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开皇之治)
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广设仓库储存丰富,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弊端: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启示:以民为本,藏富于民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贞观之治
1. 经济轻摇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 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3. 文化崇尚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武周政权(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
开元盛世李隆基
1. 经济打击豪门士族,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生产
2. 政治选贤善能,整顿吏治,恢复谏官参加宰相议事的制度
3. 文化提倡文教,重道抑佛
4. 军事改革编制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
经济繁荣
1. 农业:曲辕梨(中国古代耕梨基本定型)创造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2. 手工业:
1. 丝织业(技术高,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2. 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还有著名的唐三彩(最名贵的陶)
3. 造纸业(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
3. 商业:商业繁荣,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1. 货币统一,开元通宝
2. 市场发达,邸店、柜坊、飞钱
3. 繁华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杨州
盛世出现的原因
一、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一定必要条件
二、 统治者励精图治,是盛世形成的政治保障
三、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盛世形成的物质基础
四、 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是推动盛世形成的重要因素
民族交融
1. 突厥,战斗(设立机构)
贞观初年,唐军击败东突厥,联合回纥灭突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 回纥,册封
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仁可汗
3. 吐蕃,和亲会盟
4. 靺鞨(册封)
唐玄宗封驶靺鞨族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军王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1.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均次均正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外重内轻,统治者沉溺于享乐,怠于政事,朝廷趋于腐败
2.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联合史思明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3. 影响: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佣兵自重,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唐朝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
1.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加剧(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2.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企业爆发,一度攻占长安,黄巢起义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方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
五代十国
1.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 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时称五代
3.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越南,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4.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努力清除五代正实力逐渐加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政策开明,方式多样,恩威并施,因俗而治
影响
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
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
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文化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 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华
唐后期三大政治问题
藩镇割据
一方面,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另一方面,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系统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后周世家柴荣改革
政治: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
经济: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龟苛敛(税
军事: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节度使:边境重地作为军政长官,受职时手持旌节便可全权调度,从最开始的统兵权,后来又有了行政权和财权
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清朝之后多用年号相称)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接受子孙祭祀时追尊的名号(唐朝开始庙号成为皇帝在文献中最常用的代称)
谥号:皇帝死后,朝廷定的有评价性的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