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辨阳明病证并治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辨阳明病证并治,包含阳明病辨证纲要、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变证等。
编辑于2023-11-26 20:41:30辨阳明病证并治
第一节 概说
阳明病是外感疾病过程中邪入阳明,正邪相争,邪热盛极的阶段,其性质多属里、热、实证。
阳明是指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经及其络属的胃与大肠。
阳明多气多血,阳气昌盛,受邪发病正邪相争剧烈,多表现为大实、大热。
主要证候主要分为—热证和实证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
第二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108)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二、阳明病脉证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正盛邪实,气血亢奋,血脉充盈形大,脉体洪大,力大,搏指有力
阳明热症多洪大滑数,阳明实证多沉实而大。
第三节 阳明病本证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三者的鉴别
异:①调胃承气汤证的病机特点是燥热偏盛,痞满较轻而气滞不甚,属阳明腑实之初结,其证候表现为蒸蒸发热,汗出,心烦,甚则澹语,腹胀满,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等。 小承气汤证病机特点为腑气壅滞较甚,痞满较重而燥热不甚,其证候表现为大便硬或热结旁流,潮热,汗出,心烦,甚则谱语,腹大满,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等。 大承气汤证的病机特点为燥热结聚与腑气壅滞均较甚,痞满燥实坚俱盛,其证候表现为大便硬结难解,或者热结旁流,潮热,澹语,手足汗出,腹胀满痛,喘冒不得卧,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舌红,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实有力等。
②调胃承气汤由大黄四两、芒硝半升、炙甘草二两组成,芒硝于三方中最大,大黄不后下;小承气汤由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组成,大黄亦不后下;大承气汤由大黄四两、芒硝三合、厚朴半升、枳实五枚组成,厚朴用量较小承气汤大四倍,枳实用量比小承气汤多二枚,其泄热通腑之力均较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三方中,调胃承气汤重在泄热,故燥热邪气偏盛者宜用;小承气汤重在通腑,故腑气不通为主者宜用;大承气汤泄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燥热内结、腑气不通皆重者宜用之。
同: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皆为苦寒攻下之剂,皆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
3、大承气汤证(峻下剂)——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阳明三急下证:身微热,大便难、目中不了了,晴不和、汗多、发汗不解、腹满痛。
【临证要点】
主症:大便硬结难解,或热结旁流,潮热,烦躁,谵语,腹帐满痛 (腹满不诚,减不足言。 绕脐痛),手足汗出,麻沉实有力。重者不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喘冒直视。
治法:峻下燥结,荡涤热实。方用大承气汤。
病机:燥屎内结,阳明热实。
2、小承气汤证(和、轻下剂)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大便不通,腑气壅滞,浊热上扰心神。
【临证要点】
主症:大便硬,腹大满,心烦,潮热或谵语,脉滑而疾。
治法:通腑泄热,消滞除满。方用小承气汤。
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
1、调胃承气汤证(缓下剂,重清热)
【临证要点 】
主症:腹胀满,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
病机:腑实初结,燥热内盛,气沸不甚。
治法:泄热和胃。方用调胃承气汤。
服法:温顿服,集中药力,速泻阳明燥热大力专攻胃热。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形容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三)下法辨证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二)润导法证
1、麻子仁丸证(润下剂)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趺阳脉: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浮:胃强(阳明燥热) 涩:脾弱(阴津输布受约束)。
津液不能入肠道,偏渗膀胱。
【临证要点 】
治法:泄热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
主症: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
病机:胃热肠燥津亏。
一、阳明病热症
(四)猪苓汤证(热盛伤阴,水热互结下焦)
猪苓汤与五苓散鉴别
同:
猪苓汤与五苓散均系治水停之方,两证均可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症。
异:
五苓散证的病机是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故伴见恶寒、头痛等表证,以及消渴,甚则水人即吐,其苔多白而少津;猪苓汤证的病机是阳明热证误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结于下焦,故伴见心烦不寐、发热不恶寒、舌红而苔滑等。
两汤均用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但五苓散证的治则是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故配桂枝、白术;猪苓汤证的治则是清热养阴利水,故配阿胶、滑石。
【临证要点】
主症: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病机:热盛阴伤,水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清热利水滋阳。方用猪苓汤。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喝冷水,小肠为胃的下口,分清泌浊的功能受阻,短赤涩痛。
(二)白虎汤证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黏腻不清爽,食不知味,言语不利。口为胃之外窍,阳明胃热炽盛,浊热上攻。
面垢:面部如蒙油,阳明热浊之气上熏于面。
【临证要点】
病机:阳明无形邪热只盛,充斥内外。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
治法:辛寒清热。方用白虎汤。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伤寒误治致气津两伤)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表邪入里化热,里热外蒸,邪热弥漫周身,充斥内外。
热盛汗出,津气两伤,汗出腠里开泄,不胜风寒。
【临证要点】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治法:清邪热,益气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病机: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一)栀子豉汤证(热郁胸膈证)
【临证要点】
主症: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上苔(舌苔薄黄或黄白相兼 )
治法: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病机:热扰胸膈。
三、阳明病寒症、虚症
(一)辨阳明中风、中寒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风为阳邪而主动,阳能化谷;寒为阴邪而主静,阴不化谷。
(二)吴茱萸汤证(阳明中寒饮邪上逆)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临证要点】
主症:不能食,食谷欲呕,或泛吐清水,或伴胃脘冷痛。
治法:温中祛寒,和胃降逆。方用昊茶英汤。
病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一)湿热发黄证
1、茵陈蒿汤证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湿热郁蒸于里而致发黄的证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是内热蒸腾,邪热能够向外发越,故不能发黄。 若发热仅伴头汗出,而颈部以下周身无汗,又见小便不利,是热为湿郁不能宣泄外达而蕴结于里。湿热熏蒸,故见头汗出。湿热郁滞于里,致三焦气化失司,使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等症更为加剧,二者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发黄。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且热伤津液,则渴引水浆。
【临证要点】
主症:导黄如橘子色,目黄,小便深黄而不利,身热,无汗或头汗出,齐颈而还,口渴,微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腑气壅游。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著汤。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发黄兼表证)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临证要点】
主症: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发热恶寒无汗,或见身痒(寒热内外交争)。
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病机:湿热内阻,风寒束表。
2、栀子柏皮汤证(湿热郁蒸偏上中二焦,热重于湿)
【临证要点】
主症:身黄目黄如橋子色,发热,小便不利而色黄,口渴,心烦,舌红苔黄。
治法:清解里热,泄湿退黄。方用枙子柏皮汤。
病机:湿热相合,热重于湿,壅沸三焦。
三者鉴别
二、血热证
蓄血症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临证要点】
主症:发热,消谷易饥,健忘,大便硬,色黑易解,脉数。
治法:泄热逐瘀。方用抵当汤。
病机:阳明邪热与宿瘀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