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休克
病理生理学 第九章休克思维导图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休克
概述
休克是在强烈治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阻止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病理过程。
按始动环节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容量减少,常见于失血、失液、烧伤等
可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临床表现为三低一高,即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血量降低、动脉血压降低,而外周阻力增高。
血管源性休克
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容量增加,大量血液瘀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例如,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泵功能障碍,心排血量急剧减少,使有效循环血量显著下降所起的休克 。
休克的发生发生机制
休克早期 微循环缺血期
代偿期,微循环血管收缩,微循环缺血
微循环三个闸门
总闸门 微动脉
分闸门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后闸门 微静脉
1.微循环变化特点
灌少于流
全身小血管发生强烈收缩,尤其是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更明显,微血管自律运动增强,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微循环内血流速度减慢
2.微循环变化机制
血容量减少、创伤、烧伤、细菌感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多
作用于α受体,皮肤、肌肉、肾的小血管收缩
作用于β受体,微循环动静脉短路开放,真毛细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
缩血管因子: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血栓素A2、内皮素、白三烯、儿茶酚胺、肾素
3.临床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细速、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4.代偿意义
有助于动脉血压维持
自身储血作用
休克初期,儿茶酚胺等物质使肌性小动脉、小静脉收缩,肝脾等储血器官血管收缩,其储存的血液迅速向心回流
自身输液作用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比微静脉收缩强度更大,致使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进入血管
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
休克中期 微循环淤血期
失代偿期,休克期
1.微循环变化特点
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涌入真毛细血管网
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微循环流出阻力增大—微循环血流瘀滞
灌大于流
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
酸中毒: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增高,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
NO产生:在内毒素的刺激下,致使NO大量产生,引起血管扩张
ATP代谢增强,导致其代谢产物腺苷在局部堆积
白细胞粘附于微静脉
3.临床表现
血压和脉压下降,脉搏细速
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肾血流量不足,出现少尿或无尿
微循环淤血,皮肤出现发绀
4.恶性循环形成
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血浆外渗
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
休克晚期 微循环衰竭期
不灌不流
微循环麻痹性扩张
严重缺氧+酸中毒——微血管失去对儿茶酚胺反应而扩张
血管平滑肌ATP减少—细胞内K外流—CA内流减少—血管平滑肌舒张
长时间缺氧—NO生成增多—血管平滑肌舒张
DIC形成
血管的高凝状态
凝血系统活化
炎症细胞因子失调
红细胞受损
大量红细胞被破坏—释放膜磷脂和ADP—促进DIC
循环衰竭
并发DIC
重要器官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