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小儿推拿 穴位名。六腑在前臂尺侧,近小指的一侧,从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编辑于2021-05-18 18:37:36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生理机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泄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胆
主要生理机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生理机能。胆汁由肝之精气汇聚而成,贮存于胆囊,排泄进入小肠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的机能又是在肝气的疏导、调节下完成的
若肝胆机能失常,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影响脾胃纳运机能,则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等症状。
相对于肝气升发,胆气则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胆汁上溢,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主决断
胆主决断,指胆具有对事物进行判断、作出决定的机能。胆的决断能力取决于胆气强弱,胆气强者勇敢果断;胆气弱者则数谋虑而不决
由于肝胆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成互济,谋虑定而后决断出。
临床上,肝胆气虚或心胆气虚者多见善惊易恐、胆怯等精神情志异常改变
胆为奇恒之腑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古人认为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称为“精汁”,故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
胆形态中空,排泄胆汁参与消化类似六腑,但其内盛“精汁”则又与五脏“藏精”的生理特点相似,可见,胆具备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征,故又为奇恒之腑
胃
主要生理机能
主受纳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机能。饮食入口,在胃气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并容纳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由于机体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饮食水谷,故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胃主受纳,既是胃主腐熟机能的基础,又是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基础。
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机能。 容纳于胃的饮食物,经胃气磨化和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至全身;而食糜则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胃气的受纳、腐熟水谷机能,必须与脾气运化相互配合,唯有纳运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进而化生精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生理特性
胃气下降
胃气具有向下运动以维持胃肠道通畅的生理特性,具体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 ①一是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二是经胃气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③三是食物残渣下传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④四是粪便有节度地排出体外
胃气下降与脾气上升相反相成。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食糜糟粕得以下传。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胃气下降是胃主受纳的前提。所以,胃气不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脾胃并居人体之中央,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升则肝肾之气皆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皆降。 胃气不降,可影响心火和肺气的下降,在腹胀、便秘的同时,可伴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牙龈咽喉肿痛等病变
喜润恶燥
胃有喜润而恶燥的生理特性,与脾喜燥恶润相对而言。胃主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
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机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又胃为阳土,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所以,临床治疗胃疾,强调保护胃中津液。即使必用苦寒泄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以免化燥伤阴。
三焦
六腑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其他五腑同样,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三焦与心包络由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六腑的形态结构,据多年来的研究和考证,大多认为是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淋巴管道等组织。这些组织充填于腹腔脏腑之间,能通透津液,为津液自胃肠渗入于膀胱的通道,与六腑中空有腔的结构特点相符
六腑三焦的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津液。津液自胃肠经三焦下渗膀胱,三焦水道通畅,则津液源源不断渗入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部位三焦
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分的划分,源于《灵枢 营卫生会》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部位三焦,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已经超出了实体六腑的概念
部位三焦的生理机能
通行诸气
指部位三焦是一身之气上下运行的通道
肾精所化的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布散全身;胸中气海的宗气,自上而下达于脐下以资先天元气
运行津液
指部位三焦是全身津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在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
三焦水道不利,肺、脾、肾等脏腑输布调节津液代谢的机能则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津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状态,称作“三焦气化”
部位三焦通行诸气和运行津液的机能是相互关联的,实际上是一个机能的两个方面。 因为,津液的运行赖于气的推动——气能行津,而气又依附于津液而存在——津能载气。 因此,气运行的通道,必然是津液升降的通道;而津液升降的通道,也必然是气运行的通道
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上焦
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
“上焦如雾”作为起生理特点,是对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写和概括,喻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血和津液的作用,如雾露之灌溉。
中焦
中焦在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
“中焦如沤”作为其生理特点,是对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写和概括,喻指中焦消化饮食物的作用,如发酵酿造之过程
就解剖位置而言,肝胆属中焦。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中焦。就机能联系而言,肝肾同源,肾居下焦,故肝从肾又属下焦。明清温病学以“三焦”作为辩证纲领,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精血亏虚和动风病证,归于“下焦”的范围,即以肝属下焦
下焦
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
“下焦如渎”作为其生理特点,是对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的排泄糟粕的作用和形式的描写于概括,喻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排泄二便的机能,如沟渠之通导
辩证三焦
辨证三焦,指三焦作为温病的辩证纲领。
辩证三焦,既非六腑三焦,亦非部位三焦,而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究其根源,则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
膀胱
汇聚水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作用,布散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其代谢后的浊液则下归于膀胱。
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津液由脾吸收后,经三焦之腑渗入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汇聚于膀胱中的水液,经肾气和膀胱之气的蒸化作用,其清者上输于脾,重新参与津液代谢,而剩余者则留于膀胱为尿
贮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中尿液的贮存和排泄,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肾气即膀胱之气的激发与固摄作用协调,则膀胱开合有度,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若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激发与固摄作用失调,膀胱开合失权,既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又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
大肠
主传化糟粕
大肠主传化糟粕,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的机能。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向下传送,并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传导之官”。
大肠传化糟粕,实为对小肠泌别清浊的承接。 胃气通降,实际上涵括了大肠对糟粕的排泄作用;肺与大肠为表里,肺气肃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脾气运化,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津液的吸收;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
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吸收津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津液,由脾气转输全身,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由于大肠参与体内的津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津液不得吸收,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闪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小肠
主受盛化物
小肠主受盛化物,指小肠接受盛纳食糜并对食糜进一步消化的机能
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
二是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主泌别清浊
小肠主泌别清浊,指小肠对食糜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分为清浊两部分的生理机能
其中清者,即谷精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转输至全身,灌溉四傍;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津液,在胃与小肠之气的作用下经阑门传送到大肠。
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正常,则精微与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泌别清浊的机能失常,清浊不分,就会出现便溏等
小肠主液
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机能。
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称为尿液之源
临床上,以“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就是“小肠主液”理论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