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四章
生理学第四章的详细描述,关于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编辑于2021-05-29 09:16:11生理学第四章的详细描述,关于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组织学与胚胎学》中你一定要掌握的知识点总结!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蚕豆形的淋巴组织小体,大小不一,新鲜时呈灰红色。穿插于淋巴管的行程中,并与淋巴管相通连。淋巴结一侧凸隆,与此侧相通连的淋巴管称为输入淋巴管;另一侧凹陷形成淋巴结门,与此侧(门)相通连的淋巴管称输出淋巴管。
《组织学与胚胎学》中你一定要掌握的知识点总结!胸腺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胸骨柄后方的前纵隔上部,腺体后面附于心包及大血管前面,由不对称的左、右两叶而成,其形状不一,有时呈短粗肥厚或长扁条状,在新生儿及幼儿时期较大,为10~15克,性成熟期最大为25~40克,以后则开始萎缩,逐渐变小,老人仅有10~15克,其实质多被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浅黄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生理学第四章的详细描述,关于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组织学与胚胎学》中你一定要掌握的知识点总结!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蚕豆形的淋巴组织小体,大小不一,新鲜时呈灰红色。穿插于淋巴管的行程中,并与淋巴管相通连。淋巴结一侧凸隆,与此侧相通连的淋巴管称为输入淋巴管;另一侧凹陷形成淋巴结门,与此侧(门)相通连的淋巴管称输出淋巴管。
《组织学与胚胎学》中你一定要掌握的知识点总结!胸腺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胸骨柄后方的前纵隔上部,腺体后面附于心包及大血管前面,由不对称的左、右两叶而成,其形状不一,有时呈短粗肥厚或长扁条状,在新生儿及幼儿时期较大,为10~15克,性成熟期最大为25~40克,以后则开始萎缩,逐渐变小,老人仅有10~15克,其实质多被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浅黄色。
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动周期
概念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正常成年人心动周期=60s/75=0.8s
决定因素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率为60~100次/min,平均75次/min
时间
心动周期=60s/70=0.8s(正常成年人)
特点
1.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
2.房、室先后收缩
3.房、室的收缩期<舒张期
4.全心舒张期(房室同处于舒张状态的时期占半个心动周期)
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射血过程
1.等容收缩期
心室收缩
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关闭
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
2.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
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关闭
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打开
3.减慢射血期
室内压<动脉压,但由于心肌强烈收缩产生的动能
动脉瓣打开
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关闭
心室舒张期——充盈过程
1.等容舒张期
心室肌舒张
心室内压<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关闭
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关闭
2.快速充盈期
心室继续舒张
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打开
室内压<动脉压,主动脉瓣关闭
3.减慢充盈期
心室血量增多
心房心室压力差减少,血流流入心室速度减慢
全心处于舒张状态
房室瓣仍打开
室内压<动脉压,主动脉瓣关闭
4.房缩期
房内压上升
血液由心房顺房-室压力梯度快速进入心室
房室瓣仍打开
室内压<动脉压,主动脉瓣关闭
心室充盈期至此完成
小结
心动周期中压力变化
压力最高
室内压:快速射血期末
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
心动周期中瓣膜变化
房室瓣关闭
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打开
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闭
等容舒张期初
动脉瓣打开
快速射血期初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每搏输出量,即搏出量(SV)
一侧心室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EF)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的百分比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ml)/心舒末期容积(ml)×100%
正常人一般EF为55%~60%
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MV)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心指数(CI)
一般以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心指数L/(min·㎡)=心输出量L/min/体表面积㎡
5-6L/min/1.6-1.7㎡=3.0~3.5L/(min·㎡),中等身材的成年人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搏出量
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压力)
异常自身调节过程
心室肌收缩之前
前负荷(心舒末期容积)增加
心肌初长度增加
心肌收缩力增加
搏出量增加
异常自身调节含义
不需神经、体液因素参与,心肌收缩力可随心肌初长度改变而改变
意义
精细调节搏出量
定义
心室肌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
后负荷(动脉血压)
定义
肌肉开始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调节
后负荷增加(在一定范围内)
等容收缩期增长,射血期缩短
搏出量减少
剩余血量增加
前负荷增加
异常自身调节增加
搏出量恢复正常
临床意义
ABp持续上升,
心肌肥厚(血管不变,但是但心肌细胞缺血,氧)
泵血功能降低
心肌收缩能力
含义
心肌借助改变其力学活动(收缩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征
影响因素
①钙离子
②NE→心机收缩能力增强
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
心率>180s/min(舒张期过短)
心输出量降低
心率<40s/min(充盈已达极限,而心率太慢)
心输出量降低
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而需要增加的能力
正常成年人静息时心输出量为5~6L/min,心输出量可达25~30L/min
心音和心音图
第一心音
特点:低而长
产生原因:房室瓣关闭
产生时间:等容收缩期初(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听诊部位:心尖部
第二心音
特点:高而短
产生原因:动脉瓣关闭
产生时间:等容舒张期初(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听诊部位:心底部
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分配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产生外周阻力
交换血管
毛细血管
是组织液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指微静脉
容量血管
指静脉
起贮血库的作用
短路血管
血流动力学
血流量
含义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相关公式
Q=△P/R
心输出量Q与主动脉压和右心房的压力差△P成正比,与整个体循环的血流阻力R成反比
血流阻力
由于不同器官的动脉血压基本相同,故该器官血流量的多少取决于血流阻力(与r成反比))
R∝1/r^4
血压BP
含义
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主动脉压约等于大动脉压
因为小动脉和微动脉产生外周阻力,所以此处血压降落最大
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静脉
当血液回到右心房时BP=0mmHg
动脉血压
含义
指血液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含义
通常将心室收缩血压升高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含义
心室舒张末期血压降低达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脉压含义
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
平均动脉压含义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的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公式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范围
在安静状态下,我国健康的成年人,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脉压=30~40mmHg
如何形成?
前提
足够的血液充盈
条件
心室收缩射血
外周阻力
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舒张压主要反应外周阻力的大小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老年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
循环血量增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增加
血压增加
血管容积降低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降低
血压降低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CVP):4~12cmH2O
概念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影响因素
①与心脏射血能力-反变
②静脉血回流速度-正变
测定意义
①判定新功能
②指导输液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正变
②心肌收缩力-正变
右心衰者可见下肢水肿、肝脾肿大、颈静脉怒张
③重力和体位
平卧→直立,静脉回心血量降低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促进血液回流
骨骼肌和静脉瓣是肌肉泵
⑤呼吸运动
吸气时,右房回心血量增多
吸气→V回流增加
呼气时,右心房回心血量减少
微循环
概念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7各部分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和作用
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 前括约肌→真Cap. 网→微V
血流缓慢
有物质交换作用
直捷通路
微A→后微A→通血Cap. →微V
血流速较快
有利于V血回流
A-V短路
微A→A-V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组织液回流有两条途径:90%回毛细血管,10%回毛细淋巴管
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因素
毛细血管压增加
组织液生成量增多
例如:炎症右心衰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生成量增加
例如:肝脏疾病、肾炎(血浆蛋白、血浆胶渗降低)、血浆蛋白降低导致水肿
淋巴回流受阻
生成量增多
丝虫病、癌症等;受阻部位远端水肿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生成量增加
烫伤、过敏反应所致的局部水肿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一)心脏的N支配
1. 心交感N
心交感N(+)→节后纤维→NE→心肌细胞膜受体 β1受体
心率增加(正性变时)
收缩力加强(正性变力)
房室传导增加(正性变传导)
2. 心迷走N
心迷走N(+)→节后纤维→Ach→心肌细胞膜M受体
心率降低(负性变时)
收缩力降低(负性变力)
房室传导降低(负性变传导)
(二)血管的N支配
交感缩血管N纤维
交感缩血管(+)→节后纤维→NE→血管平滑肌α受体→血管收缩
舒血管N纤维
(1)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骨骼肌血管神经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平时无紧张性,与情绪、运动有关
(2)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脑膜、唾液腺、胃肠道等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三)心血管中枢
1、脊髓心血管神经元
2、延髓心血管中枢
①心交感中枢
②心迷走中枢
③交感缩血管中枢
3、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下丘脑、大脑边缘系统、小脑等中枢,对心血管活动起整合作用
(四)心血管反射
1、颈静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减压)反射
①反射弧与反射过程
感受器:颈静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传入神经:窦N→舌咽N 主A神经→迷走N
神经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传出神经:心交感、心迷走、交感缩血管N
效应器:心脏、血管
降压反射过程
②特点
适宜刺激是机械牵张
③生理意义
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2、颈静脉和主动脉化学感受性反射
反射过程
生理意义
在缺氧、窒息或失血时起作用,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
体液调节
(一)E与NE
(1)E-强心急救药
与α, β受体结合
E→心脏→心脏 β1受体→(+)心脏
E→血管→α受体→缩血管(皮肤、内脏)
E→血管→ β2受体→舒血管(骨骼肌、肝)
(2)NE-缩血管升压药
与α, β1受体结合强,与 β2受体结合弱
NE→心肌 β1受体→(+)心脏
NE→血管α受体→缩血管→BP显著升高→(-)心脏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产生
血管紧张素
BP升高
直接→微A收缩
使交感N末梢释放NE增加
作用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增加
(三)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产生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垂体后叶释放入血
作用
抗利尿-正常
缩血管,升BP-大剂量(禁水、外科手术、失血等应激情况下)
(四)心房钠尿肽
产生
心房肌细胞
作用
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心输出量降低
肾排水排钠增多
心肌的生物电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类型
工作细胞
包括心室肌和心室肌细胞
胞浆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
具有较强的收缩性,其收缩是心脏泵血的动力
此类细胞还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
属于非自律细胞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心脏的特殊传导通路
组成
优势传导通路
窦房结:P细胞、过渡细胞
房室结:房结区、结区、结希区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网
分类
自律细胞(除房室交界的节区细胞)
肌原纤维很少或者没有
没有收缩性
有兴奋性和传导性
非自律细胞(房室交界的节区细胞)
无自律性
无收缩性
只保留了较低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心室肌细胞为例)
静息电位
形成机制:钾离子外流
动作电位
Ap的波形
0期:去极化期
1期:快速复极初期
2期:缓慢复极期、平台期
3期:快速复极末期
4期:恢复期
Ap的形成机制
0期:钠离子快速内流
1期:钾离子外流
2期: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达平衡
3期:钾离子外流
4期:Ga离子-Na离子交换
Ap的特点
有平台期
Ap时程长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以浦肯野细胞、窦房结P细胞为例)
窦房结细胞
波形
特点
有0、3、4期,无1、2期
最大复极电位-70mV,阈电位-40mV
0期去极速度慢,幅度低于0mV
4期自动去极化
形成机制
0极:Ga离子内流
3期:K离子外流
浦肯野细胞
波形
特点
4期自动去极化
余者同心室肌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自律性
概念: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产生基础:4期自动去极化
单位时间内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次数是自律性高低的标志
自律性最高:窦房结:100次/min
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
潜在起搏点-房室交界:50次/min;浦肯野纤维:25次/min
兴奋性
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
距离越大,兴奋性越低
离子通道的状态
心肌细胞产生兴奋是以钠离子通道被激活为前提
备用状态:-90mV
激活状态:-70mV
失活状态:-50mV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时期
有效不应期
组成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特点
1. 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舒张早期(二期平台期包含其中)
心肌细胞在兴奋一次之后,在此时期内,第二次无论给予多大刺激,不会引起细胞产生第二次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
特点
在此时期内,用阈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阈上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
超长期
特点
在此时期内,用阈下刺激就可使心室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意义
心肌细胞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保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实现心脏泵血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如果在心室肌和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到达之前,收到了一次人工的额外刺激或异位起搏点发动的冲动的作用,则心房和心室肌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并由此引起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兴奋也存在有效不应期,如果窦房结下传的兴奋恰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讲不能引起心室肌或心房肌收缩和兴奋。
故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传导性
含义
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所有的心肌细胞都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心脏的特殊传导通路
窦房结
房室结
左右束支
心室肌
浦肯野纤维网
房室束
优势传导通路
传导速度:结区(房室结内)min;浦肯野纤维网max
心脏内兴奋传导的特点
①房室交界传导慢:房室延搁 意义:保证房室先后收缩,有利于射血、充盈
②浦肯野细胞传导快 意义:保证心室肌同步收缩,有利于射血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结构因素
与心肌细胞的直径成正比
生理因素
①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与其成正比
②膜电位水平
收缩性
心肌的收缩的特点
①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
②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③对Ga离子依赖性大
影响心肌收缩性的因素
①血浆中Ga离子的浓度
②低氧和酸中毒
③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
体表心电图
心电图曲线只是反应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综合生物电变化,与心脏机械运动无关
心电图各波之间的时程关系及意义
蓝色为舒张期
红色为收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