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觉醒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认知觉醒思维导图,包含大脑、潜意识、学习力等。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能对感兴趣的小伙伴学习提供帮助。
编辑于2023-11-19 14:31:28认知觉醒
一、大脑——一起问题的起源
大脑
类型
本能脑-运算能力
情绪脑-行动能力
理智脑
评价
虽然理智脑很高级很有用,但是本能脑时间存在最长,更有威力
大脑中做决策的往往是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焦虑
类型
1.完成焦虑
日程太满,活在ddl下,生活没有松弛感
核心:欲望涉及太广
2.定位焦虑
零基础的我直视该行业领域的大佬:“他这么年轻这么厉害,不想我,菜鸡”
3.选择焦虑
人类本性 人喜欢唯一性和确定性,面对多元和不确定,靠天生习性难以应对
4.环境焦虑
舒适区
5.难度焦虑
真正让我们变强的,其核心困难无法回避,要下决心死磕
根源
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耐心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提升耐心
认识规律:了解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复利曲线: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量变引起质变
舒适区边缘: 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成长权重对比: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输入是简单的,要将输入转化为自己知识,输出出来
平台期: 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受自己
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为对抗沟通
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插图]。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二、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模糊
意识和潜意识进行分层,从而造成了模糊
消除认知模糊,提升学习能力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谁更愿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消除情绪模糊,拆解烦恼
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
消除行动模糊,里清外明
面对众多的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
要想让自己更胜一筹,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感性
潜意识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事务,喜欢简单、确认、舒适的思维
高手学习方法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阅读观影获得的感受属于感性,提问则来自理性
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水平,这一招都管用——就是凭感觉!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觉醒者用感知能力来代替思考能力
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如果捕获感性?
“最”字法
最让给你感动/最让你产生情绪波动的人-事-物
“总”字法
平时脑子总是有意无意跳出来骚扰你的事情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梦境
身体
直觉
三、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而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不同选择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元认知
什么是元认知
站在第三人角度进行复盘
类型
被动元认知
遇到问题时被迫启用
主动元认知
如何获取元认知
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自身的经历更是一种独特的财富
让元认知-复制的另一个自己随时监控生活
冥想:大脑的健身操
自控力
天然被潜意识左右
一定要在选择节点上多花“元时间”
元时间
关键节点的选择时间
话想两遍再说出
要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应,同时还要有清晰明确的主张
对模糊的零容忍
成为思维舵手的三种方法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四、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情绪专注
集中在行动上
集中在感动上
收回感动,回归当下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学习专注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
正确的方法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练习时极度专注
变聪明的秘诀
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获得有效的反馈
切勿闭门造车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心流通道
刻意练习四要素
五、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匹配
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在舒适区边缘进行学习, 从而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太难会坚持不下去,太容易则是浪费时间,所以要找那种要费点力气用点心思能够解决和处理的问题才是最匹配自己的。
深度
深度学习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如何深度学习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2)深度缝接新知识;(3)输出成果去教授。
关联
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
体系
知识与认知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全盘照搬往往不合身
建立认知体系,关联各家的“触动碎片”
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触动学习法
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
产生“触动”不意味着“连接”紧密
有效关联新知识的三个方面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
打卡
认知闭合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好
方法
用记录代替打卡
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反馈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
·教是最好的学; ·用是最好的学; ·输出倒逼输入; ·请用作品说话
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儿被动地重读材料要好得多。
打磨作品—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受到更多关注—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
休息
刻苦者的精力变化曲线
轻松者的精力变化曲线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六、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概念
清晰
注意力增强回路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方法:写下来
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傻瓜
成长悖论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想要和做到的怪圈
行动量需要突破阈值
有理有据的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
行动
知道和做到的闭环
认知学习路径
只要不断练习,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必然会越来越强,即使你感觉自己暂时在退步,也不要气馁,因为你可能进入了学习的平台期。
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七、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心智宽带
简单理解:多线程任务下会占用更多的CPU,以至于每个任务都完成不好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
如何获取心智宽带
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第一视角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
如何进行多视角练习
一是勤移动
二是善学习
三是要开放
四是寻帮助
五是多运动
六是常反思
游戏心态
积极心理学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八、冥想
早起
冥想
阅读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每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就是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如何高质量阅读?
1.选好书;结合目标、兴趣、舒适区边缘
2.阅读后的思考比阅读本身更重要
改变 > 行动 > 思考 > 阅读;阅读是第一步
3. 高阶读书法
3.1 注意联想
3.2 读写不分家
写作
费曼学习法
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你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而从书上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个笔记画个线,涂个手绘画个圈,自以为懂了的层面。不要害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
运动
如何有效运动
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
审视自己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