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网络传播概论-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与传播效果
网络传播概论-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与传播效果思维导图,包含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网络传播与社会互动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管理学
【毛概】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计算机
中国近代史
14章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控制
管理学第一章
美术生所能报考专业
社会学概论新修
计算机专业信息资源管理
第三章 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第五章 网络中的用户与传播效果
第一节 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网民的构成
从受众到用户
受众
传统媒体的使用者,信息接收者是一个群体的概念,个体在其中很难被识别
用户
网络时代,信息接受者不再是不确定的多数,而是有明确社会角色定位,社会坐标清晰的信息消费者
年龄构成
主体20-49岁
边缘人群;:低龄、高龄、贫困人口
文化程度分布
低文化人群
游戏娱乐、网上交友
文化程度高
学习、工作需求
网民收入分布
高收入人群
有经济基础但上网时间少
低收入人群
上网人数比例不断增长
地域分布
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内蒙古
互联网企业活跃: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北京
“互联网+” :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
后六位: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
形成“数字鸿沟”
指在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准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
表现
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
不均等的机会
具体表现
接入鸿沟、使用鸿沟、能力鸿沟
横向:个人、企业、地区、国家层面
成因
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形成的 “数字鸿沟”、“知识鸿沟”、“教育鸿沟”
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 、社交范围差异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数字化生存
是现代社会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存方式。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数据化生存
数据成为个体的映射和化身 个体对数据的控制:被动与主动 有内容的数据和无内容的数据 个体数据与大众传媒数据形成互补 数据化向自我倾斜 隐私问题
表演化生存
用户在信息的传播中,行为带有表演的成分
节点化生存
网络将终端、内容、服务、人进行连接。
网络受众的总体特征
个性化+社会化
虚拟化
主动性+被动性
参与性+主动性
网络用户的需求
关系需求
自我塑造
情绪管理
人际交流
社会互助
社会补偿
内容需求
环境认知
个人发展
休闲娱乐
服务需求
线上服务
线上线下的连接服务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社会互动
公民新闻对传媒接近权的实现
公民新闻
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 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改变传统新闻生产模式
受众地位:被动变为主动传播,实现传媒接近权
改变传统的舆论形成模式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公众在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特点
草根性
开放性
个性化
体验性
随意性
片面性
偏激性
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
子主题
新媒体舆论
形成模式
导火索事件
强烈关注
讨论的扩散
意见整合(结束)
特征
舆论主题复杂化
舆论构成复杂化
舆论传播机制引发蝴蝶效应
舆论的社会动员作用强大
存在问题
舆论导向缺乏把关人的监督
匿名与有害的网络舆情
网络暴力(情绪性舆论)
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道德困境
引导策略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网络社会动员机制
网络悲情
涉及到和弱势群体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以一种悲情的方式来进行情感表达
网络戏谑
给网民提供了对现实生活进行情感投入、情感宣泄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参与程度
道德震撼
越是那些触及公民道德底线的事件,往往越具有震撼力 也就越能够打动人们的情感,从而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