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3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本思维导图描述了神经系统的作用和传导,以及关于解剖学的一些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13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一个神经元是一个整体)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的细胞,受到刺激后可以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元的结构
树突:是胞体发出的短突起,传导突触后电流到胞体
胞体:整合信息
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传导神经冲动到神经末梢,再从神经末梢传到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
神经元类型
兴奋性神经元,释放兴奋性递质,让后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让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让后膜极化加强,产生超极化,让后一个神经元不容易发放神经冲动
神经元的静息跨膜电位与动作电位
静息跨膜电位
静息状态:无神经冲动传播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的产生: 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异,膜外钠离子浓度高, 膜内钾离子浓度高,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 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 膜内钾离子会扩散到膜外,但膜外钠离子不能进入膜内, 且膜内负离子也无法扩散出去,故导致膜外正电荷聚集, 膜内负电荷聚集。出现极化状态,即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膜上某处给予刺激后,极化状态被破坏形成去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的产生
去极化:膜上某处受到刺激,该处的极化状态被破坏,膜电位下降变成0
反极化:受刺激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Na+涌入细胞内, 导致膜电位下降,造成膜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
复极化:Na+通道关闭,K+涌出膜外,从而恢复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的传导
局部电流产生,刺激未极化的细胞膜极化,形成动作电位,传播至神经末梢
突触的信号传递
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神经末梢的细胞膜 神经末梢内部有许多突触小泡,每个突触小泡有几万个乙酰胆碱
突触后膜:肌膜
突触间隙:两者间的间隙
突触的类型
化学突触:化学传递
释放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信号传递→突触后膜→肌肉
电突触:突触前摸与突触后膜有缝隙连接,电流可通过缝隙流到下一个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
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
乙酰胆碱扩散至突触后膜上,与突触后 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结合后的乙酰胆碱-受体复合物影响突触后膜 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去极化,形成小动作电位, 并不能传播
随着乙酰胆碱-受体复合物的增多,电位达到一定阈值 产生可传播的动作电位,传播至肌纤维内部,引起肌肉收缩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也以突触相联系
神经元的整合作用
几个神经元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几个突触可以作用于一个神经元上,最后的冲动发放与否,要看全部突触的电位总合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的演变
神经细胞的胞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神经节
动物体头部的几个神经节聚集在一起形成脑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
动物进化(部分):脊索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
脊椎动物: 神经管不分节,前部膨大发育成脑,接着分化为前脑,中脑和后脑 后部发育成脊髓。 前脑接着分化成端脑和间脑。端脑发育成大脑,间脑发育成丘脑,下丘脑和松果体 后脑进一步分化为脑桥,小脑和延髓
两栖动物: 由鱼类发展而来。大脑中灰质增多,向外转移覆盖在大脑表面,形成大脑皮质
高等爬行动物: 大脑出现新脑皮质
鸟类是由原始爬行动物发展而来,这类原始的爬行动物没有新脑皮质 鸟类大脑皮质光滑
低等哺乳动物: 新脑皮质覆盖了大部分前脑表面。原脑皮,古脑皮缩小,新脑皮质有更大发展。 人: 人的大脑皮质几乎都说新脑皮质,原来的脑皮被包到新脑皮质内部,大脑皮质体积增加,表面出现沟,回,是动物体内最高的调节控制中心
人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脑干
延脑,脑桥,中脑,间脑
作用:是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吞咽中枢等
脑干背面
小脑,大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面,表面是灰质(小脑皮质),内为白质(小脑髓质)
作用:是脑的第二大部分,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躯体不同部分的肌紧张以及对随意运动的协调
大脑:表面灰质(大脑皮质),内是白质(大脑髓质),两个大脑半球 由神经纤维连接(胼胝体)
大脑作用:控制随意运动 大脑皮层种的中央前回是最重要的运动区域
脊髓
白质:在灰质四周,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上下纵行的神经纤维
灰质:中央有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
脑神经(人有12对)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混合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
脊神经(人31对)
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周围神经系统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躯体神经(支配骨骼肌)
内脏神经(支配内脏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反射(reflex)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进行的一定的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元反射弧
膝跳反射是人体内唯一的二元反射弧
多个神经元所组成的反射弧
屈反射
交互神经支配
双重交互神经支配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内脏系统对内脏的调节是通过内脏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 来进行的
内脏神经系统
与躯体神经系统的区别
躯体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纤维直达效应器
内脏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纤维不直达效应器
按照节前神经元细胞体的位置分类
作用:保证人体在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在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 博加速,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血糖升高
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双重神经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既有交感神经支配,又有副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元与副交感神经元经常发放到冲动到效应器,处于紧张性发放状态
共同决定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紧张时,交感神经占优势
安静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
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控制一些简单的内脏反射,如
排尿
排便
血管收缩
出汗
受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控制
脑干:许多重要的内脏反射中枢,如
心血管运动中枢
呼吸中枢
呕吐中枢
吞咽中枢
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控制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如
调节体温中枢
调节饮水中枢
排尿中枢
调节摄食中枢
下丘脑与大脑皮质,丘脑,脑干有密切联系 并且通过下丘脑-垂体控制内分泌活动,间接 影响内脏活动
大脑皮质:对内脏的控制区主要是边缘皮质
人脑
结构
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
大脑半球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
重要的沟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距状沟
沟将大脑分为4个叶
额叶
颞叶
枕叶
顶叶
覆盖在大脑表面的一层灰质叫大脑皮质,皮质之下是白质
功能
左右半球各司其职
左半球支配说话,写字,数学计算和抽象推理,控制神经系统活动
右半球形象思维,认识空间,理解音乐,理解复杂关系,言语功能差,几乎没有计算能力
浮动主题
小脑受损后,表现出随意运动的震颤, 丧失完成精细动作的能力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变化快
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活动的
神经系统一方面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做出反应,直接调节或控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可控制或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影响调节机体各部分的活动。
神经系统的作用
调节。调节动物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活动使之相协调一致,互相配合以形成一个整体,而且使这个整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让动物在环境中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