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万字报告:我们还在想,人家已经做了
这是一篇关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万字报告:我们还在想,人家已经做了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苏陕调研印象、感悟苏陕、对标苏陕。
编辑于2023-11-20 11:16:42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万字报告: 我们还在等政策,人家早干了
一、苏陕调研印象
印象一:“不甘人下,敢为人先”的争先意识。
“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出则精品、干则一流”的常州品格
“经世致用”的常州工业精神
“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的长抓机制
建立“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互比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周周晒成绩、人人争先进”常态化管理模式,有效传导了压力,比出了作为,提振了士气。
印象二:“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创新理念。
紧抓“苏陕协作”机遇,积极承接东部毛绒玩具文创产业转移,“腾笼换鸟”“借鸡下蛋”,仅用4年时间,从无企业、无订单、无厂房、无经验,到万物皆可毛绒玩具,跻身全国第四大毛绒玩具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外。
印象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的开拓精神。
在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中“小题大做”的开拓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将“小”资源合成“大”资本,蕴含着“不求所有、但为我用”的大智慧、大格局,
印象四:“勤快严实、精细高效”的优良作风。
感触最深的既有苏陕两地干部骨子里那种紧抓快办、立说立行、事无巨细的优良作风,也有他们身上那种善于谋划、巧于运作、勤于落实的本领。
左手拿项目,右手拨算盘,提前算好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通过“前置、并联、容缺”等措施,实现“五证四书”齐发,
两地在基层减负和整治形式主义方面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实施倒查工作法,向上溯源、向下追踪,基层干部不是在调研实情解决困难问题,就是在争取落实项目的路上,很少忙于开会发文。
各级党委坚持开短会、开有用的会,会前准备工作扎实,会上不再逐字逐句审核讨论,党委常委会会议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做到了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抓落实、办实事、促发展上。
二、感悟苏陕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志气。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看准的事,只要出于公心,就撸起袖子干,有困难踏平困难,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很多事情特别是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我们还在争论能不能干、可不可干,等政策、找依据时,人家早干在前、走在前、出了成果。思想差距是最大的差距,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成就共和的事业,加快推动“泛共和盆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键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只有思想的大解放、作风的大转变、工作的大落实,才能推动共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
(二)产业引领、虹吸聚能的活气。
安康市先后出台支持中小企业“九条”、激活市场消费“八条”、促进紧急恢复增长“十七条”等措施,千方百计提振企业信心,培育“五上”企业2596家,位居陕南首位。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四地”建设,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很多“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苏陕的今天就一定是我们的明天。
(三)碧水青山、乡情如画的灵气。
城市之美在于有灵气,而灵气源于滋润万物的水,以及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关系。
绿水青山是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绿色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只要我们树牢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就一定能让共和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发展更好、人民更幸福。
(四)古韵悠然、文蕴深厚的底气。
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的根脉所在,特质起源。
但相关出土文物、留存历史文献少,影响力和知名度偏低,还需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历史底蕴,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青海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五)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的精气。
崇尚和谐、企盼和谐,追求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平安社会、和谐社会,自古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州市坚持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群众走,推出“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6张民生名片,用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不断提升幸福刻度,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蝉联全国综治领域最高奖“长安杯”。
全面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全方位、零距离服务群众,切实将党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效治理的制胜优势。
不难发现,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只要我们立足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的实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六篇民生文章(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乐有益娱、病有良医、弱有众扶、住有宜居),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对标苏陕
(一)对标苏陕,在解放思想上提升新高度。思想决定一切,只有思想上的“破冰”,才能带动行动上的“突围”。
一要破纸上谈兵思想,行求真务实之举。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开有用的会,提升会议效率质量,汇报工作、安排任务直奔主题,谈具体数字、讲重要举措、说主要成效,摒弃客套话、长篇大论。
二要破因循守旧思想,行开拓创新之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树立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创新意识,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站在全省全国看共和,从惯性思维中跳出来,打破唯条件论、唯资源论、唯要素论的束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向创新要增力,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高地,着力破除生产要素全靠外引的被动局面。
三要破“过得去”思想,行精益求精之举。
唯有精品才能出彩。要树立“良工不示人以朴”的精品意识,高标定位、追求卓越,多与思想较真、多与工作较劲、多与困难叫板,自觉摒弃“差不多”,主动追求“过得硬”,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把“精细化”精神作为追求卓越的根本点和立足点,对经手的每件事,精耕细作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反复打磨成精品,对安排的工作实行闭环管理,加强跟踪督导,善始善终,有头有尾,特别是在城乡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中下好“绣花功”,做到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心服务、精美呈现,达到零差错、零失误、零缺陷的目标。
四要破等靠要思想,行主动作为之举。
“等靠要”的根子是本领恐慌,主动作为靠的是真本事。要树立舍我其谁、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牢牢把握新机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等待观望、坐等政策。只要不违反中央和省州规定、法律法规不禁止的,只要是发展有需要、基层有呼声、人民有要求的,只要是别的州县能做、共和自己能定的,就要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闯出一片新天地、试出一条新路子。要切实增强广大干部本领恐慌意识,突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注重加强对市场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资本运作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能力,为共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风活力。
(二)对标苏陕,在生态保护上厚植新优势。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绿水青山永远都是青海的优势和骄傲,在共和更是如此。
一要让绿水青山成为共和的优势和骄傲。
围绕“两湖”“两滩”生态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积极融入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常态化开展“清洁海南”行动,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根据水资源条件用好乡土树种、节水抗旱植物,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二要让低碳环保成为共和的优势和骄傲。
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固废分类收运、处置和循环利用,健全乡镇垃圾处理设施,稳步推进乡村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试点,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三要让城市园林成为共和的优势和骄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塑造城市良好景观风貌的前提。要以生态修复和老旧小区改造为切入点,坚持“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均衡绿地布局,推进“绿色细胞工程”建设,
(三)对标苏陕,在高质量发展上探索新路径。当前,共和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空间广阔无垠、发展潜力无可限量,必须站在更高层次的维度谋划布局、提速发展,实现新突破、新增长。
一要以时不我待的姿态抢抓发展机遇。
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深入研究最新国家宏观政策,既执行好禁止性条款,又研究透支持性条文,精准有效对接,尽可能把政策红利变成群众手中的实惠。
二要以不负韶华的斗志推进乡村振兴。
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国家帮扶县政策机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和乡村建设,落实好以工代赈等利好政策,鼓励引导乡贤、大学生回乡创业,培育一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牧民。
三要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推进产业转型。
产业是立县之本、富民之源。要聚焦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在补链强链延链上下功夫,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化建设,健全新能源产业“发储送用”生态闭环发展模式,适度规模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着力壮大产业集群。
四要以无微不至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要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从政策导向、资金导向中找机遇、找项目,对已确定的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早日发挥效益。
(四)对标苏陕,在社会治理上展现新作为。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要加强群众教育引导。
坚持把群众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结合各类主题教育,抓好重要时间节点,提供分众化、主动化的“点单式”政策宣讲服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类场地,让宣讲有“泥土”、有“烟火”的味道。
二要注入数字智慧力量。
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发挥智慧化在推进基层治理中的支撑作用,用好共和县市域社会治理智慧中心,全面打通部门信息壁垒,不断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三要搭建共建共治平台。
推进“积分制”基层治理建设,畅通为民服务“零距离”,实现“睦邻、惠邻、友邻”的邻里温暖。
(五)对标苏陕,在基层党建上凸显新成效。“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有战斗力。
一要坚持政治建设不动摇。
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治理念,持续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真正做到中央和省州委决策部署及时全面贯彻落实,政令畅通、落地见效。
二要坚持基层组织建设不松手。
树立“大党建”的理念,探索打造村级融合阵地建设,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实际效果,把党在农牧区的阵地建到群众心窝里。深入实施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再提升、再巩固行动,规范农牧区基层党支部,制定、完善、落实相关制度,常态化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每半年进行一次摸排整治,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三要坚持党员管理不放松。
定期开展流动党员排查,建立完善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做好流动党员的流出登记和流入接收,对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工作相对稳定的区域,采取单独组建、行业联建等方式,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实现党员“流动不流失”。
四要坚持干部管理不松懈。
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见事见人、见人见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转作风、重实干、强本领、敢担当”专项行动,用好“不作为”单位、“躺平式”干部预警纠治机制,不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效,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