气利水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①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②水湿内停③痰饮
①膀胱气化不利
①小便不利,头痛身热,烦渴欲饮,甚则 水入即吐成“水逆证”,苔白,脉浮 ②水肿,泄泻,小便不利,霍乱 ③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短气而咳
①口渴欲饮→饮不解渴
小便自利:桃核承气汤 小便不利: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多饮暖水,汗出愈
多饮暖水,汗出愈: 扶助胃阳,温行水气助发汗→使表邪随汗而解,水饮内外分消
①主淡渗(利水湿),辅温通(助气化),兼健脾(运湿布津) 为温阳(温脾)利水配伍之药法 ②表里同治重治里,邪正兼顾重祛邪
2. 猪苓汤
猪苓、茯苓、 泽泻、阿胶、滑石
君——猪苓:淡渗利湿 臣——泽泻:清热利湿→以除内停之水热 茯苓:淡渗利湿 佐——滑石:清热利湿 阿胶:滋阴养血润燥 既育已伤之阴,又防渗利伤阴
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水热互结伤阴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心烦不寐,咳嗽, 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利水不伤阴,滋阴不碍湿(敛邪)
主渗利,兼清热养阴
3.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甘草、 白术、生姜、大枣
君——防己:祛风除湿止痛,利水消肿 黄芪:补气健脾补肺,固表行水 祛风除湿不伤正,益气固表不恋邪 臣——白术:补气健脾燥湿 助黄芪补气固表,助防己祛湿利水 佐——姜枣:调脾胃,和营卫 生姜:助防己祛风湿 大枣:助黄芪、白术补脾气 佐使——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
肺脾气虚
汗出恶风,身重,水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温 化 寒 湿 剂
1. 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君——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平饮邪之上逆 臣——桂枝:温阳化气,平沖降逆 佐——白术:健脾燥湿 佐使——炙甘草:①补脾益气 ②合桂枝辛甘化阳 ③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制水 ④防茯苓渗利太过而伤津 ⑤调和诸药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中阳不足之痰饮
阳虚→气机不畅
胸胁支满,短气而咳,心悸目眩,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滑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 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服后小便则利
①温而不热,利而不峻,标本兼顾,治痰饮之和剂 ②主甘淡,辅辛甘温; 利水渗湿与温阳健脾并进,温化痰饮配伍之要法
小便则利:小便增多,饮从小便而去
痰饮加热 不宜
2. 真武汤
附子炮、茯苓、白芍、白术、生姜
君——附子:温肾阳,暖脾土,散寒化水 臣——白术:健脾以助运化 健脾利水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培土制水” 佐——生姜:温中散寒,宣散水气 助炮附子温里散寒,助茯苓消散水气 佐——芍药:①利小便行水气②柔肝缓急止痛 ③敛阴护阴,舒筋④防温燥辛散渗利伤阴
温阳利水
①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②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肾阳虚为主
不能温化
①四肢沉重疼痛,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腹痛下利, 苔白滑不渴,脉沉②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
身目闰动:正虚失养/气机阻滞
主治肾阳不足,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浮肿者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益火补土
①辛热药为主,配苦燥渗利之品,少佐 酸柔收敛之物,泻中有补,标本兼顾 ②主温阳利水,佐酸敛益阴,温阳利水不伤阴
湿热内停之尿少身肿 忌用
3. 实脾散
附子、干姜、厚朴、白术、 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 茯苓、炙草、姜枣
君——附子:温肾暖脾 干姜:温脾散寒 臣——茯苓:利水渗湿 白术:健脾燥湿 佐——木瓜:芳香醒脾,以助利水化湿 酸收敛阴,使温燥渗利不伤阴 厚朴:行气除满 木香:理气化滞 大腹子:行气消胀,利水消肿 草果:温中祛寒,燥湿健脾 佐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药性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脾阳虚为主
不能运化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 大便溏薄,胸腹胀满,舌苔白腻,脉沉弦迟
主治脾肾阳虚水肿,兼胸腹胀满等气滞见证者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脾肾同治
①温阳健脾同用,以温脾阳为主 ②行气利水共行;寓行气于温利之中,令气行湿自化
温肾助阳,健脾运湿,行气利水合法; 重在崇土实脾而制水,故以“实脾”名之
祛 湿 化 浊 剂
1. 萆薢分清饮
川萆薢、益智仁、石菖蒲、乌药
君——萆薢:利湿化浊分清 臣——益智仁:温肾缩尿 佐——菖蒲:化浊除湿, 助萆薢祛湿化浊分清 乌药:温肾暖肝 温暖下元,涩精缩尿
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寒湿下注
肾阳虚
小便频数,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舌白,脉沉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蠲驱
泻中有补,通中寓涩,邪正兼顾,标本同治
温阳化气与分清化浊药相伍, 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
2. 完带汤
治带专方
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 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君——炒白术:益气健脾化湿 山药:补脾益肾涩精 健脾益气、涩精 臣——人参:益气补脾 苍术:燥湿健脾 健脾祛湿,又防补涩留邪 车前子:淡渗利湿 白芍:养血益阴 柔肝理脾,疏肝解郁→使肝木达则脾土自强 佐——柴胡:疏肝升阳 升举清阳 合参术益气升阳而止谷气下流 陈皮:理气健脾 黑芥穗:散风胜湿止带 甘草:调和诸药 合参术补中健脾,合芍化阴缓急而和肝脾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寒湿下注
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如涕, 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缓或濡缓
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 苍术车前黑介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抑木扶土,肝脾同治
疏肝对于脾虚带下的意义:疏肝有助于帮助脾的 运化与升清,使得风木不闭郁于土中,则脾自能升清
祛 风 胜 湿 剂
1.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 炙甘草、川芎、蔓荆子
君——羌活:祛风散寒,除湿,利关节 独活:祛风胜湿,宣痹止痛 二药祛风胜湿,疏利关节,宣痹止痛, 上下并治,统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臣——防风:既祛风解表,又除肌中之湿, 善止风湿一身尽痛 藁本:辛温发散,祛风散寒,善达巅顶而止头痛 二药祛风解表,散寒除湿,助君祛风胜湿而止头身痛 佐——蔓荆子:祛风止痛,清利头目, 在本方专主头面风湿疼痛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二药活血行气,搜风止痛,助君臣祛风胜湿,宣痹止痛, 寓“治风先治血”之义 佐使——甘草:益气缓峻→既扶正祛邪,又防辛燥伤正 调和诸药
祛风,胜湿,止痛
风湿犯表之痹证
风湿在表,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及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2. 独活寄生汤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辛、归、芎、生地、 膝、杜仲、苓、肉桂心、人参、白芍、甘草
君——独活:祛风胜湿,宣痹止痛 臣——细辛+防风+秦艽+桂心: 合独活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宣痹止痛 佐1——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 佐2——当归+川芎+生地++白芍:补血和营 佐3:人参+茯苓: 使:甘草:三者益气健脾 佐3+使:补益气血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膝腰疼痛,麻木不仁,肢体屈伸不利, 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
黄疸
阳黄
湿热并重
茵陈蒿汤
热重于湿
栀子柏皮汤
湿重于热
茵陈五苓散
阴黄
茵陈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