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1解表剂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编辑于2021-06-03 14:57:36解表剂
1. 概念
以发汗、解肌、透疹作用为主,治疗表证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八法中“汗法”
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
2. 适用范围
表证—→外感六淫邪气,邪留肌表
外感风寒、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
麻疹、痈疮、水肿、痢疾 初起伴有寒热表证
3. 方剂分类
辛温解表
外感风寒
辛凉解表
外感风热/风温初期
扶正解表
表证+正气虚弱
4. 使用注意
辨别表里
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 虚性水肿、吐泻伤津)不宜用
表里同病者,宜先表后里 表里具急者,宜表里双解
掌握发汗程度
易伤津耗气
煎服法
入汤剂不宜久煎
宜热服以助汗,并可啜粥
药后应避风,以免重感
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饮食宜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辛温解表
1. 麻黄汤
麻黄、炙甘草、桂枝、杏仁
君: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卫郁) 臣: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止痛(营滞) 佐:杏仁-降利肺气 使:甘草-调和诸药,缓和峻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 苔薄白,脉浮紧
外邪束表,卫阳被遏→恶寒 正气抗邪于外→发热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桂相须,麻杏宣降 发汗峻剂,麻桂比3:2
2. 桂枝汤
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总方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君——桂枝:散风邪,助卫阳
臣——白芍:益营阴,敛汗出
调和营卫
佐——生姜:助君药散邪,兼和胃气 大枣:益气补中,滋脾生津 补脾和胃,调和营卫之常用组合
佐使——甘草:①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 助白芍、大枣以酸甘化阴以和营 ②调和诸药
桂芍比1:1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营卫不和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 脉浮缓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散收并用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既祛邪又调正), 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①一般表实无汗不用。 ②禁生冷粘腻、肉、面、五辛、臭恶之类。 ④发汗要发小汗,发微汗。 ⑤多饮水补充汗源
3. 九味羌活汤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 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黄芩:善清胆热/少阳经热
君——羌活(太阳风寒湿)仲景未用;唐宋开始 发散风寒湿邪,止痛——外感疼痛病效果好
臣—— 防风:(治一身尽痛,通行十二经)仲景5次;唐宋较多 助君 风中润剂(不燥),祛风除湿(内外湿邪),散寒止痛 苍术: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
佐1——细辛:搜少阴之伏邪 白芷:入阳明 川芎:少阳、厥阴(祛风止痛、活血行气) 祛风散寒,宣痹止痛(除湿弱)
佐2——生地+黄芩:(少阴、太阴) 清热+养阴(助汗源)(口渴、口苦) 清泄里热,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使——甘草:调和诸药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里热→少阳胆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药备六经,通治四时)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分经论治
以升散药为主,结合部分清热药。
体现了分经论治的精神。
4.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 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
君——麻黄:宣肺平喘 桂枝:化气行水化饮 麻桂相须 发汗解表 臣——干姜+细辛:①温肺化饮②助麻桂解表 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散结 佐制——五味子:敛肺止咳喘 芍药:益阴血,敛津液 合用 和营养血 二药与辛散配伍:①散中有收,增强止咳平喘 ②防诸药辛散温燥耗气伤津 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辛散酸收)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内饮证
咳逆依息不得卧——哮喘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酸甘化阴,散收并用,开合相济
①凡是舌红苔黄,热多者用小青龙加石膏。 ②本方脉象可以:浮、浮弦、弦细、浮紧、浮数、 紧数、弦滑、紧滑。 ③病人多有恶寒或背部恶寒的表现,这是用此方的关键。 如无恶寒,多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或苓桂术甘汤。 ④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者,不宜用。
5. 止嗽散
本方是治疗咳嗽的常用方剂;新久寒热皆宜
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
君药——百部、紫苑: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止咳化痰,新久寒热咳嗽皆宜 臣药——桔梗、白前: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佐药——荆芥:疏风解表平和的辛温药 陈皮:理气化痰 佐使——甘草:合桔梗利咽止咳,又可调和诸药
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 捣取汁,和蜜煎如饴,治三十年嗽。
紫菀、百部、白前:治咳基本结构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咳嗽咽痒,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痰咳,姜汤调服不必煎
本方慎用,一般三副即可,过用则痰容易化热。
如有咽痛之象,则不用此方, 应从桑菊饮中寻求答案
辛凉解表
1. 概述
①风热表证发病急,传变快,多从口鼻入 有一些动态性表现;
②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容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③温热病邪多兼秽浊之气。
④容易伤津耗气。
2.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 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君药——银花、连翘:透邪清热,辟秽解毒(发热) 薄荷、牛蒡子: 辛凉透表,助君药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咽痛)
臣药——荆芥、淡豆豉: 辛温发散,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去性存用)
佐药——桔梗、甘草: 宣肺利咽,止咳化痰(桔梗甘草汤)(咳嗽)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口渴)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①辛凉解表方中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温之品(荆芥、淡豆豉),体现了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
②整个方是以辛凉透表为主的, 但配了清热解毒药,体现清疏兼顾,以疏为主。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盛栀芩次第施
辛凉平剂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3.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 薄荷、桔梗、生甘草、苇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辛凉轻剂
4. 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
辛凉解表,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邪热雍肺
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仲景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热凉,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辛凉重剂;麻石比1:2
扶正解表
1. 概述
适应证:表证兼正气虚弱。
①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败毒散)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参苏饮) ②助阳解表:阳虚+外感风寒(麻黄细辛附子汤) 阳虚气虚+外感风寒(再造散) ③滋阴解表:阴虚+外感风热(加减葳蕤汤) ④养血解表:血虚+外感风寒(葱白七味饮)
2. 香苏散
香附、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 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无汗胸脘闷,发汗解表理气滞
3. 败毒散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 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君——羌活:疏风散寒,除湿止痛 独活:祛风宣痹,除湿止痛 臣——川芎:行血祛风,散寒止痛(治头痛要药) 助君疏解外邪,退热止痛 柴胡:疏表散邪,退热
佐1 ——桔梗:开宣肺气 枳壳:降气宽胸 佐2 ——前胡:降肺祛痰(治标) 茯苓:健脾渗湿(治本) 佐3 ——人参:补脾益肺 扶正以助祛邪;防辛散之品耗散正气 佐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补脾 ,使祛邪不伤正 生姜、薄荷:助君臣发散外邪
桔梗开宣、枳壳降气,二者一升一降, 畅通从胸部到脘腹的气机。
前胡、茯苓脾肺并治,祛湿除痰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证
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逆流挽舟 补不滞邪,散不伤正,邪正兼顾
人参:一助正气鼓邪外出+二散中有补
逆流挽舟:用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 透邪+调畅气血津液+人参少助元气,鼓邪外出
4. 再造散
人参、黄芪、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 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大枣、炒白芍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 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 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血虚感寒或湿温初起 者忌用
5. 加减葳蕤汤
葳蕤、葱白、淡豆豉、薄荷、 白薇、桔梗、大枣、炙甘草
滋阴:玉竹:甘凉甘润 滋阴益汗,润肺燥 发汗:葱白、豆豉、薄荷、桔梗 凉血清热:白薇 滋脾益气:甘草、红枣
阴虚+外感风热
滋阴解表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口渴, 无汗或有汗不多,咽干,心烦,舌红,脉数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位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6. 参苏饮
紫苏叶、葛根、人参、半夏、前胡、茯苓、 木香、枳壳、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
君——苏叶:发表散寒,行气宽中 臣——葛根:解肌发表 气虚/深层次散邪 人参:益气补虚,助正驱邪,御邪复入 佐1——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茯苓+前胡→降气化痰、健脾渗湿 佐2——桔梗+枳壳+木香:畅通气机 佐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营卫 甘草:助人参益气,也能调和诸药。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寒,咳嗽痰白,胸膈痞闷, 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治痰先治气
①散补并行,使散不伤正,补不敛邪。 ②津气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7.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
君——麻黄:发散风寒 臣——附子:温肾助阳 佐——细辛:既助麻黄发散, 又助附子温肾
细辛 启发肾阳上行,对接麻黄,以去外寒
助阳解表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
发热,恶寒甚剧,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麻黄附子细辛汤,肋下寒凝痛莫当 莫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方 剂 对 比
1. 麻 桂 汤 对 比
麻黄汤
1. 证:恶寒发热、喘而无汗、头身疼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机:卫郁营滞
3. 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4. 方:麻桂相须,麻杏宣降
解表+宣肺以祛邪
服用可一不可在,若未愈,与桂枝汤
5. 总结
麻桂相须+杏仁,发汗散寒之力强,兼宣肺平喘
辛温发汗之峻剂
主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喘而无汗
桂枝汤
1. 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总方
2. 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 舌淡苔薄白,脉浮缓
3. 机:卫强营弱
卫强:卫阳浮强、浮散(风性疏泄,卫阳之气浮散——发热)
营弱:汗出使营阴外泄(风性疏泄,卫阳不固——汗出)
4. 法:发表解肌,调和营卫
5. 方:调和营卫,散收并用
桂枝:散风+助阳
白芍:益阴+止汗
生姜+甘草:辛甘化阳 大枣+甘草:酸甘化阴
扶正祛邪
6. 总结
桂芍配伍+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调和营卫之功显著
辛温解表之和剂
主治: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而有汗
2. 桑 菊 连 翘 对 比
同
1. 皆为主治 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
2. 组成中皆有 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五药
异
银翘散
1. 银花配伍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竹叶 解表清热力强,为“辛凉平剂”
2. 宜于温病初起,邪郁卫表, 热毒袭肺之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等证
桑菊饮
1. 桑叶、菊花配伍杏仁、桔梗, 肃肺止咳力大,解表清热较银翘散弱,为“清凉轻剂”
2. 宜于温病初起,风热犯肺之咳嗽,发热不甚,微渴等证
3. 败 毒 参 苏 对 比
病邪性质
败毒散:外感风寒湿
参苏饮:外感风寒
表里侧重
败毒散:表证为主,里证为体质因素 参苏饮:表里具重,参苏饮气虚较重
4. 桑 菊 连 翘 对 比
同
1. 皆为主治 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
2. 组成中皆有 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五药
异
银翘散
1. 银花配伍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竹叶 解表清热力强,为“辛凉平剂”
2. 宜于温病初起,邪郁卫表, 热毒袭肺之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等证
桑菊饮
1. 桑叶、菊花配伍杏仁、桔梗, 肃肺止咳力大,解表清热较银翘散弱,为“清凉轻剂”
2. 宜于温病初起,风热犯肺之咳嗽,发热不甚,微渴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