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血液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也包含了许多止血必需的血凝块形成的化学物质。血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液的另外45%。而任何一处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血液系统疾病。
下图囊括了不同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的异同点,以及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和流量计算,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值得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血液系统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
血浆
水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
血浆蛋白的功能:
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可作为载体运输激素,脂类物质,离子,维生素及多种代谢废物
参与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的过程
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和保护功能
营养功能,缓冲酸碱度的功能
低分子物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参与体温的维持
免疫防御功能
在生理止血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液的理化性质
相对密度(比重)
黏滞性
全血的取决于红细胞数
血浆的取决于血浆蛋白质含量
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形成,大多来源于钠离子,氯离子
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形成
pH值7.35-7.45
主要的缓冲对有哪些
血细胞及其功能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核,无其他细胞器
使气体由细胞中心到大部分的表面的距离较短,扩散距离也较短
特性
可塑变形性
渗透脆性
悬浮稳定性
选择通透性
生理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运氧气靠血红蛋白
运二氧化碳靠血红蛋白,碳酸酐酶
形态
有核,球形,白色,有线粒体,有趋化性
所有白细胞能凭借变形穿过血管壁,称为血细胞渗出
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趋化性
由于约60%的白细胞的胞质内具有颗粒,称为粒细胞
分类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T细胞被特异性抗原激活后,形成T免疫效应细胞和T记忆细胞
通过直接接触杀死靶细胞
产生淋巴因子,促使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向靶细胞聚集
B淋巴细胞
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血小板
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的小块胞质
生理特性
黏附
聚集
释放效应
参与止血,促进凝血,参与纤维蛋白溶解,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生理止血
小血管立即收缩,使血管封闭
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
血浆中 可溶的纤维蛋白原→不溶的 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
血液凝固(溶胶状态→胶冻状凝块)
纤维蛋白原→不溶的血纤维→血凝块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以无活性的酶原存在
血液凝固过程
使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体内抗凝系统的作用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酸性黏多糖,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
体外抗凝系统的作用
降低温度
光滑的表面
去钙离子
促进血液凝固的因素
纤维蛋白溶解(血纤维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
纤维蛋白的降解
抑制物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