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汉字起源与演变
这是一篇关于历史汉字起源与演变的思维导图,包含汉字的演变、汉字的造字方法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11-17 20:32:07汉字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
古文字阶段
甲骨文—商代
① 词语解释/定性释义(基本定位)
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② 别称/简称/全名
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甲骨文, 又称“契文” 、“ 甲骨卜辞” 、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
③ 作者/即时期/地理位置
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
④ 内容
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为后朝王室用于占卜凶吉+记事的文字
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⑤ 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字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 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古体字 分为篆体,隶书及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等。其中“象形,甲骨文,金文”称之为中华文字史 上的三大古文字 它们都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的每-个古文字就是“-件艺术品, -幅画” ,其历史艺术价值为世界独-无二。
篆书—秦代
分为大篆和小篆金文(钟鼎文)
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
籀文(zhòu wén)
① 词语解释/定性释义(基本定位)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石鼓)
② 别称/简称/全名
③ 作者/即时期/地理位置
大篆: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夏朝伯益所创籀文(金文简化了)
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钟和龟都算上)
④ 内容
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⑤ 地位和影响
石鼓文
1)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
2)因记述秦皇游猎之 事,也称“ 猎碣” 。
3)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 一般称为“大篆” ,石鼓刻于秦前还是秦后,考古界无定论。
4)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国古文同处于籀文阶段,其真迹建于唐出土的十个秦地鼓形石墩。其上写着歌颂秦献公田猎的诗句,这就是石鼓文。
金文—周代
① 词语解释/定性释义(基本定位)
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钟或鼎)上的文字
② 别称/简称/全名
又称“钟鼎文”。
(大篆一种)
③ 作者/即时期/地理位置
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④ 内容
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的文字
金文逐渐简化了甲骨文的字形,整体变得更加规范和统一。开始出现一些象形和指事符号的变形,标志了汉字从图形上的转变。
主要用于铜器铭文和铜镜纹饰。
⑤ 地位和影响
古朴的风格,为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笔法,结字,章法)
金文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小篆
① 词语解释/定性释义(基本定位)
大篆简化而来的汉字书写形式
篆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文字形态,它是由金文演变而来,用于刻制印章和铭文。
② 别称/简称/全名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③ 作者/即时期/地理位置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加以整理简化,在大篆( 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朝) 基础上规定了一种标准字体——小篆
流行到西汉末年----被隶书所取代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下令用秦国的小篆来统一文字
④ 内容
篆书的字形更加规范,线条清晰,结构稳定,非常适合雕刻和印刷。
字形开始呈现出角度和直线的特点,与后来的隶书和楷书有一定的关联。
源于秦,书同文,车同轨,书法开始规范。象形程度减弱,形态方正,多曲线,较繁琐
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
⑤ 地位和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
篆书的发展,标志着汉字书写进入了一种更加统一和规范的阶段。
中国文字到小篆阶段---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
线条化
隶楷阶段
隶书
① 词语解释/定性释义(基本定位)
隶书是汉朝的一种文字形态,主要用于官方文书的书写,是书写速度较快的一种字体。
秦书八体之一(汉隶唐楷)
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② 别称/简称/全名
汉朝通用文字,始于秦末,沿至三国,又称汉隶,佐书,八分……
亦称汉隶
③ 作者/即时期/地理位置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
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④ 内容
特点:蚕头燕尾,庄重宽扁
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
字形的结构稳定,呈现出较强的规范性,方便传抄和阅读。
略微扁偏,长方形状
汉字中一种常见的庄重的字体
隶书的字形简化了篆书的结构,线条更加圆润和流畅。
⑤ 地位和影响
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隶书的发展,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草书
① 词语解释/定性释义(基本定位)
草书是行书的一种变体,书写速度更快,笔划更加简洁和流畅。
是汉字的一种字体
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的是今草
② 别称/简称/全名
称为草隶,后来又称章草
③ 作者/即时期/地理位置
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的快捷变体
代表人物:癫张狂素(张旭+怀素)
④ 内容
字形笔划的连结更加紧密,形成密集的笔画密度,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
草书的字形非常潦草和难以辨认,常常需要依靠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汉末以后形成今草,唐朝还出现了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
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草书常用于书法创作和印章制作,被认为是书法艺术中最富有个性和自由的一种风格。
⑤ 地位和影响
“草圣”——张旭
字伯高,今江苏苏州人
唐代书法家,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饮中八仙”“吴中四士”之一
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楷书
① 词语解释/定性释义(基本定位)
楷书是隶书的一种演化形式,广泛流行于晋唐时期,成为了中国书法的标准字体。
② 别称/简称/全名
汉字中的一种,也叫正楷,正书
③ 作者/即时期/地理位置
唐初楷书大师: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
中唐楷书大师:颜真卿
晚唐楷书大师:柳公权
汉朝末年出现,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今天
④ 内容
形态丰富,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故称楷书,又叫正书、真书
字形的结构和比例严谨,字形之间的平衡和谐。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楷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书体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印刷和出版领域。
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题字
更区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的字形笔划简洁、规范、工整,具有很强的书写和阅读易用性。
⑤ 地位和影响
行书
① 词语解释/定性释义(基本定位)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
是为了弥补楷书
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② 别称/简称/全名
③ 作者/即时期/地理位置
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 内容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书写形式,主要用于日常书写和速书,注重连续和流畅的笔画连结。
行书的字形表现出一定的草率和简化,笔划与笔划之间形成更多的连结。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兼具速度和美感,是书法家常用的书写风格之一。
字形的笔画更加流畅,书写速度更快,但相对于楷书来说稍显难读。
⑤ 地位和影响
笔画化
汉字造字方法——六书
象形( 绘制事物图形)
指事( 多为抽象事物)
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表示一个新意义)
形声(形旁是字的类属或意思,声旁是字的相同或相似发音)
转注(部首相同,同义相注)
假借( 依照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