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黄帝内经选读——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治疗法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201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自然界事物变化的总规律,也是人体生命的法则和规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互根互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消长平衡
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
互相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中“本”指阴阳,即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先分清阴阳,辨识疾病究竟是阴证还是阳证,治疗时总的原则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协调状态。
1202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上窍指面部七窍,下窍指前后二阴。清阳指视听嗅味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指二便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卫气在肌肤腠理发挥作用抵御外邪,精血津液滋润营养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1203
第一段
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药食气味)
味归形,形归气:药物饮食五味有滋养人之形体作用,而形体又依赖于真气的充养。
精食气,形食味。
化生精,气生形:补充说明“精归化,形归气”
味伤形,气伤精:是味归形,形食味及气归精,精食气的太过自伤。
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精化生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之味太过又耗伤人体的元气。
第二段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味——阴(味厚——阴中之阴——泄泻作用;味薄——阴中之阳——通利作用)
气——阳(气厚——阳中之阳——助阳发热;气薄——阳中之阴——发汗解表)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药食气味立论)
第三段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走气而性散,甘走脾而灌四旁;酸主收敛,苦主泄下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过用酸苦涌泄药,则机体阳气损伤;过用辛甘发散药,则机体阴精耗损。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久用寒性药则生热性病,久用热性药则生寒性病。
1204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寒邪伤人形体,热邪伤人气分;气伤则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形伤则稽留不化,故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不同外邪伤及人体不同功能部位,不同功能部位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六淫邪气治病
1210
诊治宜早的预防思想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骨
阴阳学说在针刺治疗中的应用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表知里,以我知彼
以上治下,以下治上
以脏治腑,以腑治脏
阴阳学说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望诊,知部分
审清浊
视喘息
闻诊,知病所苦
听声音
切诊,知病所生
切寸口
按皮肤
而知病所主
观权衡规矩
1209
调节阴阳,重视养生,防止早衰。
七损八益
疾病症状以阴阳为纲说
生长发育与规律说
阴阳有余不足说
房中术说
衰老规律
年四十
年五十
年六十
修养精神意志是治身的关键
无为
恬淡
1208
阳胜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1207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交感化生万物,万物在天地阴阳之中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男以精气为主,女子以血为主,血为阴,气为阳,男为阳,女为阴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圣人坐北朝南,太阳左升右降,每天都这样,古人认为是日的道路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水火是人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水给了人生命,火给了人生活的动力,体现了古人重视生命的观念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万物的产生和消灭都靠阴阳,阳是化生的动力,阴是化生的基础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阴主静居内为阳气主持,阴精藏于内,阳气守护阴精并且还能驱散外邪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主动居外为阴气役使
1205
人
五脏
五气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七情
天
四时
五行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六淫
跨季节病变
冬伤寒--》春伤温
夏伤暑--》秋冬咳嗽
阴---》阳;阳---》阴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