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温里剂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编辑于2021-06-03 15:01:55温里剂
1. 概述
以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2. 适用范围
功效:温里助阳,散寒通脉
主治:里寒证
病因:①阳虚,寒从中生 ②寒邪直中三阴-外感+饮凉 ③表寒误治,寒邪入里
畏寒肢冷,喜温蜷卧,面色苍白,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
3. 配伍应用
补气药——使阳气得复 寒凉药——反佐/热药冷服
4. 方剂分类
温中祛寒剂——中焦虚寒 回阳救逆剂——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温经散寒剂——寒凝经脉
5. 注意事项
中病即止
T性多温燥,辨清寒热真假,避免误施
阴虚+失血证,不可过剂伤阴←—寒去热生/辛热之品劫阴动血
温 中 祛 寒 剂
1. 理中丸
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
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
桂:芍=1:2
君——干姜:温中祛寒,温脾胃而祛里寒 大辛大热,温脾阳,散寒邪 臣——人参:补气健脾,补元气而正升降 人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振奋脾胃之气, 促进运化,多用于脾胃虚弱之证。 佐——白术炒:益气燥湿, 助人参增强健脾益气之力,燥湿健脾而助运化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缓急调药
用法——丸剂: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 汤剂: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有助于温养胃气)腹热则病愈矣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①脾胃虚寒证②阳虚失血证 ③脾胃虚寒所致胸痹+病后多涎唾+小儿慢惊
①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②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 ③脾气虚寒,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散中寒+益中气+补中阳+功专中焦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不宜使用
2. 小建中汤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之常用方
饴糖、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君:饴糖:益脾气,养脾阴,缓肝急,润肺燥
臣——桂枝:温助中阳而祛里寒 白芍:补血养阴,和里缓急 饴糖+桂枝-----辛甘合化以建中焦阳气 饴糖+芍药-----酸甘合化以益既虚之营血 桂枝+芍药-----济阴和阳,调和营卫气血
佐使——炙甘草:补脾益气 和饴糖+桂枝温建中焦阳气 和芍药、饴糖柔肝扶脾,缓急止腹痛 生姜+大枣:温中益脾 鼓舞脾胃生发之气,建化源而行津液 助桂枝、芍药调和营卫气血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气血阴阳皆不足,取之以中,且用药以甘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虚劳里急证)
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气血阴阳俱损
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 虚烦心悸,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脉细弦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糖枣和 温中补虚和里急,虚劳腹痛服之安
①甘温除热+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②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阴虚内热之呕家+中满者不宜用
①君 饴糖(甘温质润) 量大 温建中脏 酸甘、辛甘合用(酸甘化阴,辛甘化阳) ②两只队伍: 酸甘化阴:饴糖+甘草+芍药+大枣 辛甘化阳:饴糖+甘草+桂枝+生姜
“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3. 吴茱萸汤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的常用方
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生姜:吴茱萸=2:1
君——吴茱萸:专入肝经,温胃暖肝,行气止痛,降逆止呕 臣——人参:益气健脾 佐——生姜:温胃祛寒,降逆止呕,宣散水气 大枣:益气健脾
①吴茱萸为厥阴本药,故又治肝气上逆、呕涎头痛” 吴茱萸其气臊,故专入肝而旁及脾肾 ②吴茱萸:降逆+开郁+制酸止痛+助阳止泻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胃寒呕吐证;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
肾虚烦躁:水寒不藏龙——阳虚(虚阳外越,相火妄动) 水浅不藏龙——阴虚
①食谷欲呕,畏寒喜热,或胃脘痛,吞酸嘈杂;②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③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生姜:吴茱萸=2:1
出现胸中不适,头痛眩晕属正常现象,故服后适当休息
4. 大建中汤
虚寒腹痛重证之代表方
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君——蜀椒:大辛大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 臣——干姜:辛热,温脾暖胃,助蜀椒散寒。 饴糖:甘温,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 佐——人参:甘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助饴糖温健中脏 纯用辛甘,温补兼施,以温为主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 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沉紧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回 阳 救 逆 剂
1. 概述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2. 四逆汤
少阴心肾阳衰寒厥证之基础方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君——生附子:温壮元阳,回阳救逆(先天) 臣——干姜:温中祛寒,助阳通脉(后天) 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附子无姜不热
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倦卧,腹痛下利, 舌淡苔白,脉微;太阳病误汗亡阳者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散中寒+益中气+补中阳+功专中焦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不宜使用
3. 回阳救急汤
回阳固脱,益气生脉之第一良方也
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 陈皮、炙甘草、五味子、半夏、麝香、生姜
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恶寒踡卧,四肢厥冷或身寒战栗,唇指青紫,神衰欲寐, 吐泻腹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数甚或无脉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寻,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麝香冲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温 经 散 寒
1. 当归四逆汤
治疗血虚寒厥证之常用方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 炙甘草、通草、大枣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
君——当归:养血+活血 桂枝 温经散寒 臣——细辛 温通血脉 搜剔少阴伏寒,启发肾气,外温经脉,内温脏腑 白芍:滋阴养血、缓急止痛
佐——通草:通利血脉 佐使——大枣+甘草:制桂枝+细辛之温燥 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肢体疼痛,口不渴, 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 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温经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 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2. 黄芪桂枝五物汤
治疗血痹的常用方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桂枝汤去炙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 共奏益气和营卫,固表不留邪之功效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血痹
肌肤麻木,脉微涩而紧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服之功效良
3. 暖肝煎
肝肾不足、寒凝气滞之睾丸疝气或少腹疼痛的常用方
小茴香、肉桂、当归、枸杞、乌药、沉香、茯苓
君——肉桂:温肾暖肝,散寒止痛 小茴香:暖肝肾,散阴寒,行气止痛 温暖下焦,兼可行气散寒,和血止痛
臣——当归:温补肝血,和营止痛 枸杞子:滋补肝肾 补益肝肾 乌药:宣通气机,散寒止痛 沉香:行气止痛,温肾暖下 行气止痛,兼可温暖肝肾,疏散阴寒
佐——茯苓:渗利下行,以除下焦阴水 生姜:温中以助散寒
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睾丸冷痛,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 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4. 阳和汤
治疗阴疽代表方
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炮姜、生甘草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
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 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 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层层透邪;熟地:麻黄=15:1