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热
人卫第九版蓝皮书《诊断学》,常见症状之发热。病理生理学发热相关知识点,课本知识及笔记总结快收下!包括概述、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防治的病生基础、发热的原因和机制等知识点。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1-04-22 09:12:03发热
是指机体在致热原( ogen )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一 般为 36 —37 ℃左右
24 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妇女月经前及娃振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
致热原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原
外源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握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
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③抗原抗体复合物
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烧醇酣( etiocholanolone )
内源性致热原(白细胞致热原)
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 setpoint ),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髓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 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 ,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如白介素(IL-1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和干扰素等
非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如颅脑外伤 出血、炎症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如癫痛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广泛性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病因和分类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血液病
白血病、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结缔组织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内分泌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血栓及栓塞疾病(吸收热)
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肢体坏死等
颅内疾病
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 癫痛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皮肤病变
皮肤广泛病变致皮肤散热减少而发热,见于广泛性皮炎、鱼鳞廯等。慢性心力 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恶性肿瘤
各种恶性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
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物理及化学性伤害
如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低热)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原发性低热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
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 0.5 ℃以内
感染治愈后发热
由于病毒 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己治愈
夏季低热
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
生理性低热
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
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 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骤升型
体温在几小时内达到39~ 40 ℃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孟肾炎 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缓升型
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高热期
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寒战消失,血管舒张,皮肤发红,呼吸深快,出汗增多
体温下降期
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出汗多,皮肤潮湿
骤降
常伴有大汗淋漓
常见于症疾、急性肾孟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渐降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
如伤寒、风湿热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病人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fever type)
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 40 ℃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张弛热(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 39 ℃以上,波动幅度大, 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 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孟肾炎等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到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 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水平 高热期与元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 Hodgkin )淋巴瘤
不规则热
体温曲线元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等
伴随症状
伴寒战
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孟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伴结膜充血
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彦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伴单纯疱疹
口唇单纯痛彦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伴淋巴结肿大
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服性感染、丝虫 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
伴肝脾肿大
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症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伴出血
发热伴皮肤结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彦伤寒、败血症
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 胞病等
伴关节肿痛
见于败血症 、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伴皮疹
见于麻痊、猩红热、风痊、水症、斑痊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伴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
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