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汉、唐、宋、明、清看中国古代制度沿革。该书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编辑于2021-04-25 16:58:22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汉、唐、宋、明、清看中国古代制度沿革。该书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梳理中央帝国两千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以中国封建哲学为经,以现代政治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晴,划分神学谶纬期 、玄学自然期、三教开放期、经世致用期、道学封闭期、实学兴起期六个阶段,详细梳理中央帝国两千余年统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力图说明中国哲学的演化与封建帝国的统治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根据纪录片《大明宫》梳理,见证大明宫曾经的经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汉、唐、宋、明、清看中国古代制度沿革。该书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梳理中央帝国两千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以中国封建哲学为经,以现代政治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晴,划分神学谶纬期 、玄学自然期、三教开放期、经世致用期、道学封闭期、实学兴起期六个阶段,详细梳理中央帝国两千余年统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力图说明中国哲学的演化与封建帝国的统治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根据纪录片《大明宫》梳理,见证大明宫曾经的经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序
通过检讨传统政治来检讨传统文化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任何一制度,均有利有弊
任何一制度,一决不能历久而不变
前言
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
人事(比较变动)
制度(由人创立,由人修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
讲制度七端
精熟一代的人事
各项制度必然相互配合,形成一套
制度跟着人事随时变动
制度创建必有其外在需要,又必有其内在用意
任何一制度,均有利有弊
历史意见-制度实施时代的人切身感受发出的意见
时代意见-后代人评价的意见
重视时代性、地域性、国别性
历史的特殊性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四个范围
政府的组织
考试和选举
政权交付于哪些人
各项职权如何分配
赋税制度
国防和兵役
汉代
政府组织
皇室
政治领袖、世袭
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商浴、尚书-皇帝的秘书处,主管衣食住行和文书
中央政府
“三公”
丞相
行政,文官首长(汉代不成文:须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
军事,武官首长
御使大夫
监察,副丞相;下设御史中丞管理皇室事务
“九卿”(二千石,隶属宰相)
太常:管祭祀,九卿之首
光禄勋:管门房
卫尉:管门卫屯兵
太仆:皇帝车夫
廷尉:掌法
大鸿胪:管交际
宗正:管皇帝家族
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田赋
少府:管皇室经济-工商业税收,如盐、矿
地方政府
郡(一百多个,一个群管辖10-20个县)
郡长官:太守,地位与九卿平等
上计:每郡每年向中央上交“计簙”(包含财政、经济、教育、刑事、民事、盗贼、灾荒)
刺史(隶属御史丞):“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调查,全国分为13个调查区,每区1个刺史
县
选举制度
太学
甲等为郎,隶属光禄勋
乙等为吏,回地方任吏职
官吏任用:地方长官由中央委派,如太守、县令,太守不能由本地人担当,但是郡县下属由衙门首长任用
无定期的:新皇帝继位,灾祸等,举"贤良“,测温,对策,挑选任用
特殊的:特殊事件,特殊才能的人
定期的:一年一次,举“孝廉”。一郡至少一两个。
经济制度
田租:“轻傜博役”,税额十五税一,实际三十税一
土地私有,自由买卖。耕户卖出土地变佃农,田主对佃农租额高。
非耕地原属于皇室,汉武帝实行“盐铁政策”,官府经营
兵役制度
全国皆兵(壮丁23岁服兵役)(轮到3种)
中央卫兵(优待,来回旅费中央供给,1年)
南军(皇宫卫队)
北军(首都卫队)
边军戍卒(费用自理,3天),可交钱免戍
原地方服兵役(20岁始),每年秋天集合操演一次,为期1月,期满回乡
力役
全国壮丁按册每人每年一个月替国家义务做工,唤做“更卒”
人口税
每个国民都需缴纳,导致许多人去做奴隶(加倍缴纳),奴隶人口税由奴隶主负责
义勇队
志愿从军,自愿报名,富有家庭,想做官封侯(李广)
汉制得失检讨
经济
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政府减轻税收政策失效
军队
全民皆兵数量太多,训练太简略,调动不方便
政府组织
皇权和相权分开固然是好事,但是权责界限不明,争斗不断
选举制度
优点:政府用人采取以教育智识与行政实习成绩取舍,人才平均分配全国各地
缺点
察举权在地方长官,不在民众
分发在中央,悉听中央命令
唐代
政府组织
汉唐相权
汉代宰相采用“领袖制”,唐代宰相采用“委员制”
“三省”在汉为内廷管,在唐为外廷官。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把相权交给内庭官,唐代把相权分配给三省,权力重回政府。
中央政府
三省(相权)
中书省(定旨出命)——中书令(正长官)、中书侍郎(副长官)、中书舍人(七八个、拟旨)
门下省(副署)——侍中(正长官)、门下侍郎(副长官)、给事中(若干、参加意见)
门下省(执行)
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户部(掌管民事、户口)、礼部(主管宗教、教育)、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司法)、工部(主管建设)
政事堂(中央最高机构,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联席会议)——下诏书流程:政事堂通过(中书省撰写-门下省复核)-皇帝画“敕”-尚书省执行
御史台(监察,独立相权之外)
左御史“分察”:监察中央政府,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
右御史“分巡”:监察地方政府-观察使(常驻地方,高于地方长官)-节度使(巡视边疆,停驻)
读书机会和书本不易得,造成氏族门第和门第社会
地方政府(州县长官无权任用下属,全由中央分发)
州(比郡小)
刺史
州分三级,十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
县:分三级,六千户为上县,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三千户以下为下县
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臃肿,报考无限制,人数过多,需多设官。员外官、候补官。)
“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无禄,而吏扰人”
不断鼓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压抑工商资本
经济制度
租庸调制
租(栗米之征)-田税,四十税一(土地属于中央政府,丁年十八授田,期间纳税,六十为老,土地还官)
庸(力役之征)-劳逸,每人每年二十天
调(布帛之征)-各地将土产贡献给中央,主要为丝织麻织
两税制
“户无主客,以看见居住为簿”,人口迁徙更自由——土地贫瘠处负担大,争相赶往富乡。越来越不均。
从有多少产交多少税变为有多少地交多少税(国家征收税收结果差不多,劳逸等负担解放)
不收谷米,改收货币-商人可以上下其手,农民损失很大
帐籍制度(州县保存五比,户部保存三比)
帐(壮丁册子)-每年重造一次,一次称为一比
籍(户口册)-每三年重造一次
兵役制度
兵农合一(全兵皆农):在武装集团里寄托生产
府兵
府:军队驻扎地,在行政区单设一个地方,等于现在军区
下三等民不能当兵,当兵人家免租庸调,兵无饷给,有自己的田地
卫
中央直辖十六个卫,每个卫设大将军
每个府兵须到中央首都宿卫一年
战事结束
兵归于府,将归于卫
封勋:文官分品级,武官分勋级,又称勋官,有爵号无实职,不干预政治
府兵制失败原因
各地府兵要到中央轮流宿卫,中央宿卫太多,士兵变成了大臣的苦工。军心丧失。
府兵打仗阵亡,军队立即呈报名册,中央派地方政府慰问,赠勋赏体。-过程疏慢,人心丧失。
勋位无实职,政府要员差唤,军人地位堕落。
刻意开边,大涨后不复员长期戍边。边疆营官压榨士兵。
兵源枯竭,买外国人当兵,边疆都是外国兵,边疆动乱。
综述
中央政府:结束三公九卿制,开创尚书六部制
选举贤能:结束乡举里选制,开创科举考试制
租税制度:结束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开创单一税收制
军队:结束普及兵役制,开创自由兵役制
总论
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
社会阶层趋于平等
长治久安下的知识分子只能维持三代
政治制度相沿日久,繁密化
清代
制度与法术——制度出于公,法术出于私(“部族政权”的私心)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军机处
政府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发出,不再经过内阁
寄信上谕(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不再经过内阁和六部)
皇帝直接与全国各官员联系,盖印“办理军机处”
六部
满汉分开:一汉人尚书,一满人尚书;两汉人侍郎,两满人侍郎
尚书和侍郎均可单独上奏皇帝
地方政府
行政首长:总督、巡抚,下为布政使、道员、知府、知县
军事时期中央派经略大臣、参赞大臣等到地方作主
八旗兵
国家武力主干,驻防全国军事要地,下面“绿营”为中国军队,但将领为满族人。
禁令与禁区
禁令(府学、县学的明伦堂禁令)
生员不得言事(言论自由)
不得立盟结社(结社自由)
不得刊刻文字(出版自由)
禁区
关东三省:汉人不许出关,持续到光绪末年—为自己留退路
台湾:郑成功收复后不断有造反,禁止福建人私渡—管理不易
察哈尔和绥远:不许汉人进入,光绪末年开禁—把蒙古人和汉人分开
新疆:不许汉人进入,左宗棠平定回乱之后禁令松弛—新疆土地肥沃,尚未开辟,留作满人衣食之地
考试制度(愚民政策)
满族人占比少,做官者远多于汉人
满人第一,蒙古人第二,汉人第三
统制政策
拉拢怀柔蒙藏,控制汉人
压迫汉人知识分子,讨好下层民众—文字狱
“地丁摊粮”只收田租,实则赋税增加
明代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有卿而无公)
九卿
七卿
六部尚书(废中书、门下两省,六部分头负责)
都察院:专掌全国各事弹劾纠察
通政司:管理奏章,公文出纳
大理院:主平反,管刑罚案件
大都督:全国五个大都督府,只管出外打仗时带兵
给事中(依照尚书六部分六科,专家智囊团)
“廷推,廷议,廷鞫”—大官的任用、大事的决定、大的狱讼的解决,七卿、九卿一起商议。
内阁(皇帝的秘书处)
内阁大学士:以六部尚书和曾任经筵讲师(皇帝老师)的来兼任
后皇帝偷懒,政权交付内阁
司礼监:联系内阁与皇帝,“真皇帝”
地方政府
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管行政
分守道
提刑按察使:管司法
分巡道
都指挥使:管军事
胥吏(事务官)
流品观念:不准做御史,后不准考进士
考试制度
进士与翰林院(非进士、翰林不能做大官)
考试流程
府县考,录取了为“秀才”
省试,中式者为“举人”
中央集合会考,中者为“进士”
翰林院
进士在中央读书三年,成绩好者入翰林院
八股取士
赋税制度
黄册:登记户口
鱼鳞册:登记田亩
一条鞭法: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之下
兵制
卫所制度(相当于唐代府兵制)
设在一个府里的叫“所”,连着两个府的叫“卫”
出兵打仗,朝廷派将军;战事结束,军队回归卫所
平时给田自养
太平日子:武器年久未更,士兵装备差
宋代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两府
政事堂-中书省(宰相)-相权低落,君权提升(军事、财政、用人都不归宰相)
枢密院(军事)
谏官
皇帝选拔,监察宰相
以前谏官是监察皇帝,御史台监察政府,现在两者都监察宰相,宰相权力和话语权更低。皇帝无人监管。
谏官是分散的,像是在做主持会议,实则比西方的反对党更有力
三司(财政)
户部司
盐铁司
度支司(管理经济出纳)
考课院(用人)
东院(文选)
西院(武选)
地方政府
三级:路、州、县
知州、知府(中央官监管地方事,制度上没有地方官)
监司官
一路四个监司官(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
帅(安抚使,掌兵工民事)
漕(转运使,掌财赋,最为重要)
宪(提刑按察使,掌司法)
仓(提举常平使,掌救恤)
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宋代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在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
赋税制度
宋代的赋税制度大体由唐朝两税制沿下,宋代增加差役法,遂成为社会大害。王安石变法,提出免役钱,均摊,但未能实行。
考试制度
大体沿袭唐代,但科举影响不同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门第子弟早懂政治,从政有法;宋代应试多为寒士,无门第家训和政治传统,对实际政治生疏
唐代有公卷、通榜,不专凭考试一日之短长;宋代更严格,有糊名之制,仅凭考试成绩。
唐代礼部及第,未必即获重用,先实习;宋代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及第即得美仕。
改革
兴办学校教育,但非一日之功。
更改考试内容,不考诗赋,改考经义。王安石改革失败:“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转变秀才为学究”
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军队
分类
禁军(中央的军队)
厢军(驻守城厢,不用来打仗,在地方当杂差)
性质
宋代兵役相当于汉唐的劳役,苦工
没有退役,不在边防,即在中央
宋太宗交战辽国战败,之后不裁兵,以防御为主:冗兵、冗吏-不打仗而必须养兵,经费很高
国防
地理位置
都城开封一片平地,骑兵北下,即可攻城,没有国防
“澶渊之盟”导致长江内险无险可守
国防资源
军粮全靠长江流域给养,为节省粮运费用,建都开封
养兵不打仗,提倡文治
马匹产出在东北、西北,两地被辽和西夏拿去。王安石“保马政策”:民散养马(温湿地带不易养马,死马赔钱,民不得不做苦事)
府和州
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