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临床中药学:行气药
根据张廷模,临床中药学第一版整理的关于行气药的知识点,包括药材的使用、功效和注意要点。行气药主要用于治疗“气滞”引起的胸腹疼痛等证候。 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行气药。多辛、苦,性温,气味芳香,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功效,主要用于脾胃气滞、肝气郁滞、肺气壅滞等所致的病症。
临床中药学(张廷模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版。止咳平喘药包括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的药物称为化痰药,能缓和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咯痰不爽以及与痰有关的如瘿瘤瘰疬等证。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治疗症见咳嗽、气喘的多种疾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行气药
陈皮
性能
辛、苦、温
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行气调中
脾胃气滞证
“脾胃气滞之要药,兼湿兼寒者尤宜”
辛苦性温,能行能降,既善行脾胃之气而调中,又能除中焦湿邪而健脾,作用温和
燥湿、化痰
湿痰、寒痰咳嗽
既燥湿化痰,有宣降肺气,治湿痰、寒痰咳嗽之要药
使用注意
辛苦温燥
阴虚舌红少津、内有实火慎用
青皮
苦、辛、温
肝、胆、脾、胃经
疏肝破气
肝郁气滞证
肝气郁结之要药
辛散温通,苦泄下行,其性峻裂,功善疏肝破气
散结消积
气滞腹痛、食积腹痛
常用
癥瘕痞块
用法备注
醋炙舒肝止痛力强
苦泄辛温性烈,口服耗气
气虚、阴虚慎用
枳实
辛、苦、微寒
脾、胃、大肠经
破气消积
胃肠气滞
破气消积除痞之要药
化痰除痞
痰浊胸痹
痰热结胸
痰壅胸痞咳嗽
其他:脏器下垂
与升阳药相反相成
破气之品
孕妇及脾胃虚弱慎用
佛手
肝、脾、胃、肺经
疏肝解郁
行气和中
燥湿化痰
痰湿壅肺证
辛温苦燥
阴虚有火而无气滞者慎用
木香
脾、胃、大肠、肝、胆经
行气止痛
脾胃气滞、脘腹胀痛之要药,兼寒者尤宜
大肠气滞,泻痢厚重
用法
生用:行气之力强
煨用:行气之力缓
用于泄泻
芳香辛温苦燥
阴虚火旺无气滞者慎用
香附
辛、微苦、平
肝、三焦经
疏肝理气
肝郁气滞诸痛症
凡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选用
调经止痛
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
醋炙止痛力量增强
辛香微苦,耗伤气阴
气虚无滞、阴虚、血热慎用
沉香
脾、胃、肾、肺经
寒凝气滞证
温而不燥,行而不滞,无破气之害,为行气止痛之良药, 凡气滞兼寒之疼痛者,无论虚实皆宜。
温中降逆
胃寒气逆证
温肾纳气
虚喘证
宜后下
入丸散剂或磨汁冲服
伤阴助火
阴虚火旺者慎用
乌药
辛、温
脾、肝、肾、膀胱
寒凝气滞胸腹诸痛症
要药
温肾散寒
膀胱虚寒证
肾阳不足,膀胱虚寒之要药
辛香温散,耗气伤阴助火
气虚血亏无滞、阴虚火旺、内火者慎用
荔枝核
辛、微苦、温
肝、胃经
行气散结
疝气痛,睾丸肿痛
祛寒止痛
气滞腹痛
川楝子
苦、寒,有小毒
肝、胃、小肠经
胸胁脘腹胀痛
肝胃气滞之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常用,兼热者尤宜
疏肝泄热
疝气通,睾丸偏坠痛
治疝专药
驱虫
虫积腹痛
止痒
脚癣
驱虫宜生用
行气止痛多炒用
苦寒
脾胃虚寒者不宜生用
有小毒
不可用量过大
青木香
辛、苦、寒,有小毒
肝胃气滞诸痛
兼热者宜
泻痢腹痛
解毒消肿
痈疮疔毒,皮肤湿疹,蛇虫咬伤
平肝降压
高血压病
散剂,外用调敷或涂擦
性寒有小毒
不宜过量或久服
脾胃虚寒不宜
肾病患者忌服
薤白
心、胃、大肠经
通阳散结
胸痹疼痛
散阴寒之凝滞,行胸阳之壅遏 治胸痹疼痛之要药
行气导滞
脘腹胀痛
泻痢后重
虚寒尤宜
性温,伤阴助火
阴虚及内热者慎用
柿蒂
降逆止呃
呃逆证
寒热虚实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