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考研:血液
组织学的越野型章节,介绍了各种血细胞极其发育过程。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插入了图片来辅助大家理解,并且需要重点记忆的地方已经用符号和不同颜色的字体给大家标注出来了,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医学科研入门文献检索知识,包含检索语言与检索策略、文摘型数据库检索、 全文型数据库检索等。
神经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专业复试笔试重点,已经提炼重点,并且容易记忆,短时间掌握知识点,无惧考试!
卫生学绪论的重点部分总结,包括卫生学的定义、环境、健康分级、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和三级预防策略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血液
概述
血液(组成)
细胞间质:血浆(55%)
成分
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糖、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
功能
运载血细胞、营养物质、激素和全身代谢产物
参与机体免疫反应、体温调节、体液调节、酸碱平衡与渗透压的维持,具有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血清
血液在体外凝固时,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状态的纤维蛋白,将细胞成分及大分子血浆蛋白包裹起来,形成血凝块,其上层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称血清
细胞成分:血细胞(45%)
红细胞
男:(4.0~5.5)×10^12/ L
女:(3.5~5.0)×10^12/ L
白细胞(4.0~10)×10^9/L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3%)
嗜碱性粒细胞(0-1%)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3-8%)
淋巴细胞(25-30%)
血小板(100~300)×10^9/ L
离心分层
上层:血浆
中间层:白细胞和血小板
下层:红细胞
血液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组织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
血涂片染色方法:Wright 或 Giemsa染色
血象: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形态
SEM: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μm,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无细胞核、细胞器
意义:增大相对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内外气体交换
p
组成(血红蛋白)
含量:男(120-150g/L)、女(110-140g/L)
功能:结合与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一氧化碳中毒:Hb对CO的亲和力更大且结合后不易分离, 煤气中毒时因Hb与大量CO结合,阻碍了其与O2的结合,导致组织缺氧
性质
形态可变性(红细胞膜骨架)
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
溶血
由于红细胞自身异常或红细胞外在环境异常,均可导致红细胞破裂,Hb逸出,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
网织红细胞
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
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的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
LM
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核:杆状或分叶(2~5叶)
核左移:核分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感染
核右移:核分4~5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衰老
细胞质:含许多细小颗粒
嗜天青颗粒:淡紫色
特殊颗粒:淡红色
EM
嗜天青颗粒:20%,大,电子密度较高,为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水解酶类→消化细菌和异物
特殊颗粒:80%,小,电子密度中等,为分泌颗粒,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吞噬素(防御素)等→杀菌
可做活跃的变形运动,具有趋化性和吞噬功能(机体收到某些细菌感染发生炎症时,除白细胞总数增加外,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核:多为2叶,呈“八”字形
细胞质:充满粗大、分布均匀、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颗粒内含有长方形结晶体
变形运动
减弱过敏反应(在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小)
细胞核:S形或不规则
细胞质: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成蓝紫色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
分泌物(同肥大细胞):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内含有白三烯
参与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体积最大
细胞核:肾形、马蹄形,着色浅
细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
嗜天青颗粒:溶酶体
趋化性
吞噬功能,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淋巴细胞
呈球形,其大小不一
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深
细胞质:少,嗜碱性,蔚蓝色,含嗜天青颗粒。
大量游离核糖体、溶酶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
分类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参与细胞免疫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非特异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参与免疫,为主要的免疫细胞
血小板
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
双凸圆盘状
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
分中央颗粒区(含血小板颗粒)和周边透明区
透明区:微管和微丝
颗粒区:特殊颗粒(α颗粒)、致密颗粒(δ颗粒)和少量溶酶体
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
模式图
参与止血和凝血
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淋巴(见淋巴系统)
骨髓和血细胞的发生
血细胞发生
过程
人的血细胞最早是在胚胎卵黄囊壁的血岛生成。
胚胎第6周,从卵黄囊迁入肝的造血干细胞开始造血,并持续至第5个月;
继肝造血之后,脾也出现短暂的造血功能。
从胚胎第4个月至终身,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
类型
红细胞发生
粒细胞发生
形态演变规律
胞体: 大——>小 (巨核细胞例外)
胞核: 大——>小——>无(红细胞)——>分叶(粒细胞)
胞质: 嗜碱性强——>弱(——>嗜酸性)
分裂能力:有——>无
骨髓的结构(红骨髓)
造血组织
网状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造血诱导微环境)
血窦(内皮细胞间隙大,基膜不完整,有利于血细胞进入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