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0412小学班主任
自考小学教育00412小学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应运而生的。
编辑于2023-05-27 14:37:39 四川省00412小学班主任
第一章 班主任概述
一、班主任的职责和素质
班主任的职责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应运而生的。
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各方面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指导者
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
班主任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教育影响的协调者。
班主任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教育最全面和影响最深刻的教育者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
小学阶段德育方面的培养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班主任应遵循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正确引导和培养,促进小学生的品德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指导学生学习
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协助科任教师搞好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和教育性。
班主任的素质
班主任的素质是指班主任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品德,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条件。
小学班主任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工作。
品行端正,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
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
小学班主任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
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观点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坚定教育信念,热爱全体学生。
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知识能力素质
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交往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机智
教育机制是班主任各种教育才能的综合表现。
身体素质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健全班级组织
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性内容
搞好班级管理
指导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
开展班级教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适应性和创造性
协调性和主导性
全面性和个别性
示范性和激励性
集体性和独立性
艰巨性和崇高性
三、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
班主任培养和提高的必要性
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是班主任特殊工作任务的需要
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生独特学习方式的需要
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也是现实班主任队伍结构完善的需要。
班主任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自修
所谓自修就是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前者指业务知识的自我学习,后者指思想品德的自我修养,自修的目的在于班主任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等。
实践中自修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同行交流,虚心学习。
函授中自修
培训(进修)
半脱产的培训
全脱产的培训
教育科研
调查研究
包括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量法。
个案研究
实验研究
第二章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班主任教育
小学儿童生理的发展与班主任教育
小学儿童生理发育的特点
身高,体型的变化。
体内机能的发育
神经系统的发育
小学生的卫生保健与班主任教育
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和眼睛的保护
卫生习惯的养成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与班主任教育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感知能力发展的一般状况
视觉的发展
听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的发展
运动知觉的发展
小学生观察品质发展的特点
目的性方面
精确性方面
顺序性方面
深刻性方面
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加强观察方向顺序的引导
充分利用多种感官
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感知是心理发展的起点,观察是我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基础。
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记忆有很大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
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记忆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
有意识记的培养
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并愿意为达此目的任务而努力。
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长远识记任务。
教会学生独立的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
意义识记的培养
帮助学生理解识记的内容
教会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和策略
适当训练机械记忆能力。
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想象逐渐富于现实性
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想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
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第一,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第二,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对静物做动态想象。
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对物作拟人想象。
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幻想
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儿童思维发展过程的质变,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到11岁)
儿童概念的掌握,对他们掌握知识,形成个性都有重要作用。
判断和推理也是思维的重要形式。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他的思维能力。
发展儿童的语言
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
帮助儿童掌握思维方法
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方法
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运用思维冲击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思维冲击转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暂缓作出评价,让学生宁愿发言一遍引出多种多样的其他方案。
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特点
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总的趋势是从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小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
从他律到自律
小学生的道德判断是从以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的独立见解为标准的,即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从效果到动机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相同的水平。
由片面到全面
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从他人到自己
儿童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是观察和模仿成人对行为的评价而形成的
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培养
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前提。
小学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与班主任教育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情感更富有可控性和稳定性
小学生高级情感发展的特点
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所谓理智感,是人们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面临问题时产生强烈的意显身手的渴望感。
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身上
小学生美感的发展,没敢试,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人的道德行为等进行评价时,应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体验。产生美感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感知对象的特征和品质,二是感知者自身的审美修养。
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不断增长小学儿童的知识,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情感的发展。
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培养小学生对特定对象的情感
在教育中正确的运用移情
尊重,爱护并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
自觉性和独立性是指儿童能够自觉主动的调节自己的行动,使它服从一定的目的任务的意志能力。
自制力显著发展
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意志行动的坚持性逐步提高
坚持性是指能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完成任务的能力。
小学生意志的培养
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
教育儿童正确对待挫折
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进行锻炼。
鼓励意志表现
一直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意志行动常常同他的志向兴趣联系在一起
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特点
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道德行为调控由外部控制向内部调节过渡
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养成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呈“马鞍”形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
制定行为规范
适合年龄特征
有目的的练习和重复
严格执行行为规范的要求
耐心训练指导
树立模仿的榜样
及时反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良好的班风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班主任教育
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
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社会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社会行为准则和社会经验,发展社会技能,适应社会要求时,社会和他人影响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特性。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意思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研究发现,我国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是有三个上升期,三个平稳期。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自我评价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
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渐形成
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所发展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不断发展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认识和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应着重提高其自我评价水平。
班主任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培养社会视角转换功能
鼓励“平等竞争”和“自我竞争”进行个别指导
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与调节
小学生友谊的发展特点
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的方面。
第一阶段3至7岁这个时期的友谊关系还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至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至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第四阶段,9至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调节
建立集体教育模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
指导发展交往的技巧
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章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班主任所面对的几种基本关系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社会角色不同
教育学修养水平的差异
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缺乏联系
班主任处理与家长关系的基本原则
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
加强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学修养。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分工不同
素质差异
解决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矛盾的原则
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班主任应该起主要作用。
要提倡相互尊重,互助互学,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风尚,形成一个相互合作,坚强有力的班级教师集体。
班主任与校长的关系
班主任与校长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客观方面:教育体制上的弊端。
主观方面:素质差异
班主任处理与校长之间矛盾的原则
尊重校长,听从指挥。
关心学校,支持校长
民主管理,监督校长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
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有二:一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二是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体性,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而共同的课题则是教育措施,教育活动就是两个教育主体共同利用教育课题实现同一教育目的的过程。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学生主体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了解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二是进行日常观察,三是重点访谈。
民主平等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在班级管理中尽量的尊重学生,信赖学生。
提出民主平等原则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的反映,二是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三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尊重学生的个性,严禁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
依据学生的意愿和利益来管理班级
严格要求学生
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按照一定社会或时代公认的道德准则,公平合理的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不论出生贵贱,地位高低,成绩好坏或者长相丑美都能够不偏心,一视同仁。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公平公正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实践活动原则
实践活动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班主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了解教育和发展学生,此时,实践活动被当作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二是指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努力实践,敢于实践,做到言行一致,此时,活动被当作一种标准来检验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
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有二一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实践活动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转变教育观念,要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成长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活动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启发疏导原则
启发疏导原则是指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教育家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二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贯彻启发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激励为上,正面教育
集体教育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提出集体教育原则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集体本身具有重大的教育力量,二小学生发展成长的心理需要。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集体教育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
有针对性的教育个人,通过个人来教育集体。
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以身作则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自正其身,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提出以身作则原则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二是教学客观规律,三是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经验。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以身作则的具体要求是
提高专业水平,提高道德修养。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持之以恒。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提出因材施教原则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二是我国的教育目的。
班主任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第四章 班级组织
班级与班级组织
班级
班级的含义
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群体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教育单位
第一,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师、安排课程、进行教学活动的。
第二,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育活动的。
第三,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实施个别教育的。
班级是社会的投影
班级的作用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班级是陶冶学生的熔炉
班级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
班级组织
组织是指为达到共同的目的,通过权责分配和层次结构而形成的一个完整有机的人的群体。
班级组织的内涵和任务
它是学校行政组织系统的一个基层组织,是按照学校的法规组建的。
她它虽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但要履行某些行政组织的职能,如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若干决策、指示、规定,要在这个基层组织落实,使学生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它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按照班级教育的特点和任务组建的
通过这个基本的形式,完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它是学校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大群体中的一个小群体。
它具有一般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说是一个班级社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长时间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班级社会里,通过这个社会群体日积月累的相互影响,使学生善于在人群社会中生活,学会做人。
这里所讲的班级组织实际上就是指班级群体
班级群体的结构和种类
班级群体的结构
假定群体
是按某种特征划分的任何人类共同体,这种群体只有理论研究或抽象概括上的意义。
真实群体
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通过共同的劳动或活动而结成的有首领的人群集合体,这种群体有特定的目标存在着共同的时间和空间,互相交往,直接接触,有人负责,并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
正式群体
是组织赋以任务而产生的,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
具有双重性,即规定性与自发性
非正式群体
是按人群中个体的某些共同需要因素相互结合而产生的,这种群体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主要靠情感来维系其存在。
班级群体由班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组成。
班级正式群体
包括全体师生
非正式群体
班级正式群体的结构中,有的成员由于某些需要或某些自然因素的联系作用,常常互相结合成一些人数不多的非正式小群体,这些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其组织结构一般是松散的,是一种多变型的结合体,他在班级正式群体中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是建设和发展班级群体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班级群体的种类
松散型
集团型
浮动型
集体型
班集体
班集体及其形成发展阶段
班集体是由青少年儿童集合组成,以学习知识经验,形成思想品德为主要任务,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学生集体。
班集体的形成发展一般需经过如下的四个阶段
初建时松散群体阶段
转化中的散聚群体阶段
形成时内聚集体阶段
发展成熟的集体阶段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
有一个团结和谐而又富有权威的集体领导核心
有为实现班级目标而经常开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共同活动
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有健全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综上所述,目标是方向,领导是核心,活动是动脉,舆论是灵魂,组织制度是骨架,有此五者,一个有机的班集体已经形成。
培养班集体的途径
创造良好的班级第一印象
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确立班级共同目标
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的班风。
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并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培养良好的班风,班主任首先得自己工作积极认真,团结协作,其次,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制定必要的班级规章制度,第三,可以利用榜样的方法,第四,还必须针对班级及其成员所存在和出现的问题,讲清道理,予以解决,同时要坚决抵制歪风,扶持正气。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合作法
班级老师的合作
班级学生骨干的合作
班级间的合作
班级学生家长的合作
班级与学校的合作
班级与社会教育机关合作
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
竞赛激励法
规范法
示范法
强化法
少先队
少先队的性质和任务
少先队的性质
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关于建立少年儿童队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舰队的目的就是为了组织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
1956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共青团九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明确规定了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必须坚持团结教育全体少年儿童的原则,不能把少年儿童组织当作少数先进尔少年儿童的组织,而把许多少年儿童排除在组织之外,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少先队的群众性。
具有独立自主性
少先队的基本任务
少先队的章程中明确规定,少先队的基本任务是:“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培养能力,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维护少年儿童的正当权益。
少先队的组织教育
入队前的教育
组织好以少先队的名义欢迎新生的工作。
进行队章教育
使他们初步做到“六知四会”
“六知”:知道队名,队旗,红领巾,队礼的基本含义,对队的领导者和队的作风。
“四会”:会带红领巾,行队礼,唱队歌,呼号。
经常对队员进行队的组织观念教育
做好少先队员的奖励和处分工作
做好超龄队员的离队工作
少先队的队伍建设
班级教师集体和班级家长集体
班级教师集体
马卡连柯指出:“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互相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够教育儿童”。
如何建设班级教师集体?
实行班级教导会制度
即由班主任召集并主持的该班任科任教师的全体会议,一般来说一个学期要开三次。
第一次是在开学初召集,第二次是在期中考试前一周时,第三次是期末考试前。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融“我”与“我们”之中
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善于转换角色
让教师充分展示其个性
组织科研性活动
完善对班级教师集体的评价方法
科任教师集体自评
资料分析法
活动评价法
综合评定法
班级家长集体
马卡莲柯曾这样说过:“我们不可以说家长可以随意教育儿童,我们应当组织家庭教育,而作为国家教育代表者的学校,应当是这种组织的基础”。
如何做好家长工作?
家庭访问
普遍访问
重点访问
特别访问
召开家长会议
介绍性家长会
这种性质的家长会一般安排在新学年开始
汇报性家长会
此类家长会在期中或期末或一学年结束时举行
专题性家长慧
这类家长会可看作是临时家长会
班级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有:班主任向家长报告本班的教育工作情况和打算,向家长提出协同学校教育子女的建议和要求,征求家长对学校和班级教育工作的意见;由学生本人汇报自己的发展状况、优点、不足和决心保证;组织家长座谈,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体会。
建立家长委员会
书面联系
设立“接待家长日”
评选优秀家长
第五章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任务、内容和过程
班级管理及其任务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管理。
其基本任务是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组织好班级教师集体和班级家长集体
落实学校管理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班级管理的内容
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
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
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对学生体育、卫生的管理
对教室设备的管理
生活指导
班级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班级管理的计划
是指确定班级管理的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案、手段、方法、措施,是计划职能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体现,也是班级管理过程的起点。
班级管理的实施
是把班级管理的计划付诸实行,落实为管理的行为,以实现班级管理的预期目标。
组织
指导
协调
班级管理的检查
是对班级管理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价值判断
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统一的标准
班级管理的总结
是指对班级管理过程中某一阶段,某一周期的工作总的分析和总的评价,做出结论,肯定成绩,找出缺点,并把总结出的结论、经验和教训,渗透到下一阶段、下一周期的工作中去,提出下一管理周期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内容。
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方法
班级工作计划
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之前预先拟定的具体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
也是班级管理的准绳、依据和重要手段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依据
学校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依据班级集体的实际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要求
要有正确的方向性
即它的主旨必须是健康的,符合社会正确方向的,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从大的方向看,班级工作计划必须符合,使学生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都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要求,从具体活动上看,班级工作计划又必须是正面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符合教育规律的。
要有前后的连续性
要有不断的创造性
要有切实的可行性
要有检查的可能性
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
班级基本情况
管理目标
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实施计划的检查和评估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步骤
准备阶段
写出计划草案阶段
确定计划阶段
子主题
班级工作总结
班级工作总结的基本要求
要一班级工作计划所制定的目标为标准
要让学生参与
要用“两点论”的思想做指导
任何工作的结果都不可能是绝对的,都有成绩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所以班级工作总结要反对一点论,要求两点论。
班级工作总结的方法
回顾班级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总结的指导思想。
“由下而上”做到学生与班主任相结合
宣传典型,确定努力方向
班级档案制度
是指对每个学生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的考察和记载,并对这些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班级管理的规律性,以达到完善班级管理的目的。
班级档案由班主任填写
班级简况,学生名册。
学生各种成绩记载
学生的课程安排及变动情况
学生出勤登记
班级各项工作负责学生的简表
学生情况记载
班级学习考试成绩质量分析。
班级集体组织的大活动的记录
学生品德表现记载
班会记载
教室记载
班主任家访记录、与家长联系及家长来访记录,家长会议情况记录。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记载,班级与外界交往记载。
其他
学生档案一般记载下列内容
学籍记载
学生生理心理的主要状况
学生智力情况
非智力因素状况
考试成绩
考勤记载
品德表现记载、受奖惩记载
在家庭中的表现
生活作风劳动态度,人际关系,社会活动能力。
身体素质,健康状况。
家庭记载
偶发事件记载
在班级活动中学生的表现
学生特殊情况特殊表现记载
其他
班务日记
由值日的班委会干部填写记载,班级一天德智体美劳所有情况的反应表格。
学生出勤
课堂情况反应
两操情况记载
体育活动记载
班级一日中重要活动记载
班级一日中好人好事记载
班级一日中偶发事件记载
班级卫生情况记载
班级体育锻炼
是指以班为单位,以锻炼小组的形式,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由班干部或体育小组长直接负责开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两操
早操和课间操
课外体育锻炼
运动竞赛
班级卫生保健
是指班主任协助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一道进行的卫生保健工作
作息制度
教育和督促全班学生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
争取本班各科教师的协助,共同遵守学校的学习制度,不愿意增加课时不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不给学生超量的课外作业。
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班级教室卫生
教育和督促学生经常保持教室墙壁洁白,教室地面干净,干燥,黑板平坦,色黑。
就是要明亮,窗外不宜有高大的雾,自然采光要光线均匀。
就是要有足量的新鲜空气
就是要用维生素呗!
教学卫生
课程安排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严格控制学生的学习负担,切实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
培养学生符合卫生要求的坐、读、写姿势和习惯。
保护学生视力
班主任在积极落实教室卫生、教学卫生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防近视的教育。
督促学生每日上下午认真做眼保健操一次,以预防和治疗近视提高视力
向家长进行保护视力的宣传工作
取得效益的协助,定期对全班学生视力进行检查。
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加强思想教育,又要具体督促。
协同各方密切配合
班级劳动
自我服务劳动
《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
公益劳动
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社会、对人民大众有益的劳动,是服务于社会的;一是没有报酬的无偿劳动。
勤工俭学活动
学生操行的评定和“三好”学生的评选
学生操行的评定
学生操行评定标准的制定和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要依据党在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即“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要依据《小学生守则》的各项要求
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要求
第一,有明确的操行评定标准和指标体系。
第二,操行评定必须实事求是,把握学生的主流。
第三,坚持民主评定。
第四,操行评定要言之有物。
“三好”学生的评选
深入动员,坚持标准。
抓好总结,搞好互评。
表彰先进,搞好善后。
班级学生学习管理
建立学习检查制度
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学习纪律的执行情况
学习成绩的升降情况
建立学习经验交流制度
建立学习奖励制度
第六章 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概述
班级活动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广义的班级活动是指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我国总的教育目的和小学教育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组织班集体成员参加的一切教育活动。
狭义的班级活动则是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进行的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离开活动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特点
自愿性和指导性
灵活性和综合性
开放性和实践性
班级活动的意义
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的重要形式、途径和方法。
第一,班级活动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和生活经验的基础。
第二,班级活动使学生学习的领域扩大了,学习机会增多了,有效地激发求知的兴趣,这对促进智能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第三,班级活动使学生不仅动脑动口,而且动手动脚,全身运动,身心处于紧张热烈而又轻松愉快的兴奋状态,从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第四,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
第五,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创精神的培养。
第六,班级活动还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起健康的,丰富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班级活动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
第一,班级活动有助于班级体的形成。
第二,班级活动有助于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与完善。
第三,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班级活动的内容
思想品德活动
科技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娱乐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劳动)
课外阅读活动
班级活动的形式
班级集体活动
是在班主任的直接领导或指导下,由班委会,少先队组织开展的。
小组活动
是班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他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照顾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个人活动
是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的独立活动
班级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
他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质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级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的班级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潜在的求职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课堂教学又可丰富班级活动,从内容、形式、时间、质量等方面都会对班级活动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所以班级活动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特点,不能把活动变成是教学的继续或补充;又要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班会活动
班会的意义
班会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目的,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形式,又是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活动方式,也是班主任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
班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班会有利于集体班级集体的建设
班会的组织、开展
主题的确定与设计
确定主题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
班会活动是为了教育学生,其主题本身就应具有教育性,不能出现负效应,同时要注意教育的深刻性,不能浮光掠影,没有实际内涵。
针对性原则
主题的内涵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创造性原则
主题的设计应力求新颖,给学生以新奇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不能年年一个样。
确定主题的步骤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现实状况。
拟题酝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确定主题。
偶发事件中的主题确定
主题的种类
季节性主题
问题性主题
模拟性主题
知识性主题
系列性主题
即兴性主题
实践性主题
活动的准备与实施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准备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方面,除了让学生了解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使全班每个同学都感兴趣,并积极投入到准备活动中去,班主任还应对班会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有一定预见性的准备;物质方面就是为主题班会的成功准备各种设备,材料,用具等,包括环境的布置。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主题报告会
就是围绕某个主题,请有关人士给学生作报告。
演讲
就是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演讲,用于表达思想和情感。
竞赛
就是根据学校,家庭,社会的情况,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组织专题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讨论
选择一定的主题,让学生在一起畅所欲言,谈思想,谈体会,经过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大家加深理解,提高认识。
野外活动
文艺表演
复制活动场所的环境
班主任对班会的指导
班会的内容和形式指导
班会的计划与准备指导
班会组织过程的指导
班会的总结和深化
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的意义
科技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造才能,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发挥特长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科技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科技活动对教学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从性质来看,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内容来看,它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因此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并能及时吸收现代的最新科学技术知识;从形式和方法来看,它灵活多样,寓科技教育于活动之中,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
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基本素质,为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打基础。
科技素质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技活动的开展
举行“科学故事会”,“未来的世界”等班队会,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建立科技小画廊
建立各种学科小组和科技兴趣小组
班主任对科技活动的指导
首先,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其次,班主任要制定周详的科技活动的总体和具体计划。
第三,班主任要调查了解本班学生在求职方面的迫切需要,以及在知识结构或体系上普遍存在的缺陷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完善活动的具体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应的活动。
第四,班主任要广泛邀请吸取学科教师,科技工作者和其他有特长的人员来参与组织,指导领导科技活动。
开展科技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注意从城市、乡村的现状,特点和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活动,对别人的经验要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来汲取,不要盲目模仿。
要尽可能注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体现教学的知识背景和对教学的丰富,但不能是教学的延伸。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要丰富多彩,小型多样。
要注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是以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锻炼身体,表现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形式。
文艺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诗歌朗诵会
故事会
歌舞表演
综合趣味晚会
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
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有:广播体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球类,棋类,田径赛,韵律操,趣味体育活动等。
开展形式主要是普及性训练与比赛相结合
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和要求
制定班级体育工作计划
严格执行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配合体育教师开展教学
抓好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班主任要提高体育修养
劳动
劳动的教育意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在为社会主义的无偿劳动中贡献的力量越多…”
劳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劳动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劳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高尚的审美趋向。
劳动有利于学生开拓精神的培养
学生劳动的组织
准备工作
包括劳动准备,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劳动准备,即使学生明确劳动的目的、具体任务,劳动的时间、场所,劳动的程序、操作方法与质量要求,落实技术的指导、检核,领取劳动的工具和设备;思想准备,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认识本次劳动的具体意义,端正劳动态度,对劳动发生兴趣,激起劳动的热情,提高劳动的责任感。组织准备,即根据劳动的任务要求把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一定的组织领导方式,明确干部的分工与职责,制定劳动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
组织与教育工作
总结工作
劳动总结的任务,主要是肯定劳动成绩,找出学生集体和个人在劳动中表现的优点,表扬劳动中的好人好事,当然也要检讨一下劳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批评不良现象。
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劳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要结合教学进行
要发挥榜样的作用
要照顾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节日、纪念日活动
节日纪念日活动的意义
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能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增长才干。
主要的节日纪念日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植树节
我国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一方面是为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民主革命者孙中山先生。
清明节
端午节
五一劳动节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决定以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斗争胜利的5月1日这一天,作为国际劳动节。
六一国际儿童节
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民主妇女联合理事会,做出了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决议。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将六一作为我国的儿童节。
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1921年七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班主任开组织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节日纪念日都有各自具体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班主任应该在时代的高度赋予这些节日纪念日,以新的意义。
组织节日纪念日活动既要考虑内容与形式的稳定性,又要有新意,有提高。
要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的意义
课外阅读对小学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学校里的功课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课外阅读的指导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书刊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所选择的书看
其他班级活动
郊游
确定目的,选好地点。
计划和组织准备工作
夏令营
选择好营地
搞好活动是夏令营成功的关键
确保安全讲究卫生是办好夏令营的保证
组织夏令营班主任和组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目的性
实践性
集体性
全面性
游戏活动
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游戏
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游戏。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游艺活动
会场的布置
内容的选择
谜条的美化制作
挂谜和对谜
发奖
第七章 班级教育工作
班级教育工作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
班级个别教育
班级个别教育是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出发所进行的,有的放式的教育。
班级个别教育的作用
班级个别教育是集体教育的深化和补充
班级个别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班级个别教育的方法
谈话法
商讨式谈话
班主任以尊重、平等、亲切的态度、商讨问题的谈话方式与个别学生谈话。
点拨式谈话
班主任用暗示手段,或借他人他事旁敲侧击,或用名言警句、格言、成语等简明语言加以提示,来帮助学生明白某些道理。
批评式谈话
班主任用尖锐的语言,激烈的语调,严峻的态度来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
突击式谈话
这是班主任因时、因地、因势进行个别谈话的方式
渐进式谈话
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安排谈话程序的方式。
循异式谈话
根据谈话的不同对象、事件性质、影响程度所采取的方式
谈心式谈话
是师生之间毫无拘束,气氛良好,态度诚恳,亲密无间地谈出内心的真实思想的谈话方式。
锻炼法
锻炼是班主任布置一定任务,组织学生按照一定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主的方法。
体力型
技能型
智力型
能力型
规范型
班级个别教育的具体要求
热爱学生,坦诚相待。
是个别教育的心理基础
尊重学生,关心信任
是个别教育的情感纽带
尊重学生,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意见和进步。
严格要求,民主公正
是个别教育的制度保证
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
偶发事件及其处理的意义
偶发事件的内涵
偶发事件是学习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事件,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偶然性、突发性、爆炸性。
偶发事件的危害
造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严重对立,影响班级组织的凝聚力。
造成班级组织混乱,影响正确舆论的形成。
损害班集体的形象和声誉,降低班集体的影响力。
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的意义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可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可以教育当事人、肇事者,而且可以影响全体学生。
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
调查研究,掌握全过程
必须对偶发事件有一个基本的分析。
调查研究必须深入细致
分析原因,弄清实质。
分析原因,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其次,分析偶发事件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脱离孩子的思维逻辑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特点,已成人化的模式去评价。
第三,要坚持客观的态度,既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不打棍子,不扣帽子。
慎重处理,以理服人。
第一出偶发事件时,就要从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出发,以高度的负责精神,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又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当事人,肇事者的个性,学生的年龄特征的采取不同妥善的处理方法,决不能马虎从事千篇一律。
第二,要避免热处理,坚持冷处理。
第三,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不能急躁。
处理偶发事件应注意的问题
切忌轻易表态
切忌错误分摊
切忌放任自流
切忌事论事
班级榜样教育
榜样的特征及其作用
榜样
榜样是一个有对比度的强性刺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先进性和教育性。
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
教师
同龄伙伴
榜样的作用
激励作用
调节作用
矫正作用
导向作用
树立榜样的建议
坚持全面发展
坚持多层次优选
运用榜样教育的基本要求
要注意树立榜样的微信
要注意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榜样,必须见之于行动。
班级后进生的转化
后进生的内涵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品德不良,学习成绩跟不上同龄儿童的学生。
转化后进生的意义
转化后进生是建设优良班集体的需要
首先,后进生的言行淡化集体观念,其次,后进生的存在不利于树立榜样,最后,后进生的言行起坏的导向作用。
转化后进生是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要求
转化后进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转化后进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
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和途径
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自尊和得不到自尊的矛盾
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
有上进心的愿望和意志薄弱的矛盾
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
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要相信他们身上也有积极因素
要慎重对待,牢牢抓住他们表现出来的多方面积极因素。
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点滴进步
捕捉后进生身上积极因素的最佳时机
创造后进生转化的各种条件,促成转化
培养后进生积极的兴趣
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发挥集体力量,争取多方支持。
利用正确舆论督促后进生
抓反复,反复抓。
后进生有动荡性的心理特征,其通病就是在前进中容易出现反复。
抓反复,就是要注意后进生,再转化系列当中的进步与后退衔接处,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帮助后进生走出意志薄弱的低谷。
反复抓,就是要求班主任对于后进生的进步,不能自我陶醉,对于后进生的旧病复发,不能灰心丧气。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的评价。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含义和作用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含义
教育评价是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对教育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班主任工作实行科学的管理和统一的要求,是为了总结和推广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及时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也是为了调控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不断科学化,达到新水平,也是为了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肯定优劣,这一切总结起来,班主任工作评价就是为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班主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作用
导向作用
调节作用
激励作用
鉴定作用
管理作用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
对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评价
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契机的了解情况
班级组织工作情况
班级管理工作情况
开展班级活动情况
进行班级具体教育情况
工作表现,工作负荷情况。
对班主任工作效果的评价
德育效果方面
智育效果方面
体育效果方面
美育效果方面
劳动技术教育效果方面
对班主任自身素质的评价
品德素质
智能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标准
是考察班主任工作是否做到了促进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为其接受更进一步的知识学习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的依据
职责标准
是否形成了有促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教育力量
效果标准
是否班级学生的质量有所提高
素质标准
是否胜任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实施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具体要求
从评价主体来看,要班主任自评与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他评相结合。
从评价实践来看,要评价工作某阶段与评价全部城乡结合,这样反映出班主任工作最后的成绩,又要反映出班主任工作的阶段,成绩和工作的全过程及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从评价内容来看,要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并不重要,其全面的反映可以就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其中更小的内容进行评价,应做到单项内容与整体评价相结合。
从评价过程来看,要纵向与横向相结合,评价既要反映班主任工作相较以前的进步,又要反映班主任工作较之他人的差距和不足。
从评价结果来看,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能够量化评价的,尽可能量化反应,对不可能完全量化的,就要客观公正的定性描述,对班主任工作评价的结果要定量反应与定性描述相结合。
从评价方法来看,要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
从对评价结果的处理来看,评价结果应与被评价的班主任见面,征求本人意见。
评价要肯定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成绩,又要肯定班主任工作改革的成绩。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方法
自我评价法
自我评价是班主任按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的分析和评价,班主任自身对照评价项目进行自我检查。
他人评价法
是班主任自我评价之外,他人如学校领导,课任教师,学生,家长,学生,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舆论等对班主任工作所进行的评价。
集体评价法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组织实施
确定标准这是评价的依据
组织动员,这是评价的前提。
收集资料,这是评价的基础。
分析判断,形成评价的结论。
对评价结果的处理
00412小学班主任
第一章 班主任概述
一、班主任的职责和素质
班主任的职责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应运而生的。
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各方面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指导者
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
班主任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教育影响的协调者。
班主任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教育最全面和影响最深刻的教育者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
小学阶段德育方面的培养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班主任应遵循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正确引导和培养,促进小学生的品德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指导学生学习
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协助科任教师搞好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和教育性。
班主任的素质
班主任的素质是指班主任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品德,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条件。
小学班主任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工作。
品行端正,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
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
小学班主任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
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观点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坚定教育信念,热爱全体学生。
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知识能力素质
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交往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机智
教育机制是班主任各种教育才能的综合表现。
身体素质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健全班级组织
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性内容
搞好班级管理
指导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
开展班级教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适应性和创造性
协调性和主导性
全面性和个别性
示范性和激励性
集体性和独立性
艰巨性和崇高性
三、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
班主任培养和提高的必要性
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是班主任特殊工作任务的需要
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生独特学习方式的需要
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也是现实班主任队伍结构完善的需要。
班主任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自修
所谓自修就是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前者指业务知识的自我学习,后者指思想品德的自我修养,自修的目的在于班主任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等。
实践中自修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同行交流,虚心学习。
函授中自修
培训(进修)
半脱产的培训
全脱产的培训
教育科研
调查研究
包括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量法。
个案研究
实验研究
第二章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班主任教育
小学儿童生理的发展与班主任教育
小学儿童生理发育的特点
身高,体型的变化。
体内机能的发育
神经系统的发育
小学生的卫生保健与班主任教育
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和眼睛的保护
卫生习惯的养成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与班主任教育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感知能力发展的一般状况
视觉的发展
听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的发展
运动知觉的发展
小学生观察品质发展的特点
目的性方面
精确性方面
顺序性方面
深刻性方面
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加强观察方向顺序的引导
充分利用多种感官
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感知是心理发展的起点,观察是我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基础。
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记忆有很大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
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记忆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
有意识记的培养
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并愿意为达此目的任务而努力。
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长远识记任务。
教会学生独立的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
意义识记的培养
帮助学生理解识记的内容
教会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和策略
适当训练机械记忆能力。
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想象逐渐富于现实性
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想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
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第一,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第二,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对静物做动态想象。
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对物作拟人想象。
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幻想
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儿童思维发展过程的质变,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到11岁)
儿童概念的掌握,对他们掌握知识,形成个性都有重要作用。
判断和推理也是思维的重要形式。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他的思维能力。
发展儿童的语言
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
帮助儿童掌握思维方法
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方法
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运用思维冲击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思维冲击转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暂缓作出评价,让学生宁愿发言一遍引出多种多样的其他方案。
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特点
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总的趋势是从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小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
从他律到自律
小学生的道德判断是从以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的独立见解为标准的,即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从效果到动机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相同的水平。
由片面到全面
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从他人到自己
儿童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是观察和模仿成人对行为的评价而形成的
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培养
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前提。
小学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与班主任教育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情感更富有可控性和稳定性
小学生高级情感发展的特点
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所谓理智感,是人们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面临问题时产生强烈的意显身手的渴望感。
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身上
小学生美感的发展,没敢试,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人的道德行为等进行评价时,应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体验。产生美感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感知对象的特征和品质,二是感知者自身的审美修养。
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不断增长小学儿童的知识,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情感的发展。
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培养小学生对特定对象的情感
在教育中正确的运用移情
尊重,爱护并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
自觉性和独立性是指儿童能够自觉主动的调节自己的行动,使它服从一定的目的任务的意志能力。
自制力显著发展
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意志行动的坚持性逐步提高
坚持性是指能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完成任务的能力。
小学生意志的培养
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
教育儿童正确对待挫折
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进行锻炼。
鼓励意志表现
一直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意志行动常常同他的志向兴趣联系在一起
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特点
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道德行为调控由外部控制向内部调节过渡
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养成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呈“马鞍”形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
制定行为规范
适合年龄特征
有目的的练习和重复
严格执行行为规范的要求
耐心训练指导
树立模仿的榜样
及时反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良好的班风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班主任教育
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
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社会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社会行为准则和社会经验,发展社会技能,适应社会要求时,社会和他人影响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特性。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意思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研究发现,我国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是有三个上升期,三个平稳期。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自我评价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
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渐形成
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所发展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不断发展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认识和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应着重提高其自我评价水平。
班主任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培养社会视角转换功能
鼓励“平等竞争”和“自我竞争”进行个别指导
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与调节
小学生友谊的发展特点
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的方面。
第一阶段3至7岁这个时期的友谊关系还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至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至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第四阶段,9至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调节
建立集体教育模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
指导发展交往的技巧
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章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班主任所面对的几种基本关系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社会角色不同
教育学修养水平的差异
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缺乏联系
班主任处理与家长关系的基本原则
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
加强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学修养。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分工不同
素质差异
解决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矛盾的原则
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班主任应该起主要作用。
要提倡相互尊重,互助互学,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风尚,形成一个相互合作,坚强有力的班级教师集体。
班主任与校长的关系
班主任与校长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客观方面:教育体制上的弊端。
主观方面:素质差异
班主任处理与校长之间矛盾的原则
尊重校长,听从指挥。
关心学校,支持校长
民主管理,监督校长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
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有二:一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二是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体性,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而共同的课题则是教育措施,教育活动就是两个教育主体共同利用教育课题实现同一教育目的的过程。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学生主体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了解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二是进行日常观察,三是重点访谈。
民主平等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在班级管理中尽量的尊重学生,信赖学生。
提出民主平等原则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的反映,二是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三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尊重学生的个性,严禁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
依据学生的意愿和利益来管理班级
严格要求学生
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按照一定社会或时代公认的道德准则,公平合理的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不论出生贵贱,地位高低,成绩好坏或者长相丑美都能够不偏心,一视同仁。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公平公正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实践活动原则
实践活动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班主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了解教育和发展学生,此时,实践活动被当作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二是指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努力实践,敢于实践,做到言行一致,此时,活动被当作一种标准来检验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
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有二一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实践活动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转变教育观念,要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成长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活动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启发疏导原则
启发疏导原则是指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教育家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二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贯彻启发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激励为上,正面教育
集体教育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提出集体教育原则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集体本身具有重大的教育力量,二小学生发展成长的心理需要。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集体教育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
有针对性的教育个人,通过个人来教育集体。
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以身作则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自正其身,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提出以身作则原则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二是教学客观规律,三是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经验。
班主任在工作中贯彻以身作则的具体要求是
提高专业水平,提高道德修养。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持之以恒。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提出因材施教原则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二是我国的教育目的。
班主任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第四章 班级组织
班级与班级组织
班级
班级的含义
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群体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教育单位
第一,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师、安排课程、进行教学活动的。
第二,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育活动的。
第三,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实施个别教育的。
班级是社会的投影
班级的作用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班级是陶冶学生的熔炉
班级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
班级组织
组织是指为达到共同的目的,通过权责分配和层次结构而形成的一个完整有机的人的群体。
班级组织的内涵和任务
它是学校行政组织系统的一个基层组织,是按照学校的法规组建的。
她它虽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但要履行某些行政组织的职能,如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若干决策、指示、规定,要在这个基层组织落实,使学生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它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按照班级教育的特点和任务组建的
通过这个基本的形式,完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它是学校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大群体中的一个小群体。
它具有一般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说是一个班级社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长时间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班级社会里,通过这个社会群体日积月累的相互影响,使学生善于在人群社会中生活,学会做人。
这里所讲的班级组织实际上就是指班级群体
班级群体的结构和种类
班级群体的结构
假定群体
是按某种特征划分的任何人类共同体,这种群体只有理论研究或抽象概括上的意义。
真实群体
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通过共同的劳动或活动而结成的有首领的人群集合体,这种群体有特定的目标存在着共同的时间和空间,互相交往,直接接触,有人负责,并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
正式群体
是组织赋以任务而产生的,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
具有双重性,即规定性与自发性
非正式群体
是按人群中个体的某些共同需要因素相互结合而产生的,这种群体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主要靠情感来维系其存在。
班级群体由班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组成。
班级正式群体
包括全体师生
非正式群体
班级正式群体的结构中,有的成员由于某些需要或某些自然因素的联系作用,常常互相结合成一些人数不多的非正式小群体,这些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其组织结构一般是松散的,是一种多变型的结合体,他在班级正式群体中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是建设和发展班级群体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班级群体的种类
松散型
集团型
浮动型
集体型
班集体
班集体及其形成发展阶段
班集体是由青少年儿童集合组成,以学习知识经验,形成思想品德为主要任务,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学生集体。
班集体的形成发展一般需经过如下的四个阶段
初建时松散群体阶段
转化中的散聚群体阶段
形成时内聚集体阶段
发展成熟的集体阶段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
有一个团结和谐而又富有权威的集体领导核心
有为实现班级目标而经常开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共同活动
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有健全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综上所述,目标是方向,领导是核心,活动是动脉,舆论是灵魂,组织制度是骨架,有此五者,一个有机的班集体已经形成。
培养班集体的途径
创造良好的班级第一印象
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确立班级共同目标
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的班风。
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并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培养良好的班风,班主任首先得自己工作积极认真,团结协作,其次,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制定必要的班级规章制度,第三,可以利用榜样的方法,第四,还必须针对班级及其成员所存在和出现的问题,讲清道理,予以解决,同时要坚决抵制歪风,扶持正气。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合作法
班级老师的合作
班级学生骨干的合作
班级间的合作
班级学生家长的合作
班级与学校的合作
班级与社会教育机关合作
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
竞赛激励法
规范法
示范法
强化法
少先队
少先队的性质和任务
少先队的性质
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关于建立少年儿童队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舰队的目的就是为了组织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
1956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共青团九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明确规定了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必须坚持团结教育全体少年儿童的原则,不能把少年儿童组织当作少数先进尔少年儿童的组织,而把许多少年儿童排除在组织之外,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少先队的群众性。
具有独立自主性
少先队的基本任务
少先队的章程中明确规定,少先队的基本任务是:“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培养能力,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维护少年儿童的正当权益。
少先队的组织教育
入队前的教育
组织好以少先队的名义欢迎新生的工作。
进行队章教育
使他们初步做到“六知四会”
“六知”:知道队名,队旗,红领巾,队礼的基本含义,对队的领导者和队的作风。
“四会”:会带红领巾,行队礼,唱队歌,呼号。
经常对队员进行队的组织观念教育
做好少先队员的奖励和处分工作
做好超龄队员的离队工作
少先队的队伍建设
班级教师集体和班级家长集体
班级教师集体
马卡连柯指出:“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互相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够教育儿童”。
如何建设班级教师集体?
实行班级教导会制度
即由班主任召集并主持的该班任科任教师的全体会议,一般来说一个学期要开三次。
第一次是在开学初召集,第二次是在期中考试前一周时,第三次是期末考试前。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融“我”与“我们”之中
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善于转换角色
让教师充分展示其个性
组织科研性活动
完善对班级教师集体的评价方法
科任教师集体自评
资料分析法
活动评价法
综合评定法
班级家长集体
马卡莲柯曾这样说过:“我们不可以说家长可以随意教育儿童,我们应当组织家庭教育,而作为国家教育代表者的学校,应当是这种组织的基础”。
如何做好家长工作?
家庭访问
普遍访问
重点访问
特别访问
召开家长会议
介绍性家长会
这种性质的家长会一般安排在新学年开始
汇报性家长会
此类家长会在期中或期末或一学年结束时举行
专题性家长慧
这类家长会可看作是临时家长会
班级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有:班主任向家长报告本班的教育工作情况和打算,向家长提出协同学校教育子女的建议和要求,征求家长对学校和班级教育工作的意见;由学生本人汇报自己的发展状况、优点、不足和决心保证;组织家长座谈,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体会。
建立家长委员会
书面联系
设立“接待家长日”
评选优秀家长
第五章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任务、内容和过程
班级管理及其任务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管理。
其基本任务是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组织好班级教师集体和班级家长集体
落实学校管理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班级管理的内容
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
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
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对学生体育、卫生的管理
对教室设备的管理
生活指导
班级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班级管理的计划
是指确定班级管理的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案、手段、方法、措施,是计划职能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体现,也是班级管理过程的起点。
班级管理的实施
是把班级管理的计划付诸实行,落实为管理的行为,以实现班级管理的预期目标。
组织
指导
协调
班级管理的检查
是对班级管理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价值判断
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统一的标准
班级管理的总结
是指对班级管理过程中某一阶段,某一周期的工作总的分析和总的评价,做出结论,肯定成绩,找出缺点,并把总结出的结论、经验和教训,渗透到下一阶段、下一周期的工作中去,提出下一管理周期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内容。
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方法
班级工作计划
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之前预先拟定的具体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
也是班级管理的准绳、依据和重要手段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依据
学校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依据班级集体的实际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要求
要有正确的方向性
即它的主旨必须是健康的,符合社会正确方向的,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从大的方向看,班级工作计划必须符合,使学生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都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要求,从具体活动上看,班级工作计划又必须是正面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符合教育规律的。
要有前后的连续性
要有不断的创造性
要有切实的可行性
要有检查的可能性
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
班级基本情况
管理目标
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实施计划的检查和评估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步骤
准备阶段
写出计划草案阶段
确定计划阶段
子主题
班级工作总结
班级工作总结的基本要求
要一班级工作计划所制定的目标为标准
要让学生参与
要用“两点论”的思想做指导
任何工作的结果都不可能是绝对的,都有成绩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所以班级工作总结要反对一点论,要求两点论。
班级工作总结的方法
回顾班级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总结的指导思想。
“由下而上”做到学生与班主任相结合
宣传典型,确定努力方向
班级档案制度
是指对每个学生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的考察和记载,并对这些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班级管理的规律性,以达到完善班级管理的目的。
班级档案由班主任填写
班级简况,学生名册。
学生各种成绩记载
学生的课程安排及变动情况
学生出勤登记
班级各项工作负责学生的简表
学生情况记载
班级学习考试成绩质量分析。
班级集体组织的大活动的记录
学生品德表现记载
班会记载
教室记载
班主任家访记录、与家长联系及家长来访记录,家长会议情况记录。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记载,班级与外界交往记载。
其他
学生档案一般记载下列内容
学籍记载
学生生理心理的主要状况
学生智力情况
非智力因素状况
考试成绩
考勤记载
品德表现记载、受奖惩记载
在家庭中的表现
生活作风劳动态度,人际关系,社会活动能力。
身体素质,健康状况。
家庭记载
偶发事件记载
在班级活动中学生的表现
学生特殊情况特殊表现记载
其他
班务日记
由值日的班委会干部填写记载,班级一天德智体美劳所有情况的反应表格。
学生出勤
课堂情况反应
两操情况记载
体育活动记载
班级一日中重要活动记载
班级一日中好人好事记载
班级一日中偶发事件记载
班级卫生情况记载
班级体育锻炼
是指以班为单位,以锻炼小组的形式,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由班干部或体育小组长直接负责开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两操
早操和课间操
课外体育锻炼
运动竞赛
班级卫生保健
是指班主任协助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一道进行的卫生保健工作
作息制度
教育和督促全班学生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
争取本班各科教师的协助,共同遵守学校的学习制度,不愿意增加课时不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不给学生超量的课外作业。
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班级教室卫生
教育和督促学生经常保持教室墙壁洁白,教室地面干净,干燥,黑板平坦,色黑。
就是要明亮,窗外不宜有高大的雾,自然采光要光线均匀。
就是要有足量的新鲜空气
就是要用维生素呗!
教学卫生
课程安排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严格控制学生的学习负担,切实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
培养学生符合卫生要求的坐、读、写姿势和习惯。
保护学生视力
班主任在积极落实教室卫生、教学卫生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防近视的教育。
督促学生每日上下午认真做眼保健操一次,以预防和治疗近视提高视力
向家长进行保护视力的宣传工作
取得效益的协助,定期对全班学生视力进行检查。
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加强思想教育,又要具体督促。
协同各方密切配合
班级劳动
自我服务劳动
《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
公益劳动
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社会、对人民大众有益的劳动,是服务于社会的;一是没有报酬的无偿劳动。
勤工俭学活动
学生操行的评定和“三好”学生的评选
学生操行的评定
学生操行评定标准的制定和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要依据党在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即“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要依据《小学生守则》的各项要求
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要求
第一,有明确的操行评定标准和指标体系。
第二,操行评定必须实事求是,把握学生的主流。
第三,坚持民主评定。
第四,操行评定要言之有物。
“三好”学生的评选
深入动员,坚持标准。
抓好总结,搞好互评。
表彰先进,搞好善后。
班级学生学习管理
建立学习检查制度
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学习纪律的执行情况
学习成绩的升降情况
建立学习经验交流制度
建立学习奖励制度
第六章 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概述
班级活动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广义的班级活动是指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我国总的教育目的和小学教育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组织班集体成员参加的一切教育活动。
狭义的班级活动则是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进行的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离开活动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特点
自愿性和指导性
灵活性和综合性
开放性和实践性
班级活动的意义
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的重要形式、途径和方法。
第一,班级活动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和生活经验的基础。
第二,班级活动使学生学习的领域扩大了,学习机会增多了,有效地激发求知的兴趣,这对促进智能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第三,班级活动使学生不仅动脑动口,而且动手动脚,全身运动,身心处于紧张热烈而又轻松愉快的兴奋状态,从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第四,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
第五,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创精神的培养。
第六,班级活动还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起健康的,丰富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班级活动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
第一,班级活动有助于班级体的形成。
第二,班级活动有助于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与完善。
第三,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班级活动的内容
思想品德活动
科技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娱乐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劳动)
课外阅读活动
班级活动的形式
班级集体活动
是在班主任的直接领导或指导下,由班委会,少先队组织开展的。
小组活动
是班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他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照顾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个人活动
是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的独立活动
班级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
他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质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级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的班级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潜在的求职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课堂教学又可丰富班级活动,从内容、形式、时间、质量等方面都会对班级活动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所以班级活动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特点,不能把活动变成是教学的继续或补充;又要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班会活动
班会的意义
班会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目的,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形式,又是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活动方式,也是班主任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
班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班会有利于集体班级集体的建设
班会的组织、开展
主题的确定与设计
确定主题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
班会活动是为了教育学生,其主题本身就应具有教育性,不能出现负效应,同时要注意教育的深刻性,不能浮光掠影,没有实际内涵。
针对性原则
主题的内涵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创造性原则
主题的设计应力求新颖,给学生以新奇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不能年年一个样。
确定主题的步骤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现实状况。
拟题酝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确定主题。
偶发事件中的主题确定
主题的种类
季节性主题
问题性主题
模拟性主题
知识性主题
系列性主题
即兴性主题
实践性主题
活动的准备与实施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准备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方面,除了让学生了解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使全班每个同学都感兴趣,并积极投入到准备活动中去,班主任还应对班会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有一定预见性的准备;物质方面就是为主题班会的成功准备各种设备,材料,用具等,包括环境的布置。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主题报告会
就是围绕某个主题,请有关人士给学生作报告。
演讲
就是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演讲,用于表达思想和情感。
竞赛
就是根据学校,家庭,社会的情况,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组织专题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讨论
选择一定的主题,让学生在一起畅所欲言,谈思想,谈体会,经过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大家加深理解,提高认识。
野外活动
文艺表演
复制活动场所的环境
班主任对班会的指导
班会的内容和形式指导
班会的计划与准备指导
班会组织过程的指导
班会的总结和深化
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的意义
科技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造才能,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发挥特长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科技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科技活动对教学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从性质来看,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内容来看,它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因此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并能及时吸收现代的最新科学技术知识;从形式和方法来看,它灵活多样,寓科技教育于活动之中,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
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基本素质,为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打基础。
科技素质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技活动的开展
举行“科学故事会”,“未来的世界”等班队会,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建立科技小画廊
建立各种学科小组和科技兴趣小组
班主任对科技活动的指导
首先,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其次,班主任要制定周详的科技活动的总体和具体计划。
第三,班主任要调查了解本班学生在求职方面的迫切需要,以及在知识结构或体系上普遍存在的缺陷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完善活动的具体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应的活动。
第四,班主任要广泛邀请吸取学科教师,科技工作者和其他有特长的人员来参与组织,指导领导科技活动。
开展科技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注意从城市、乡村的现状,特点和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活动,对别人的经验要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来汲取,不要盲目模仿。
要尽可能注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体现教学的知识背景和对教学的丰富,但不能是教学的延伸。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要丰富多彩,小型多样。
要注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是以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锻炼身体,表现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形式。
文艺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诗歌朗诵会
故事会
歌舞表演
综合趣味晚会
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
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有:广播体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球类,棋类,田径赛,韵律操,趣味体育活动等。
开展形式主要是普及性训练与比赛相结合
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和要求
制定班级体育工作计划
严格执行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配合体育教师开展教学
抓好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班主任要提高体育修养
劳动
劳动的教育意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在为社会主义的无偿劳动中贡献的力量越多…”
劳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劳动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劳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高尚的审美趋向。
劳动有利于学生开拓精神的培养
学生劳动的组织
准备工作
包括劳动准备,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劳动准备,即使学生明确劳动的目的、具体任务,劳动的时间、场所,劳动的程序、操作方法与质量要求,落实技术的指导、检核,领取劳动的工具和设备;思想准备,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认识本次劳动的具体意义,端正劳动态度,对劳动发生兴趣,激起劳动的热情,提高劳动的责任感。组织准备,即根据劳动的任务要求把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一定的组织领导方式,明确干部的分工与职责,制定劳动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
组织与教育工作
总结工作
劳动总结的任务,主要是肯定劳动成绩,找出学生集体和个人在劳动中表现的优点,表扬劳动中的好人好事,当然也要检讨一下劳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批评不良现象。
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劳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要结合教学进行
要发挥榜样的作用
要照顾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节日、纪念日活动
节日纪念日活动的意义
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能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增长才干。
主要的节日纪念日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植树节
我国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一方面是为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民主革命者孙中山先生。
清明节
端午节
五一劳动节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决定以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斗争胜利的5月1日这一天,作为国际劳动节。
六一国际儿童节
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民主妇女联合理事会,做出了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决议。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将六一作为我国的儿童节。
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1921年七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班主任开组织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节日纪念日都有各自具体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班主任应该在时代的高度赋予这些节日纪念日,以新的意义。
组织节日纪念日活动既要考虑内容与形式的稳定性,又要有新意,有提高。
要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的意义
课外阅读对小学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学校里的功课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课外阅读的指导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书刊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所选择的书看
其他班级活动
郊游
确定目的,选好地点。
计划和组织准备工作
夏令营
选择好营地
搞好活动是夏令营成功的关键
确保安全讲究卫生是办好夏令营的保证
组织夏令营班主任和组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目的性
实践性
集体性
全面性
游戏活动
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游戏
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游戏。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游艺活动
会场的布置
内容的选择
谜条的美化制作
挂谜和对谜
发奖
第七章 班级教育工作
班级教育工作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
班级个别教育
班级个别教育是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出发所进行的,有的放式的教育。
班级个别教育的作用
班级个别教育是集体教育的深化和补充
班级个别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班级个别教育的方法
谈话法
商讨式谈话
班主任以尊重、平等、亲切的态度、商讨问题的谈话方式与个别学生谈话。
点拨式谈话
班主任用暗示手段,或借他人他事旁敲侧击,或用名言警句、格言、成语等简明语言加以提示,来帮助学生明白某些道理。
批评式谈话
班主任用尖锐的语言,激烈的语调,严峻的态度来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
突击式谈话
这是班主任因时、因地、因势进行个别谈话的方式
渐进式谈话
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安排谈话程序的方式。
循异式谈话
根据谈话的不同对象、事件性质、影响程度所采取的方式
谈心式谈话
是师生之间毫无拘束,气氛良好,态度诚恳,亲密无间地谈出内心的真实思想的谈话方式。
锻炼法
锻炼是班主任布置一定任务,组织学生按照一定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主的方法。
体力型
技能型
智力型
能力型
规范型
班级个别教育的具体要求
热爱学生,坦诚相待。
是个别教育的心理基础
尊重学生,关心信任
是个别教育的情感纽带
尊重学生,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意见和进步。
严格要求,民主公正
是个别教育的制度保证
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
偶发事件及其处理的意义
偶发事件的内涵
偶发事件是学习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事件,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偶然性、突发性、爆炸性。
偶发事件的危害
造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严重对立,影响班级组织的凝聚力。
造成班级组织混乱,影响正确舆论的形成。
损害班集体的形象和声誉,降低班集体的影响力。
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的意义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可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可以教育当事人、肇事者,而且可以影响全体学生。
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
调查研究,掌握全过程
必须对偶发事件有一个基本的分析。
调查研究必须深入细致
分析原因,弄清实质。
分析原因,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其次,分析偶发事件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脱离孩子的思维逻辑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特点,已成人化的模式去评价。
第三,要坚持客观的态度,既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不打棍子,不扣帽子。
慎重处理,以理服人。
第一出偶发事件时,就要从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出发,以高度的负责精神,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又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当事人,肇事者的个性,学生的年龄特征的采取不同妥善的处理方法,决不能马虎从事千篇一律。
第二,要避免热处理,坚持冷处理。
第三,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不能急躁。
处理偶发事件应注意的问题
切忌轻易表态
切忌错误分摊
切忌放任自流
切忌事论事
班级榜样教育
榜样的特征及其作用
榜样
榜样是一个有对比度的强性刺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先进性和教育性。
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
教师
同龄伙伴
榜样的作用
激励作用
调节作用
矫正作用
导向作用
树立榜样的建议
坚持全面发展
坚持多层次优选
运用榜样教育的基本要求
要注意树立榜样的微信
要注意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榜样,必须见之于行动。
班级后进生的转化
后进生的内涵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品德不良,学习成绩跟不上同龄儿童的学生。
转化后进生的意义
转化后进生是建设优良班集体的需要
首先,后进生的言行淡化集体观念,其次,后进生的存在不利于树立榜样,最后,后进生的言行起坏的导向作用。
转化后进生是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要求
转化后进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转化后进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
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和途径
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自尊和得不到自尊的矛盾
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
有上进心的愿望和意志薄弱的矛盾
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
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要相信他们身上也有积极因素
要慎重对待,牢牢抓住他们表现出来的多方面积极因素。
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点滴进步
捕捉后进生身上积极因素的最佳时机
创造后进生转化的各种条件,促成转化
培养后进生积极的兴趣
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发挥集体力量,争取多方支持。
利用正确舆论督促后进生
抓反复,反复抓。
后进生有动荡性的心理特征,其通病就是在前进中容易出现反复。
抓反复,就是要注意后进生,再转化系列当中的进步与后退衔接处,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帮助后进生走出意志薄弱的低谷。
反复抓,就是要求班主任对于后进生的进步,不能自我陶醉,对于后进生的旧病复发,不能灰心丧气。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的评价。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含义和作用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含义
教育评价是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对教育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班主任工作实行科学的管理和统一的要求,是为了总结和推广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及时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也是为了调控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不断科学化,达到新水平,也是为了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肯定优劣,这一切总结起来,班主任工作评价就是为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班主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作用
导向作用
调节作用
激励作用
鉴定作用
管理作用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
对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评价
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契机的了解情况
班级组织工作情况
班级管理工作情况
开展班级活动情况
进行班级具体教育情况
工作表现,工作负荷情况。
对班主任工作效果的评价
德育效果方面
智育效果方面
体育效果方面
美育效果方面
劳动技术教育效果方面
对班主任自身素质的评价
品德素质
智能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标准
是考察班主任工作是否做到了促进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为其接受更进一步的知识学习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的依据
职责标准
是否形成了有促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教育力量
效果标准
是否班级学生的质量有所提高
素质标准
是否胜任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实施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具体要求
从评价主体来看,要班主任自评与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他评相结合。
从评价实践来看,要评价工作某阶段与评价全部城乡结合,这样反映出班主任工作最后的成绩,又要反映出班主任工作的阶段,成绩和工作的全过程及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从评价内容来看,要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并不重要,其全面的反映可以就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其中更小的内容进行评价,应做到单项内容与整体评价相结合。
从评价过程来看,要纵向与横向相结合,评价既要反映班主任工作相较以前的进步,又要反映班主任工作较之他人的差距和不足。
从评价结果来看,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能够量化评价的,尽可能量化反应,对不可能完全量化的,就要客观公正的定性描述,对班主任工作评价的结果要定量反应与定性描述相结合。
从评价方法来看,要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
从对评价结果的处理来看,评价结果应与被评价的班主任见面,征求本人意见。
评价要肯定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成绩,又要肯定班主任工作改革的成绩。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方法
自我评价法
自我评价是班主任按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的分析和评价,班主任自身对照评价项目进行自我检查。
他人评价法
是班主任自我评价之外,他人如学校领导,课任教师,学生,家长,学生,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舆论等对班主任工作所进行的评价。
集体评价法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组织实施
确定标准这是评价的依据
组织动员,这是评价的前提。
收集资料,这是评价的基础。
分析判断,形成评价的结论。
对评价结果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