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的环保思想
本期法义从佛法角度为我们提出了健康的生活理念,五大方面的观点是从心的角度出发,从根源上为我们指明了造成环保问题的根源,而对照法义,真是让自己汗颜惭愧。1.克服欲望和贪婪 2.纠正幸福的观念 3.改变生活的方式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5.培养良好的心态
编辑于2021-05-06 12:37:44本期法义从佛法角度为我们提出了健康的生活理念,五大方面的观点是从心的角度出发,从根源上为我们指明了造成环保问题的根源,而对照法义,真是让自己汗颜惭愧。1.克服欲望和贪婪 2.纠正幸福的观念 3.改变生活的方式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5.培养良好的心态
这篇思维导图主要讲述八步骤三种禅修下。八步骤是一种方法论,就是把书本道理变成生命品质的方法。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前面三步就是要求我们更加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法义,对它了然于胸,让佛法智慧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中,获得正见,第四步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认识因缘因果、无常无我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五步第六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完成心态转变。第七步第八步重复正向心态、并强化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
这篇思维导图是从佛法的角度是如何看待世界观的。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对“世界”的大见识、大胸怀和大智慧。所以,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期法义从佛法角度为我们提出了健康的生活理念,五大方面的观点是从心的角度出发,从根源上为我们指明了造成环保问题的根源,而对照法义,真是让自己汗颜惭愧。1.克服欲望和贪婪 2.纠正幸福的观念 3.改变生活的方式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5.培养良好的心态
这篇思维导图主要讲述八步骤三种禅修下。八步骤是一种方法论,就是把书本道理变成生命品质的方法。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前面三步就是要求我们更加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法义,对它了然于胸,让佛法智慧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中,获得正见,第四步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认识因缘因果、无常无我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五步第六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完成心态转变。第七步第八步重复正向心态、并强化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
这篇思维导图是从佛法的角度是如何看待世界观的。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对“世界”的大见识、大胸怀和大智慧。所以,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佛教的环保思想
发心: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而修习佛法
缘起
环保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
一方面还在于治疗方案(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
目前的环保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灾难降临后再设法补救。我们永远都是被动的,注定无法获得最后胜利。
真正的污染源:是当今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生佛教:致力于从佛法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克服欲望与贪婪
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
欲望的多少带来的影响
少欲
少欲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
多欲
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过多的欲望能够阻碍他的解脱
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欲望的特点
欲望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远都处于发展进程中
欲望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控制,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
欲望就是我们的永动机
一方面,个人欲望正随着经济发展而飞速增长;
一方面,人口递增又制造出了庞大的基数。
这台以欲望作为动力的机器,非但永远不会停止,还会以更强劲的功率运转。
欲望造成的过患
地球上日益贫乏的资源储备,是业已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
不仅我们所向往的财富会成为无本之木,即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致命的影响。
如果我们不能对欲望进行有效的节制,一味向自然索取,只能落得自掘坟墓的下场。
对治欲望
知足
知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
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惜福
从个人来说,一生的福报有相对的固定性;
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心灵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质生活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归根到底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人类心灵的问题。
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
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纠正幸福的观念
财富与幸福
追求财富
富足的生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在这一点上,人类也的确拥有平等的权利。
理论上说,追求财富是合理的。
在民众心目中,有了钱就可以脱贫,有了钱就可以达到小康,拥有财富似乎就拥有幸福。
追求财富的过患
在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下,人们潜在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自然都转换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财富,但自然却因此更为贫瘠
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
财富决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
幸福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的
从个人生活来说,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真诚的友谊、纯洁的情感,也都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的幸福又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上。
从生存环境来说,人类的命运又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我们的幸福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来自于自然的哺育。
保护自然也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只有认识到幸福的真正内涵,我们为寻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才可能行之有效。
改变生活方式
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如何追求利益
佛法认为,我们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体的,我们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是一体的。
唯物论认为,既然人生是断灭的,至多也不过百年而已,所谓的人生目标自然不可能更长远,眼前的利益也自然高于一切。
唯物论追逐利益的方式,改变了我们哪些生活方式
农村的致富是以丧失土地为代价
将有用的资源变成无用的垃圾
在市场经济的准则下,企业的成功在于能否制造商机,商业的繁荣在于能否带动消费。
仅仅是几年的时间,我们甚至习惯了一次性消费。
生活观念的改变还表现在对时尚潮流的追逐。
佛法的观点
佛法认为,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因和缘的推动,两者缺一不可。
所谓的市场导向其实只是一种外缘,是一种鼓动消费的增上缘,但关键因素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如何对自己定位?
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然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实在所需无多。
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现代人,一个走在时尚前列的现代人,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会永无止境,对自然的消耗也会永无止境。
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各种观点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他观点
神学思想
对上帝的信仰,使得回归神的怀抱成为人生唯一的归宿
人本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倾向于二元对立,从上帝之子、自然之子转而成为地球的主人。
儒家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生的真正享受,将人与自然的感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教的观点
“依正不二”的思想
依报
将我们生存的世界称为依报
正报
佛教将人类称为正报
正报和依报是息息相关的,依报败坏了,正报则无以生存。
为何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此重要?
现代化环境虽能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只有回归自然,才会使我们感到真正的放松,才会缓解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
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资源,使人类得以延续并发展。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现代化的生活环境需要通过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我们只要懂得珍惜,懂得保护,就能永远享有。
尽管人类对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地球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我们必须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看护者。
培养良好的心态
感恩心
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健全的色身,更要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如果说我们有享受自然的权利,那么,我们同样有保护自然的义务。
不仅是为了使用自然而珍惜它,更是为了表达一份感恩的心。
地球终将会毁灭,其最终结果也不是人类所能左右的,但我们的行为却能加快或减缓它毁灭的速度。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更以它的宁静祥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享受自然的时候,才会由衷感激它的给予,才会珍惜它
如果说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它不仅属于今天的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后代。我们是继承者,但决不是唯一的继承者。
尊重心
我执的过患
佛教认为我执是人类一切烦恼的根源,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我执,我们才认为一切都要为我所用。
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我执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烦恼,也带来了暴力和毁灭。
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和平相处。
生态文明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之上。
自然有它既定的运转程序,与自然的存在相比,人类历史是极其短暂的。我们不可言随意的开发自然、改造自然。
如果我们不能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顺应自然的法则,最终只能将人类和自然共同推向不断毁灭的恶性循环之中。
爱心
我们懂得爱他人,才有资格接受他人的爱,也才有因缘得到他人的爱。
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也是同样。
大自然对人类的爱,似乎没有任何条件,又似乎无穷无尽。
如果我们对世界缺乏爱心,不去创造爱的因缘,我们拥有的一切很快就会结束
自然的给予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但它需要一份爱心,一份珍惜。
千万年来,大自然无偿地哺育着人类。但它也是有血有肉的,在它的血肉被不断地榨取后,它也需要爱护,需要休养生息。
佛教所提倡的不杀生,正是基于对一切有情的慈悲。
现代社会提倡人权,但佛教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众生权”。
慈是给予众生安乐,悲是拔除众生痛苦。
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不仅要杜绝杀生的行为,更要积极地放生,护生。
如果我们对动物都能付出爱心,自然就能对人类付出爱心,也就能为社会带来“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和乐景象。
慈与悲,就是爱心的升华,是对自然最有力的保护措施,也是实现人间净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