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考12656毛概
自用资料已考过,全书知识点已整理,直接复习记忆即可。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编辑于2021-05-03 17:24:3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
思想理论基础: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根本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国情
实践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历史进程
开始萌芽: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创建初期
初步形成时期:土地革命前中期
走向成熟时期: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
丰富和继续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
一、毛泽东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作指导、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中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创造者
主要内容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939年,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三、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六、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建党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作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路线。
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名群众的努力,走出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并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宽广道路,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基本国情: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清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1.中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最主要的矛盾
2.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半封建性
3.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端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世界罕见
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二、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以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变
2.以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1948年,晋绥干部会议将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
动力:
工人阶级是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一样是工人阶级的基本依靠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也是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前途:新民主主义
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道路的开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930年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红旗可以打多久的问题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确立革命道路
革命道路形成的条件
1.具体国情
2.特殊国情
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根本的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必须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三者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提示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客观规律,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产生了重大的世界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性质:过渡性社会
经济结构:
5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依据
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开始酝酿,1953年正式提出
总路线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主要内容:“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依据
从理论上依据了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理论和列宁的革命转变思想
依据了中国的具体情况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带头示范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环渐进的步骤,建立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步骤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形成公私合营(国营性质企业)
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但由于我国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我国还只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4年,一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确立的重大意义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使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 年4月,《论十大关系》发表内容:1.明确提出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思想,2.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一系列重大关系4.毛泽东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思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1957年,毛泽东发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1.普遍存在
2.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性质:非对抗性
4.解决方法和途径:社会主义本身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因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要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
对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分别采用专政和民主的方法
矛盾学说的意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走中国化道路的思想
一要以工业为主,同时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二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三是坚持两条腿走路,同时并举
走工业化道路,要采取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
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形成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形成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1978年)会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命题提出时期
十二大(1982年)到十三大是逐步展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十三大(1987年)到十四大走向成熟时期
十三大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概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十四大(1992年)到十五大指导地位确立时期
十五大(1997年)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精髓和活的灵魂)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总依据)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
党的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5.“三步走”战略
1981到1990年翻一番,1991到2000再翻一番到达小康水平,到205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
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一国两制”
一是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二是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三是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将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的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
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形成过程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时首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2002年5月,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
2002年11月十六大上,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十六大将其写入党章
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6.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提出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形成条件
1.现实依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2.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的实践经验
3.时代背景:世界大势和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形成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进一步走向成熟,并写入党章
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1.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的人民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2.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3.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4.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主要内容
1.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推动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5.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问题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3.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
1.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这个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这个时代是我国奋力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伟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
1.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旧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主要内容
一、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内涵(十九大八个明确)
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明确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三、明确总体布局,“五位一体”
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
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国家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三,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党的十九大写入党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载入宪法
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行动纲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内涵
国家富强
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民族振兴
通过不断发展与强大,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
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
三者关系: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特点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奋力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
5.实现中国梦必须实干
6.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7.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一、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两个一百年目标:建党100年(2021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100年(2049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走
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经济思想内涵
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二,坚持以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五,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六,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期,七,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主要内容
首次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重点要提升实体经济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者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二、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是党和国家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国策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必须:1.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2.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3.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4.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建设好网络空间
5.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其中,最深层次,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一,保证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
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二,提高就业质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三,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三,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建设美丽中国
一,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美丽中国”建设蓝图: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中国。
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三,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四,积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党的18大(2012年)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是: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一,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三,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五,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六,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三,“三大攻坚战”
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做到真脱贫。
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深化改革
一,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二,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三,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保证,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二,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包括
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意义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三,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18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三,如何全面从严治党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四,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五,深化标本兼制,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主要内容
一强国必须强军
二,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三,等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四,军队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
五,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十,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2.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3.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需把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实处: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好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二是坚持军队好干部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三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大从严治党,从严治军力度。
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党的19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战斗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我们党建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
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外交思想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第一,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第二,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第三,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四,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一,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二,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四,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推进一带一路的举措:第一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第二,以深化“五通”合作为关键支撑;第三,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努力方向。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坚持和平发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第二,完善外交布局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第三,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国际秩序变革。
第四,推动国际社会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
一,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的建设。
三,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使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十三届全国人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写入宪法。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